从时空角度探讨经筋理论的架构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4-02
《文子·自然》云 : “往古今来谓之宙,上下 四方谓之宇。 ”这里的 “宇宙”也就是最初的时空 理念。时空 ( 时间- 空间) 是物理学、力学、天文 学和哲学等学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与中医 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相辅相成。时空观的建立 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建构,而源起于 《黄帝内经》 时期的经筋理论与时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本 文从时空角度认识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理论的广度 和深度,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1 从汉语造词规律看 “经 ”“筋”的时空含义 语言学认为,命名造词时就将这种事物归为一 类,并与其他种类事物区分开来,已经对这种事物 的某些特性和功用有了初步的概括和解释,已经为 这种事物初步赋予了某种 “意义” ,即所谓 “名也 者,所以期累实也 ”( 《荀子·正名》 ) [1 ] 。也就是 说,对于看上去相对相反、分离零散的事物,中国 古人往往能发现其间互为因果、彼此联系的关系, 进而根据其统一的特性或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将 它们分析整合而归为一个大类,而后形成抽象的综 合性概念 。“经”与 “筋”的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 词语,其本身就意味着古代医家对 “某种显著特 征”的整合总结。

1. 1 经筋是从经脉角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 “经筋”概念的提出可上溯至 《灵枢·经筋》 , 后世医家对经筋的发挥亦多宗此论 。 “经”与 “筋”的联用仅见于本篇,成为专词并沿用至今。 “经 ” “脉”联用,并成 “经脉” ,在此之后,以 经为干,形成 “经筋 ” “经别”等经脉外属部分, 共同构成经络系统。在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从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到经脉框架的基本建 立,再到从解剖学角度研究与经脉对应的组织结 构,最后通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相对完备的经络体 系,经脉- 筋脉附属组织结构- 经络是一脉相承的继 承和发展的关系 [3 ] 。也正因为如此,经筋与经脉 之间以 “经”这个共同的特性为枢纽,相互联系, 才有彼此之间牵连和影响的关系— — —经筋之舒缩调 节经脉气血运行,经脉之泌其津液气血以濡养筋肉 机关 [4 ] ,故从词源学的角度可以认为经筋是从经 脉角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

1. 2 “经”侧重于时间性

“经”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空间性 。 《说文解 字》曰 : “织也” ,如织物的纵线,其本义包含具 体的象— — —织物 。《释名》又曰 : “经,径也” ,即 道路,径路无所不通。人与自然相应,经络的概念 自然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存在 “径路”的观察。 另 《疏》云 : “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 纬” ,南北东西表示客观物体在空间中占据的位 置,也称 “方位” ,所以说 , “经”本身蕴含客观 实物、占据、方向、方位等空间元素。另一层更主 要的含义是时间性 。《传》曰 : “经,度之也” ,度 是指丈量、法度,有不可逾越、规则、秩序的意 思。这种 “不可逾越的秩序”在中医哲学思维中 也被称作 “天道” ,天道的本质是时间,掌握天道 即掌握时间规律,所谓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经” ( 《灵枢·终始》 ) 。 “终始” 即代表时间,指代时间延续的某个周期,即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 ( 《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 ) 。故古代医家认为人身之阴阳经络与时间相 应,尤其是经络的发现,与古代医家 “将生命看 作一个特殊的延续过程,并采取考究时间过程的特 殊方法来体察生命,进而发现经络”的思维过程 是相一致的。

古代医家认为,经络能够 “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 ,如 《灵枢·根结》云 : “九针之玄,要 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 咸绝” ,认为应该理解经络理论在诊断、治疗疾病 中的重要价值,其要点在于 “知终始” ,也就是认 识时间规律、时间准则。所以说 ,“经”本身就具 有时空性,且更侧重于强调时间性。

1. 3 “筋”侧重于空间性

人体是按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体 , 《灵 枢·经脉》曰 :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 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 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成” 。皮、 脉、肉、筋、骨的分类无不贯穿着层次的理念 [2 ] , 而层次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五者在空间的分布与结 构的不同,即 “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 骨有度量 ”( 《素问·皮部论》 ) ,所以外邪的侵入 体现出在空间上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 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

