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3-04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中,针灸作为治疗疾 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得气是传统针灸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气至而有效”的经典论 述,现代临床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也一直是研究热点 之一 [1 -4 ] 。要探究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首先需 要明确如何才能得气,即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基于这一问题,我们通过阅读归纳古医籍文献,并 整理概括近年来国内外的现代文献,分别从干预因 素 [5 ] 和机体因素 [6 ] 两个方面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 素进行概述。

1 干预因素

影响得气干预因素是指来自患者机体以外的可 以影响得气与否、得气强弱的因素,其主要来源于 医者、针具和环境三个方面。

1. 1 医者因素

1. 1. 1 “治神” “治神”与得气息息相关,包 括医者治自身之神和治患者之神。古人在用针刺治 疗疾病时,对 “治神” 的重视度极高。如 《灵 枢·官能》曰 : “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 ”《素问· 宝命全形论》云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 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 ” 《灵枢·终始》曰: “令志在针,……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 ” 《标幽 赋》曰 :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 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 以上论述均说明在进行针刺之前,医者必须先 “治神” ,神情淡定、集中意念方是得气的前提。 此外 ,《素问·针解》还提到 ,“神无营于众物者, 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 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 也 。 ” 《针灸大成·四明高氏补泻》则要求做到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 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 ,说明除治医者之神外, 还需治患者之神,医患均需高度专注,精神集中, 方可得气,继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1. 1. 2 取穴方法及准确度 《灵枢·四时气》 云 :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 定” ,指出针刺疗效的关键在于刺中穴位而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 “刺此者,必中气穴, 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中肉节即皮肤 痛” ,即针刺得当,刺中穴位,才会产生一种 “针 游于巷”的得气感 [7 ] ,而未刺中穴位则会产生痛 感,而非得气,体现了针刺穴位/非穴对得气的意 义。此外,得气与取穴的准确度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取穴准确者易于得气,取穴不准确则不易得 气 [8 ] 。如李长锤 [9 ] 认为,针刺治疗疾病,配穴处 方确定后,取穴越准确越易得气,反之则不易得 气。易光强 [10 ]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要使针刺得气, 气至病所,必须取穴定位准确,若定位不准则可能 影响得气,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不良后果。

1. 1. 3 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捻转 两种基本手法和循、刮、弹、摇、震颤等五种辅助 手法 [11 ] 。医者操作手法不同,可直接导致针刺刺 激量的不同,而刺激量有异则可能导致得气强弱的 差异,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如 Benham 等 [ 12 ] 在研究 针刺曲池穴双向捻针产生的针感和实验诱导热敏痛 的效应时,认为与假捻针相比,双向捻针可提高热 敏痛痛阈。周杰等 [ 13 ] 发现,针刺行手法与不行手法 对足三里穴位局部伏安特性的影响接近,但对远部 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Xu 等 [ 14 ] 研究者在一 项探讨刺激强度对贝尔面瘫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发现, 针刺入皮肤并行提插、捻转等手法组患者的面部神 经功能、残疾指数和生活质量均优于不行手法组。

1. 1. 4 针刺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 确把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获得适度针感、提高疗 效并体现医者操作水平的重要技术 。《灵枢·逆顺 肥瘦》曰 :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 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 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 ,说明针 刺操作时要依据患者的体型、体质、年龄等情况, 灵活调整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否则亦会影响针下得 气。现代学者也对针刺的深度进行了研究,如 Bai 等 [15 ] 研究发现,针刺深刺能够获得更强的得气感, 深刺亦表现出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小脑缺失补偿更 强的调节效应,而浅刺则无此效应。Huang 等 [16 ] 也认为深刺、行手法的真针刺比单纯浅刺能引起更 强烈的针感。

1. 1. 5 留针时间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 《灵枢·小针解》亦提 出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 气勿失也” ,均说明留针对得气的重要性。林洁涛 等 [17 ] 认为在具体应用 “守气”时,必须仔细辨认 得气的情况,得气后不要轻易改变针刺深度和方 向,而应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得气之所,或运 用治神、运气的方法,贯气于指,使气得守勿失; 或用平补平泻手法,使经气缓缓而至,绕于针下。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守气,能有效维持针刺对穴 位、经脉的有效刺激。李孟汉等 [18 ] 通过长时间留 针使针刺刺激的时间延长,发现可以更好地激发经 气,使针与经气相得。Loyeung 等 [19 ] 提出,针感或 疼痛的强度与留针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在留针 1min 的患者中疼痛和针感视觉模拟评价量表分值 各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留针 21min 的各干预组患者疼痛和针感强度其差异则具有统计 学意义,提示留针时间可直接影响得气的量。

