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客、应配穴法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23
针灸配穴处方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之 一, 是针灸治疗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清 国教授对其针灸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归纳出30种常 用针灸临床配穴法, 认为主、 客、 应配穴法是针灸临 床中最重要的配穴法之一, 是形成针灸配穴处方的 核心思路。 本文将从含义、 渊源、 临床应用及意义4个 方面对主、 客、 应配穴法进行介绍, 从而为针灸临床 配穴处方提供思路。

主、客、应配穴法的含义

主、 客、 应配穴法包含了主客配穴、 主应配穴、 主客应配穴。 这三者都是将主病之穴作为基础穴, 然 后根据针灸的作用方向、 作用靶点、 作用部位以及病 邪性质、 疾病症候等, 选取不同的穴位以与主穴相呼 应配合, 从而加强主穴作用力量, 使得针灸治疗更加 精准有力。

主穴, 主病之穴, 为治疗疾病的必要穴、基础 穴。 客穴, 客者, 卿也, 辅从之穴。 客, 并非次要之 意, 而是有门客、 客卿之意。 客卿是君主的谋士, 为 君主出谋划策, 地位高显, 他们的想法与谏言可以牵 引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 在君主政治事业中起到极 其重要的作用。 如, 将合谷作为主穴, 配以太冲为客 穴时, 为开四关, 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配以三阴交 为客穴时, 则成为调节妇科疾病的重要组穴; 以曲 池为客穴时, 又变成治疗热病的穴组; 以复溜为客穴 时, 便具有调津止汗之功效。 可见, 同一主穴, 配以不 同的客穴, 其治疗方向便大相径庭。 客穴具有指引 针灸治疗方向与作用靶点的作用。 应穴, 为协同、 增 强主穴作用之穴, 佐助穴。 应穴即为根据病变部位所 在, 病邪性质, 病机所涉的脏腑、 经络等选取数个穴 位以与主穴相呼应。 应穴包含应主之穴、 应客之穴、 应病之穴、 应部之穴等。 应主、 应客之穴可以协同、 加强主穴与客穴之功效, 起到佐助的作用。 应病之 穴, 是针对病性、 病机、 病症等选取穴位以与病情相 应。 应部之穴, 是根据病变部位所在, 病机所涉的脏 腑、 经络等选取穴位以与病部相应。

主、客、应配穴法的渊源

主、客、应配穴思路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 经》 , 最早由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明确提 出, 被窦汉卿、 高武、 徐凤等历代针灸医家继承发 扬。 主, 《说文解字注·第五篇上》 言: “主, 镫中火主 也……引伸假借爲臣主, 賔主之主” [1] , 主即为君也, 主要之意; 客, 《说文解字注·第七篇下》云: “客, 寄也……故自此託彼曰客。 引伸之, 曰賓客……其孤 卿謂之大客。 ……諸公之臣侯伯子男之臣相爲客是 也” [1] , 客即为卿也, 并非次要之意, 而为辅从之意; 应, 《周易·乾 · 文言》谓: “同声相应” [2] , 有相应、 对 应之意。

主、客、应配穴法的内容

主、 客、 应配穴法是临床上重要的配穴思路, 具 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下面从主客配穴、 主应配穴、 主 客应配穴3个方面分析此种配穴法。

1. 主客配穴法 主, 为主病之穴; 客, 为辅从之 穴。 主客配穴法是指根据主症选定主穴, 再配以与 主穴相配对的穴位作为客穴。 此种配穴法强调针灸 临床穴位配伍有主从之分, 刺有先后之别。 针刺时先 刺主穴后刺配穴, 起针时先起配穴之针, 后起主穴 之针。 如临床上以合谷为主穴, 配以太冲为客穴, 即为 “开四关” , 具有调理脏腑、 平衡阴阳、 通达气血之 功效。 古书中记载的主客原络配穴、 八脉交会穴的上 下主客配穴以及灵龟八法主客配穴均是典型的主客 配穴法。