“筋”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其分布的有形有质。 “筋 ” ,《说文解字》作 “肉之力也” , 《释名》作 “筋,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 也” 。可见筋是指代具有力量,能发挥束骨、利机 关、保护周身的筋肉组织的总称。有关其功能的记 载散见于 《黄帝内经》中,如 “诸筋者皆属于节” ( 《素问·五脏生成》 ) ,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 《素问·痿论》 ) 。筋为五体之一,为肝所主,主 要结聚于关节骨骼处,筋分布有位,有形有质,涉 及广泛,有解剖学依据,是人体空间结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 “筋”之一字体现更多的是空间性。

2 经筋的时间性

2. 1 动态性

中医学偏重考察事物动态属性、重视时间因素 的思维方式,多是通过阴阳概念集中表现的 。《灵 枢·阴阳系日月》曰 :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 形 。 ”《素问·阴阳别论》云 : “去者为阴,至者为 阳;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可见阴阳没有固定形 态,只代表两类事物的动态属性而经筋的行为特 点、动态属性往往在空间规模上无太大变动,在时 间形式上表现出前后差异十分明显的动态变化。十 二经筋将人体的筋系统归属于十二部分,分别为手 三阴、三阳之筋,足三阴、三阳之筋。经筋先别阴 阳,阳者行于外,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多刚,刚 者所以束骨; 阴者行于内,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 多柔,柔者所以相维。

人体的筋肉组织因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待时 而萌,蔚然发展,隆盛劲强,竭衰解堕,后枯槁而 去。这种顺序、一维、动态的变化序列被形象地表 现了出来。同时经筋的一静一动、一张一缩、一开 一合是一种时间过程的累积,更是时间这个虚拟符 号在经筋这一事物中的具象。

2. 2 节律性

手足分阴阳,筋合十二月。除了手足三阴三阳 之名 ,《灵枢·经筋》 将经筋与十二月相应,如 “足 太阳之筋,……名曰仲春痹 ” ; “足少阳之筋,…… 名曰孟春痹” ; “足阳明之筋,……名曰季春痹” 等等。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月 。《说文解字》把 “孟 ” “仲” “季”分别跟每季的三个月份相配, 就构成了一套月份的称谓 : “孟春”指一月 , “仲 春”指二月 , “季春”指三月,即 “岁有春、夏、 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 《逸 周书·周月》 ) 。此表述方式与 “经脉十二者,以 应十二月 ”( 《针灸甲乙经》 ) 的周期节律性意思相 通 。《灵枢·寿夭刚柔》曰 : “在外者,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 痹” 。用 “痹”来指代发生在经筋系统的疾病,是 广义的痹 。《灵枢·经筋》将四时与痹相合,则经 筋病候无不在其中,所以 《灵枢集注经筋》才有 “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 其为病亦应时而生” 。

寒与热是经筋病候在时间层面的表现形式, 《灵枢·经筋》曰 :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 《素问·皮部论》 亦云 : “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 。阴 寒之气多,表现出肌肉筋骨挛缩疼痛,阳热之气 盛,则表现出筋肉组织弛纵不收 。 《灵枢·根结》 云 : “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 冬,阳气少,阴气多。 ”以四时指代阴阳之气的多 少,以春代温、以夏代热、以秋代凉、以冬代寒。 一岁之中,季有寒热; 一季之内,月有孟仲; 一月之里,相有圆缺; 一日之间,时有子午,故以寒热 来代表阴阳之气的盛衰,表现出经筋病候受时间因 素影响的多少。 从阴到阳,从春到冬,从孟到季,以十二月痹 对其进行的标识,强调了十二经筋为痹的时间节律 特性 [5 ] 。经筋疾病的寒热表现也体现出经筋理论 应当引入时间观念,使经筋由静止的三维空间观点 进化成动态的思维时空概念 [6 ] 。