1. 2 针具因素

针具直径的大小与针刺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 的针具可发挥不同的治疗效果 。 《灵枢·官针》 云 :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 病大针 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说明古人已经发现针 具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必然联系。现代针灸理论亦 认为,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 [20 ]12 ,粗 针刺激强度较大,细针刺激强度较小。邱连利 等 [21 ] 通过开展粗细毫针对健康人痛阈影响的研究, 发现粗针针刺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细针。张海峰 等 [22 ] 在观察粗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时发现,粗 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且粗针组疗效 优于常规针刺组,分析认为,其针体粗大,作用于 人体时刺激强度较大,则容易气至,因此,易于达 到治疗目的。由此可见,针具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得气的产生,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可考虑将 针具粗细作为得气的影响因素之一纳入研究。

1. 3 环境因素

气候的暖寒可以影响气的运行,正如 《素问· 八正神明论》所载 :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 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 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调气血也” 。 《刺法灸法 学》 [20 ]55 中明确提到,环境对机体时刻都在产生影 响,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温较温暖时,针刺容易 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 得气。环境因素很多,除气温的寒热外,还有空气 的湿度、光线、海拔高度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张海杰 [23 ] 总结针刺得气的 临床应用后认为,环境气候、温度和湿度均关系着 患者得气感的产生,其他多项研究亦认为四时气候 与得气相关 [24 -25 ] 。环境对得气的影响体现了 “天 人相应”的学术思想,因此,控制治疗环境的温 度和湿度,使其对得气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更好 地观察其他因素对得气的影响。 2 机体因素 内在机体因素是指来自患者机体内的可对得气来说取穴准确者易于得气,取穴不准确则不易得 气 [8 ] 。如李长锤 [9 ] 认为,针刺治疗疾病,配穴处 方确定后,取穴越准确越易得气,反之则不易得 气。易光强 [10 ]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要使针刺得气, 气至病所,必须取穴定位准确,若定位不准则可能 影响得气,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不良后果。

1. 1. 3 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捻转 两种基本手法和循、刮、弹、摇、震颤等五种辅助 手法 [11 ] 。医者操作手法不同,可直接导致针刺刺 激量的不同,而刺激量有异则可能导致得气强弱的 差异,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如 Benham 等 [ 12 ] 在研究 针刺曲池穴双向捻针产生的针感和实验诱导热敏痛 的效应时,认为与假捻针相比,双向捻针可提高热 敏痛痛阈。周杰等 [ 13 ] 发现,针刺行手法与不行手法 对足三里穴位局部伏安特性的影响接近,但对远部 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Xu 等 [ 14 ] 研究者在一 项探讨刺激强度对贝尔面瘫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发现, 针刺入皮肤并行提插、捻转等手法组患者的面部神 经功能、残疾指数和生活质量均优于不行手法组。

1. 1. 4 针刺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 确把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获得适度针感、提高疗 效并体现医者操作水平的重要技术 。《灵枢·逆顺 肥瘦》曰 :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 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 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 ,说明针 刺操作时要依据患者的体型、体质、年龄等情况, 灵活调整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否则亦会影响针下得 气。现代学者也对针刺的深度进行了研究,如 Bai 等 [15 ] 研究发现,针刺深刺能够获得更强的得气感, 深刺亦表现出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小脑缺失补偿更 强的调节效应,而浅刺则无此效应。Huang 等 [16 ] 也认为深刺、行手法的真针刺比单纯浅刺能引起更 强烈的针感。

1. 1. 5 留针时间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 《灵枢·小针解》亦提 出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 气勿失也” ,均说明留针对得气的重要性。林洁涛 等 [17 ] 认为在具体应用 “守气”时,必须仔细辨认 得气的情况,得气后不要轻易改变针刺深度和方 向,而应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得气之所,或运 用治神、运气的方法,贯气于指,使气得守勿失; 或用平补平泻手法,使经气缓缓而至,绕于针下。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守气,能有效维持针刺对穴 位、经脉的有效刺激。李孟汉等 [18 ] 通过长时间留 针使针刺刺激的时间延长,发现可以更好地激发经 气,使针与经气相得。Loyeung 等 [19 ] 提出,针感或 疼痛的强度与留针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在留针 1min 的患者中疼痛和针感视觉模拟评价量表分值 各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留针 21min 的各干预组患者疼痛和针感强度其差异则具有统计 学意义,提示留针时间可直接影响得气的量。

1. 2 针具因素

针具直径的大小与针刺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 的针具可发挥不同的治疗效果 。 《灵枢·官针》 云 :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 病大针 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说明古人已经发现针 具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必然联系。现代针灸理论亦 认为,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 [20 ]12 ,粗 针刺激强度较大,细针刺激强度较小。邱连利 等 [21 ] 通过开展粗细毫针对健康人痛阈影响的研究, 发现粗针针刺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细针。张海峰 等 [22 ] 在观察粗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时发现,粗 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且粗针组疗效 优于常规针刺组,分析认为,其针体粗大,作用于 人体时刺激强度较大,则容易气至,因此,易于达 到治疗目的。由此可见,针具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得气的产生,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可考虑将 针具粗细作为得气的影响因素之一纳入研究。