主客原络配穴法包括表里经原络配穴、 本经原 络配穴。 明代杨继洲在其著作《针灸大成》 中首次提 出了原络配穴法, 在《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一篇 中, 将表里经脏腑主客发病的情况归纳为十二组, 并 以歌诀形式列出其病症。 杨氏主张取穴时以主经的 原穴为主穴, 客经的络穴为辅穴, 构成主客原络配穴 法。 如,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 心胸气胀 掌发热, 喘咳缺盆痛莫禁, 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 廉两乳疼, 痰结膈中气如缺, 所生病者何穴求, 太渊 偏历与君说。 可刺手太阴肺经原, 复刺手阳明大肠 络” [3] 。 肺经作为主经, 大肠经作为客经, 当出现以上 症状时, 要先针肺经原穴太渊为主穴, 后针大肠经络 穴偏历为客穴。 表里经原络二穴配合使用可以消除主经与客经的症状, 对于表里二经同病的症候有较 好的治疗作用。 本经原络配穴指的是本经的原穴与 络穴相配, 适用于内伤、 外感迁延而成的多种慢性 疾病。 根据 “初病在经, 久病在络” 及 “久病多虚” 之 理, 当正气虚损时, 痰、 湿、 血、 毒等病理产物便会由 经入络。 故无论内伤、 外感, 凡迁延日久, 病势沉长 者, 多有久病入络、 络脉发病的情况。 所以治疗时, 以本经原穴作为主穴的同时要配以本经的络穴作为 客穴, 一方面起协同作用加强主穴之力, 另一方面络 穴主治所属络脉之病症, 可以针对 “久病入络” 的情 况以起沉疴。 如, 久咳不愈, 取太渊透列缺; 心悸胸 痛, 取大陵透内关等, 均取效弥佳。 八脉交会穴上下主客配穴法:八脉交会穴是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又称交经八 穴, 首见于元代窦汉卿的《针经指南》 : “交经八穴 者, 针道之要也” [4] 。 窦氏在此书中提出了交经八穴 并定八穴所在及八穴主治病症, “公孙穴主治二十七 证: 九种心痛、痰膈涎闷……先取公孙,后取内 关……临泣穴主治二十五证……先取临泣, 后取外 关” [4]。 《针灸大成》 《针灸大全》在窦汉卿八穴主症 的基础上, 根据交经穴通的原理发展成上下主客配 穴。 其规律是公孙配内关, 照海配列缺, 足临泣配外 关, 申脉配后溪。 其中, “上” 指上肢, “下” 指下肢, “主” 指主症之穴, “客” 指相合之穴。 当治疗某一 交经八穴的主症时, 取此穴为主穴, 配以相合之穴为 客穴。 在临床应用时, 先针主穴, 后刺客穴。 这种主 客上下相配的规律, 可使全身上下气血相通。 如, 《针 灸大成 · 八法交会八脉》中提出: “列缺二穴, 主, 通 任脉; 照海二穴, 客, 通阴跷脉。 合于肺系、 咽喉、 胸 膈” [3] 。 在治疗肺系、 咽喉、胸膈部位的疾病时, 先 取主穴列缺再取客穴照海, 可使循行经过这些部位 的任脉与阴跷脉脉气上下相通, 从而治愈疾病。 正如 《针经指南》中所言: “上法先刺主症之穴……必求 合穴……使上下相接, 快然失其所苦” [4] 。 灵龟八法主客配穴法: 首见于明代徐凤的《针 灸大全》 , 又名 “奇经纳卦法” 。 灵龟八法主客配穴 法是指当前时辰所开的八脉交会穴为主穴, 与主穴 相配对的另一个八脉交会穴为客穴, 临床上先针主 穴后刺客穴。 《针灸大成 ·标幽赋》注: “身之八法, 奇经八脉公孙冲脉胃心胸, 八句是也……主客者, 公 孙主, 内关客之类是也……先用八法, 必以五门推时 取穴, 先主后客, 而无不效之理” [3] 。 如, 针刺时辰所 开之穴为公孙, 则以公孙为主穴, 配以其相合之穴内 关为客穴, 先针公孙次针内关。 《针灸大全· 八穴相 配合歌》曰: “公孙偏与内关合, 列缺能消照海疴, 临泣外关分主客, 后溪申脉正相和。 左针右病知高 下, 以意通经广按摩, 补泻迎随分逆顺, 五门八法是 真科” [5] 。 灵龟八法主客配穴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对时 间、 空间的全面认识, 融入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其 以交经八穴为基础, 按时开穴, 主客二穴合用, 既可 调理奇经八脉的阴阳虚实, 又可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及与之相络属的脏腑功能, 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八脉交会穴上下主客配穴法与灵龟八法主客配 穴法虽然都是使用八脉交会穴作为主客穴, 但是其确 定主穴的方法不一样。 八脉交会穴上下主客配穴法 是按照穴位的主治病症定主穴, “有是症取是穴” , 而 灵龟八法主客配穴法则是按照治病时辰定主穴。