3 经筋的空间性

3. 1 循行分布的多维性

《灵枢·经筋》对于经筋的循行分布有相近的 描述,其体表循行与同名经脉基本一致,遵循经脉 分布的特点,正如张介宾所言 : “凡十二经筋所起 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但是经筋循行又 不完全受经脉制约,其范围较之同名经脉更宽泛。 经筋通过有规律的密集分布,强有力的联结与 联系,使肢体呈现出网络、层次、框架结构,无论 上下肢干,躯体前后,基本将人体网织成一个立体 式的结构。尤其是关节部,其纵、横、浅、深, 前、后、上、下,点、线、面、体,呈现出经筋的 三维立体建构,从而有利于经脉通行其中,气血渗 灌濡养肢体,进而保证经筋维护肢体结构稳定、灵 活运动及保护脏腑等生理功能,这也弥补了十二经 脉未到之处的缺陷。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还在腕、肘、肩、颈、腋、 股、膊、膝、腘、踝、踵等关节骨骼处结聚。各经 筋的结聚处、起止点,其实就是以肌腱等组织为主 组成的条状、束状、片状、爪状结构,从空间角度 来看,这是局部的三维结构,如手三阴之筋结于胸 隔 ( 贲) 、手三阳之筋结于头角、足三阳之筋结于 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于阴器。另外,因不少止点 呈条状和片状,如足太阴经筋 “其内者,著于 脊” ,脊为脊柱,呈条束状,故对于经筋的研究不 能完全以 “点”的概念来指导。

3. 2 功能实现的多元性

对于经筋的解释有一点已成共识,即经筋的功 能需要借助于多组织、多结构、多系统的共同参 与。以肘关节为例,其运动需要借助手阴阳经筋的 相互配合,如肘关节屈曲动作完成过程中,在内的 手三阴经筋做与关节收缩方向相同的运动,同时在 外的手三阳经筋做与关节收缩方向相反的运动,而 伸直动作完成过程中,则恰恰相反。阴筋与阳筋形 成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从肌群的角度阐述,则被称 作主动肌群与被动肌群 [7 ] 。但筋肉的协同与拮抗 关系,古人早以 “阴阳”二字明示。这种协调关 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 俯不能伸” ,即属阳 ( 背侧) 的经筋拘挛可发生强 直与角弓反张,属阴 ( 腹侧) 的经筋拘急则出现 弯俯不能伸直的表现。以躯干部为例,足阳明位于 前,少阳左右,太阳居后,同时足厥阴结于阴器, 足太阴散于胸中,足少阴则与足三阳一同自足上贯 脊柱,于是经筋在躯干部组成五方的空间模式。除 此之外,在颈部,手阳明经筋居于足阳明、足少阳 经筋间,手少阳、手太阳经筋夹于足少阳、足太阳 经筋之间,这相当于在原有五方模式基础上进一步 形成九宫模型。

4 经筋作为一个独立时空系统对治疗的启示 经筋理论隶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但与其他理论 如经脉理论、皮部理论等相比,不管是所在时空层 次,还是所生疾病,抑或是所治之法,均有所不 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空系统。

4. 1 经筋刺法贵在准确,应当深浅适宜 《素问·刺要论》云 :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 人体存在皮、脉、肉、 筋、骨的层次之分,外邪侵入也大多遵循由外及 里、由浅入深的道理,故其针刺之法也应确保深浅 得当,即 “在筋守筋,在骨守骨”之理。那么准 确刺入经筋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针刺入筋必然经过 皮、肉、脉三者,如何准确地刺入经筋而不伤害其 他结构? 也就是说如何才能达到 “刺筋无伤肉” “刺筋无伤骨”的目的? 《素问·针解》云 :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 也 ” ,“邪”是 “斜”的意思,即指针刺时不管深 刺、浅刺,以无 “斜下”为原则。只要进针端正 通过皮、脉、肉,准确到筋,就不会对其产生伤 害。总的来说,对于经筋刺法的要点,术者应持针 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贵在准确,慎守勿失。