1. 3 环境因素

气候的暖寒可以影响气的运行,正如 《素问· 八正神明论》所载 :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 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 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调气血也” 。 《刺法灸法 学》 [20 ]55 中明确提到,环境对机体时刻都在产生影 响,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温较温暖时,针刺容易 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 得气。环境因素很多,除气温的寒热外,还有空气 的湿度、光线、海拔高度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张海杰 [23 ] 总结针刺得气的 临床应用后认为,环境气候、温度和湿度均关系着 患者得气感的产生,其他多项研究亦认为四时气候 与得气相关 [24 -25 ] 。环境对得气的影响体现了 “天 人相应”的学术思想,因此,控制治疗环境的温 度和湿度,使其对得气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更好 地观察其他因素对得气的影响。 2 机体因素 内在机体因素是指来自患者机体内的可对得气来说取穴准确者易于得气,取穴不准确则不易得 气 [8 ] 。如李长锤 [9 ] 认为,针刺治疗疾病,配穴处 方确定后,取穴越准确越易得气,反之则不易得 气。易光强 [10 ]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要使针刺得气, 气至病所,必须取穴定位准确,若定位不准则可能 影响得气,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不良后果。

1. 1. 3 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捻转 两种基本手法和循、刮、弹、摇、震颤等五种辅助 手法 [11 ] 。医者操作手法不同,可直接导致针刺刺 激量的不同,而刺激量有异则可能导致得气强弱的 差异,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如 Benham 等 [ 12 ] 在研究 针刺曲池穴双向捻针产生的针感和实验诱导热敏痛 的效应时,认为与假捻针相比,双向捻针可提高热 敏痛痛阈。周杰等 [ 13 ] 发现,针刺行手法与不行手法 对足三里穴位局部伏安特性的影响接近,但对远部 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Xu 等 [ 14 ] 研究者在一 项探讨刺激强度对贝尔面瘫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发现, 针刺入皮肤并行提插、捻转等手法组患者的面部神 经功能、残疾指数和生活质量均优于不行手法组。

1. 1. 4 针刺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 确把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获得适度针感、提高疗 效并体现医者操作水平的重要技术 。《灵枢·逆顺 肥瘦》曰 :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 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 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 ,说明针 刺操作时要依据患者的体型、体质、年龄等情况, 灵活调整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否则亦会影响针下得 气。现代学者也对针刺的深度进行了研究,如 Bai 等 [15 ] 研究发现,针刺深刺能够获得更强的得气感, 深刺亦表现出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小脑缺失补偿更 强的调节效应,而浅刺则无此效应。Huang 等 [16 ] 也认为深刺、行手法的真针刺比单纯浅刺能引起更 强烈的针感。

1. 1. 5 留针时间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 《灵枢·小针解》亦提 出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 气勿失也” ,均说明留针对得气的重要性。林洁涛 等 [17 ] 认为在具体应用 “守气”时,必须仔细辨认 得气的情况,得气后不要轻易改变针刺深度和方 向,而应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得气之所,或运 用治神、运气的方法,贯气于指,使气得守勿失; 或用平补平泻手法,使经气缓缓而至,绕于针下。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守气,能有效维持针刺对穴 位、经脉的有效刺激。李孟汉等 [18 ] 通过长时间留 针使针刺刺激的时间延长,发现可以更好地激发经 气,使针与经气相得。Loyeung 等 [19 ] 提出,针感或 疼痛的强度与留针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在留针 1min 的患者中疼痛和针感视觉模拟评价量表分值 各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留针 21min 的各干预组患者疼痛和针感强度其差异则具有统计 学意义,提示留针时间可直接影响得气的量。

1. 2 针具因素

针具直径的大小与针刺刺激量相关,不同粗细 的针具可发挥不同的治疗效果 。 《灵枢·官针》 云 :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 病大针 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说明古人已经发现针 具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必然联系。现代针灸理论亦 认为,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 [20 ]12 ,粗 针刺激强度较大,细针刺激强度较小。邱连利 等 [21 ] 通过开展粗细毫针对健康人痛阈影响的研究, 发现粗针针刺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细针。张海峰 等 [22 ] 在观察粗针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时发现,粗 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且粗针组疗效 优于常规针刺组,分析认为,其针体粗大,作用于 人体时刺激强度较大,则容易气至,因此,易于达 到治疗目的。由此可见,针具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得气的产生,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可考虑将 针具粗细作为得气的影响因素之一纳入研究。