2. 主应配穴法 主穴, 为治疗疾病的基础穴。 应, 为协同、 增强主穴作用之穴。 主应配穴法是以某 穴的主治病证为依据, 有是症则取主症之穴作为主 穴, 然后根据病位所在、 病邪性质、 病机所涉及到的 脏腑经络, 选取相应腧穴以应主穴。 主应配穴较为 灵活, 临床上可根据应主、 应病、 应部等思路选取数 个穴位以应主穴。 如, 治疗牙痛以合谷为主穴, 根据 应部思想取颊车透地仓为应穴, 临床疗效较好。 八脉交会穴主应配穴法是较为典型的主应配穴 法。 本法是徐凤在 《针经指南》 八穴主症的基础上创 制的, 《针灸大成》转载并进一步整理完善。 即以交 经八穴为中心, 以八穴主症为依据, 先定主症之穴, 再根据其他兼症取相应穴位作为应穴, 针刺时先刺 主穴, 再刺应穴。 《针灸大成 · 八脉图并治症穴》云: “公孙二穴, 脾经。 主心腹五脏病……凡治后症, 必 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九种心疼, 一切冷气: 大陵、 中脘、 隐白” [3] 。 心腹五脏疾病可取交经八穴 公孙为主穴, 当出现九种心疼、 一切冷气等症状时, 配以大陵、 中脘、 隐白为应穴。 这种主应配穴法主应 二穴配合使用, 扩大了主穴的主治范围。 另外, 元代王国瑞的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明代 凌云的四十六症主应配穴以及明代李梴的交经缪 刺也是对主应配穴法的继承与发展。 元代针灸大家 王国瑞也提倡使用应穴。 其著作《扁鹊神应针灸玉 龙经》的 “穴法歌” 中提出了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一 穴应一穴或一穴应两穴。 “承浆应风府, 风池应合 谷……中极应白环俞, 天枢应脾俞” [4] 。 书中 “玉龙 歌” 里有11组主应配穴, 如痴呆症取神门, 注明应后 溪; 眼痛取太阳, 注明应睛明等。 这11组主应穴相配 又包含了局部配穴、 前后配穴、 远近配穴、 上下配穴、 同名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及本经配穴 [6] 。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是基于主治病症相同的固定用穴组合, 具有 取穴少、 配伍精的特点, 各穴位的功效相辅相成, 疗 效显著。 明代医家凌云在金代窦汉卿《通玄指要赋》 的基础上加以应穴著成《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 赋》 , 提出了46个病症的主应配穴。 凌氏重视针灸配 穴处方, 其取穴强调临近与远道相结合, 前后、 上下 相呼应。 其中, “牙齿痛吕细 (即太溪)堪治, 应在二 间” ; “鼻塞无闻迎香可引, 应在上星” ; “肾俞把腰 疼而泻尽, 应在委中” 等, 主应配穴至今仍被广泛地 应用于针灸临床中 [7] 。 歌赋中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 会, 随手而醒, 应在百会……抑又闻心胸痛求掌后之 大陵, 应在中脘” 等急重症的主应配穴也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 [7] 。 明代医家李梴在其著作《医学入门》中 提出了 “取者, 左取右, 右取左……以不病者为主, 病 者为应……先下主针, 后下应针, 主针气已行, 而后针 应针” [8] 。 这种主应配穴法对交经缪刺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如, 中风偏瘫, 先针健侧为主, 后针患侧为应, 疗效较佳; 头痛腹痛等痛症, 以不病者为主, 先针手 足经的主穴, 在得气后疼痛减轻时再以病者为应, 根 据疼痛部位选取病部的应穴, 如此疗效也较明显。 应穴具有此呼彼应的配合作用, 运用得当, 可起到声 东击西、 标本相应的效果, 故主应二穴灵活配应, 组 合成方, 主次分明, 条理清晰, 法与方合, 每取捷效。

