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针”属于针刺疗法范畴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7-27
近年来,“干针”一词在西方国家兴起,引起了针灸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究竟“干针”的实质是什么?它与针灸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属于针灸范畴,是否应该接受针灸学科的规范等问题引发国内外针灸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2月9日《中国针灸》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的学术沙龙。针对“干针”引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得出以下共识。
 
“干针”属于针刺疗法范畴
 
专家认为,从“干针”实质看,将金属针具刺入激痛点(也叫激痛点疗法)治疗疾病,雷同于传统阿是穴针刺类技术,与针刺的基本特征相同,应该属于针刺疗法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
 
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齐刺、浮刺、浅刺、合谷刺、围刺等操作技术,并且有“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明确提出:“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根据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的定义,“干针”是用毫针刺激皮肤下的肌筋膜激痛点、肌肉、结缔组织以治疗神经肌肉性疼痛与运动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由此看,“干针”疗法是治疗经筋病的“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激痛点属于阿是穴的一部分。在我国,“干针”这一名称民间也有使用,1959年傅正恺等在《北京医学院学报》即发表了《干针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初步观察》文章。由此看, “干针”本质上并没脱离中医针刺疗法的范畴。
 
共同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无论是西方医学还是东方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都致力于如何改善生命质量等问题。“干针”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肌筋膜疾病,如颈、肩、腰、腿痛等,使用得当则会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点值得鼓励和发展。但作为针刺疗法的“干针”,不应独立于针灸体系之外,她也应该遵守针灸相关法规与教育要求,并明确其适应证。应进一步发掘“干针”疗法的内在规律,促进其发展和应用,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随着研究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以新针具、新操作、新取穴方式等的新方法出现。这些方法会更加丰富针灸内涵,使针灸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从“干针”折射出的问题引发反思
 
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关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经络不是针灸的全部,如,阿是穴,以痛为腧是不同于经穴体系的,但都属于针灸,古人早已明确。例如,针灸学中腧穴可分为三类: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相较于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穴和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定位的穴位。经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阿是穴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激痛点,在神经肌肉筋膜起止点周围,可能阿是穴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在临床实践中涌现的眼针、耳针、头针、腕踝针等穴位均不同于传统经络学说,但这些新发现新应用丰富了针灸理论体系,自然也被中医的针灸体系所纳入。所以,回归本源、基于临床、吸纳新知,完善与重构针灸理论体系,应是当代针灸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各种针刺新疗法不断推陈出新,如耳针、腹针、浮针、腕踝针、“干”针、电针、激光针等等都有其特色,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用可靠证据说明其适应范围与安全性,并通过规范的证据评估,才能使患者受益的同时,将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由此看,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也是针灸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积极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用可靠证据支撑发展。中国针灸界面对世界针灸蓬勃发展,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将国内外针灸人组织起来,创建适宜的研究方法与机制,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方法,以及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开展针灸优势病种、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形成学术界认可的循证临床证据,促进针灸进入主流医学体系,支持世界针灸的健康发展。
 
(本文摘编自《中国针灸》杂志,由《中国针灸》编辑部整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