4. 2 经筋探索应侧重整体,不可偏居一隅 《灵枢·经筋》中关于 “点”的描述不多,更 多的是从运动力线的角度对经筋进行分类排列。除 了每一条经筋自身外,与其他经筋之间也存在 “浑然一体、难分难解”的整体关系,故以人作为 观察个体,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角与隅,都 是相互直接联系的 “筋群” 。 “维筋相交”即是明 证,其 “伤左角,右足不用”的临床表现与现代 医学中脑神经损伤后出现的对侧肢体半身不遂极为相似 [8 ] 。而同时巨刺、缪刺等贯彻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思想的平衡针刺法在经筋疾病中应用 广泛 [9 -10 ] ,这些密切的空间关系能强化对于经筋 的整体观认识,并且使得手足、阴阳、五体、六 经、数理在空间上产生交互,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 来探索 《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的内涵。

4. 3 经筋疗法贵在变通,不可恒守不变 对于经筋病的诊断治疗,要以动态变化的视角 去审视,正所谓用针者 ( 当然还包括其他单一的 治法 )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也” ( 《灵枢·官针》 ) 。有学者 [11 ] 认 为,经筋病候的严重程度以结筋病灶点的数量、显 现与否来判断,治疗也多以解结之法。不可否认, 解结之法在经筋病初期或者病变只发生在经筋这一 层次时会有显著效果,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情已 重或已深入脏腑,患者整个机体处于阴阳形气俱不 足的状态时 ,“以痛为输” “解结”等针泄之法效 果则会大打折扣 ,“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才是正 途。所以对于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不能只在形 态、形质上固足不前,而应先审时而后变通,同时 还应站在疾病发展总高度上,分析疾病处于哪个时 间阶段和空间层次,关注其整个变化与转归过程, 如此能增强对疾病的预见与掌控能力。

5 结语

从时空角度对经筋理论进行探讨,将丰富人类 对于生命体的时空认识。经筋的时空观可以帮助在 治疗上突破目前经筋病 “以痛为输”的局限治疗, 尤其是忽视姿势调整或动作训练辅导等整体方面的 调节,这恰恰是治疗疼痛性疾病中长期忽略的重要 一环 [12 ] 。以时空为立足点,就不会只着眼于经筋 局部的解剖部位与定势的 “以痛为腧” ,而从发 展、变化、动态、立体、联系、整体的眼光出发, 于经筋理论的重新架构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1] 周光庆. 汉语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兼论任意性与可论 证性的争议[ J] . 语言文字应用, 2004( 1) : 26- 33.
[ 2] 赵百孝. 论针灸 “皮脉肉筋骨” 层次论治方法[ J] . 中国 针灸, 2005, 25( 6) : 433.
[ 3] 张柳青. 经脉学、 经络学、 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 J] . 中医学报, 2016, 31( 8) : 1117- 1119.
[ 4] 薛立功, 管宏钟. 经筋与经脉异同考[ C]/ /中国针灸学 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2009 年) 重点 论文选编. 沈阳: 2009: 53.
[ 5] 刁吉亭, 董福慧, 刘斌.《灵枢·经筋》 篇经义初探[ J] . 北京中医药, 2010, 29( 9) : 675- 677.
[ 6] 吴滨江. 浅谈经络腧穴的时空四维性[ J] . 成都中医药 大学学报, 1988, 11( 3) : 12- 13.
[ 7] 牛永刚. 人体运动链功能训练结构模型研究[ D] . 石家 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 8] 梁宜, 方剑乔.《灵枢》 经筋理论探析[J] . 中医杂志, 2008, 49( 6) : 488- 490.
[ 9] 张汉卿. 平衡针与四维牵引调曲并用治疗颈肩综合征 临床研究[ J] .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 3) : 22- 26.
[ 10] 王声强, 赵甫刚, 张伟玲, 等. 指趾端刺合巨刺法治疗 头面部痛证[ J] . 中国针灸, 2012, 32( 2) : 127- 128.
[ 11] 韦嵩, 陈志煌, 接力刚, 等. 以《内经》 横络解结法治疗 顽痹的认识及应用[ 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3 ( 2) : 118- 119.
[ 12] 黄龙祥. 让针灸为《解剖列车》 搭建新站台[ N] . 中国 中医药报, 2015- 04- 22( 3) .

陈佳丽 林星星 张文静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