3. 主客应配穴法 主客应配穴法是对主客配穴 法、 主应配穴法的一种延伸。 主客配穴法和主应配 穴法均可以加入客穴或者应穴形成主客应配穴法。 如, 针对风寒感冒病症, 取合谷为主穴, 列缺为客穴, 配以大椎、 外关、 风池穴为应穴以祛风散寒, 若有鼻 塞流涕之兼症则以迎香、 印堂为应穴, 若有头痛、 头 晕之兼症则以太阳、 神庭为应穴。 再如, 按时取穴的 主客应配穴法就是灵龟八法主客配穴法的扩展。 按 时取穴的主客应配穴即根据患者治疗当下时辰所开 的交经八穴为主穴, 将与之配对的交经八穴作为客 穴, 再根据具体病情配合其它腧穴作为应穴。 如乙 丑日庚辰时照海开穴, 如果患者是咽喉病, 则应先 针照海为主穴, 配以列缺为客穴, 加刺合谷、 天突、 少商、 商阳、 颊车、 下关等穴为应穴。 《针灸大成· 八 脉图并治症穴》 中提出了八脉交会的主客应配穴法: “上八法, 先刺主症之穴, 随病左右上下所在, 取诸 应穴……如病未已, 必求合穴” [3] 。 其中, “合穴” , 即 客穴。 针刺时根据主症先定某个八脉交会穴为主穴, 再根据病情或其他兼症配以应穴, 如果仍未取效, 则再配以与主穴相配对的交经八穴作为客穴。 主客 应配穴法中主、 客、 应三穴合用, 一方面大大加强了 主穴的作用力量以除主病主症, 另一方面还可根据 具体病情辨证选穴, 兼顾他症扩大了主穴的主治范 围, 因此, 主客应配穴法是针灸临床中极为重要的配 穴法。

主、客、应配穴法的临床应用

主、 客、 应配穴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被 广泛地应用于针灸临床配穴处方中。 赵莉等 [9] 对6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研究发现, 主客原络配穴法(以足三阴经的原穴太冲、 太溪、 太 白为主穴, 以足三阳经的络穴光明、 飞扬、 丰隆为客 穴) 可明显改善疼痛及临床症状, 痊愈率高, 疗效优 于病变腰椎夹脊穴配合患肢取穴法。 石学敏院士创 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用以治疗中风病及其并发症。 主穴为内关、 人中、 三阴交、 极泉、 委中、 尺泽, 根据 兼症配以应穴, 如, 吞咽障碍配以风池、 翳风、 完骨 为应穴; 手指握固配以合谷为应穴; 语言不利配以上 廉泉, 金津、 玉液放血; 足内翻配以丘墟透照海为应 穴。 在其开展的多项严谨随机对照研究中证明了这 种针刺配穴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0] 。 丁子殷 [11] 研 究发现, 按时取穴主客应配穴法(以相配对的交经 八穴作为主穴、 客穴, 再随证配以应穴, 如外邪侵袭 应以风府、 腰阳关, 气滞血瘀应以膈俞、 次髎, 肾亏 体虚应以命名、 太溪)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具 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刘清国教授在临床中善于运用 主客应配穴法, 如, 针刺治疗突眼症, 取晴明、 承泣 为主穴, 配以眼局部腧穴太阳、 丝竹空、 瞳子髎、 阳 白为应穴, 主应相配加强了主穴的作用力量, 效专力 宏临床疗效明显;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 以太冲穴为主 穴, 合谷穴为客穴, 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 头晕 等症状则以火针点刺百会、 三棱针点刺耳尖放血为 应, 降压效果较好。

主、客、应配穴法的意义

中医学发展历史中, 中药的配伍应用形成了以 “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为核心的中药方剂学, 但在 针灸学发展历史中并未形成针灸处方学。 《黄帝内 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篇最早记载了中药方剂 “君臣 佐使” 的配伍原则, 即 “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 佐 臣之谓使” [12] 。 而对于穴位的配伍, 虽然在 《灵枢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灸大全》等针灸经 典古籍中有大量的腧穴应用, 但对于针灸配穴处方 的规律与原则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末清初 时期某些针灸学家将中药方剂 “君臣佐使” 的配伍 原则引申到针灸配穴处方中 [13-14] , 如明代医家吴昆在 《针方六集》中曾提出 “针药无二致” 的论点, 但针灸临床配穴处方与中药方剂配伍有显著差异, 中药方 剂的配伍原则并不能用以指导针灸配穴处方。 一方面 是由于穴位的数量远远少于中药。 人体周身统共360 多个穴位, 而中药却有上万种, 腧穴体系并不像中药 体系那样庞杂。 另一方面是由于穴位与药物对人体的 作用方式、 作用特点不同。 穴位对人体的作用特点是 多向的良性调节, 当给予穴位刺激后, 人体通过自身 反应使机体由 “虚” 或 “实” 、 “寒” 或 “热” 等各种病 理状态趋向于 “阴平阳秘” 的正常生理状态, 这是穴 位特性与中药作用的最大差别所在。 如, 不论虚实, 所有的胃病都可以用胃之募穴中脘治疗。 另外穴位是 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腧穴位于经络上, 由于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所以穴位具有远端治疗作用, 凡是腧穴所 属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疾病均可用此穴治疗。 如, 各 种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用足三里穴治疗( “肚腹三 里留” ) , 所有的腰背疾病都可用委中穴治疗 ( “腰背 委中求” )等。 由此可见, 穴位的配伍规律性很强, 中 药方剂的 “君臣佐使” 配伍原则并不适合于针灸配 穴处方, 对于针灸组方配穴的关键是配穴法。 因此, 我们在学习针灸处方的时候不需要像学习中药方剂 学那样死记处方, 只需掌握好配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运用好这些配穴法, 就可以形 成灵活、 有效的针灸处方。 “十一五” 国家规划针灸 学教材提出配穴方法包括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 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 教材中 无论是按经脉配穴还是按部位配穴法都是强调按照 病变脏腑、 病变经脉或病变部位进行取穴配穴。 而 主客应配穴法则不受病变部位的限制, 强调按照功 能进行取穴配穴, 主穴、 客穴、 应穴之间的作用相辅 相成。 因此, 主客应配穴法补充了本科针灸学教材的 配穴方法。

刘清国教授认为, 针灸处方的形成有其独特规 律, 是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 与中药 “大方脉” 处 方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在针灸 临床中, 脏腑辨证和 “君臣佐使” 配伍原则与事实不 完全相符, 我们应当重视针灸经络理论的独特价值。 深入挖掘阐述针灸配穴处方的内在规律, 既可以提 高临床疗效又可以完善针灸处方理论。 刘清国教授 在30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主、 客、 应配穴法具有很 深的科学内涵及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是形成针灸 处方的核心思路, 由此思路可以形成逻辑缜密, 配合 恰当, 既符合临床又符合针灸理论的配穴处方。 应用 主、 客、 应配穴原则指导针灸临床配穴处方, 可使针 灸医师的配穴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 选穴更加精准, 使 针灸配穴处方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所以我们加以总 结以训读者, 为针灸临床配穴处方提供依据。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贾文睿 睢明河 郭秋蕾 郭骐影 孙启胜 纪智 杨芳媛 王赫 战河 侯中伟 王朝阳 刘清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