1. 3 环境因素

气候的暖寒可以影响气的运行,正如 《素问· 八正神明论》所载 :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 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 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调气血也” 。 《刺法灸法 学》 [20 ]55 中明确提到,环境对机体时刻都在产生影 响,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温较温暖时,针刺容易 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 得气。环境因素很多,除气温的寒热外,还有空气 的湿度、光线、海拔高度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张海杰 [23 ] 总结针刺得气的 临床应用后认为,环境气候、温度和湿度均关系着 患者得气感的产生,其他多项研究亦认为四时气候 与得气相关 [24 -25 ] 。环境对得气的影响体现了 “天 人相应”的学术思想,因此,控制治疗环境的温 度和湿度,使其对得气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更好 地观察其他因素对得气的影响。

2 机体因素

内在机体因素是指来自患者机体内的可对得气与否、得气强弱造成影响的因素,其主要概括为患 者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

2. 1 生理因素

2. 1. 1 机能状态 患者的机能状态是影响得气的 主要生理因素之一。生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的特征,当机体出现某种功能失衡时,可 以通过针灸启动经络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经 气的自主调节,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而针刺得气 除与针刺手法有关外还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功能状 态 [26 ] 。郭峥嵘等 [27 ]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得气文献 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机体状态是影响针刺得气的 一个重要因素。刘存志等 [28 ] 通过对气至的分析也 认为,机体功能状态是影响气至的内在因素之一, 针刺对机体功能的调节同其原有功能状态亦密切相 关。研究 [29 ] 证明,得气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人体生 物信息的变化,得气时人体生物电 ( 肌电) 、血管 运动 ( 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 及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都会随着针刺补泻手法的不同发生相应 的客观变化。瑞典学者 [30 ] 曾通过心率变异性监测 来评价针刺对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疗效。Hori 等 [31 ] 发现,副交感神经激活的程度与针刺过程中 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的程度有关。由此可 见,患者的机能状态对得气的产生至关重要,而此 或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指标的变化来反映。

2. 1. 2 自身体质证型 《灵枢·通天》中根据中 医阴阳理论,按人体内阴阳含量的多少 [32 ] ,将人 的体质类型分为 5 种,称为 “五态人” ,而不同体 质类型的人对针刺得气的反应不一。林法财等 [33 ] 通过研究 《黄帝内经》中五态人对针刺得气的影 响,认为太阳之人针刺得气最为迅速,在针还未刺 入皮肤时就可能出现针感; 少阳之人对针刺得气的 敏感性稍差,得气速度介于太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 人之间; 阴阳平和之人针刺得气快,刺入皮肤后可 适时产生针感; 少阴之人针刺得气缓慢,出针后方 可产生针感; 太阴之人针刺得气较难,往往数刺之 后才能出现微弱的反应。了解各种体质类型人的特 点及其对针刺得气的敏感性,对针刺疗效的发挥和 对疾病的预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连炜玲 [34 ] 在针 刺疗法对癌因性疲劳中医证型分布影响的研究中发 现,针刺治疗组患者的证型分布有明显变化,而对 照组患者的证型分布无变化。郭琴 [35 ] 发现,较之 于常规针刺疗法,温针灸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 床症状、面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Liu 等 [36 ] 的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 性痛经患者其腹痛缓解程度显著大于针刺悬钟穴和 非穴点,而气滞血瘀证和气血虚弱证患者各组间未 见显著差异; 另一项研究 [37 ] 结果显示,寒湿凝滞 证患者三阴交穴的电阻失衡度显著高于悬钟穴,而 气滞血瘀证患者并无此表现。该团队的研究结果提 示,经穴反应/效应特异性与患者的体质证型相关, 在开展得气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同病同证患者,或可 减小体质因素对得气的影响。

2. 2 心理因素

针刺疗法注重形神合一,强调治疗过程中心理 因素的参与。心理因素是影响针刺的重要因素之 一,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即 《素 问·五脏别论》所曰 :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说明了 患者针刺前对针刺态度的重要性,强调了精神作用 和物质作用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38 ] 。 针刺是一项操作性治疗方法,因此医患间的良 好互动对临床疗效的产生尤为重要。Lee 等 [39 ] 在开 展研究过程中,为观察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的影 响,告诉一部分患者针刺强度可自行控制,同时告 诉另一部分患者针刺强度不可自行控制,结果表明 针刺镇痛效应除受适宜的物理刺激强度影响外,还 受心理应对策略的影响。朱志珍等 [40 ] 观察了 60 例 不同人格类型冠心病患者的针刺疗效,结果发现多 血质和胆汁质人群针刺疗效优于黏液质、抑郁质人 群,符合各种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 熊瑾等 [41 ] 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中发现, 患者的人格因素与针刺疗效相关,即人格因素中的 恃强性和紧张性与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值相关 。《针 灸学辞典》 [42 ] 中亦明确说明,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 接受针刺,易于得气和经络感传,疗效较高; 反之 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时接受针刺治疗,则得气 差、疗效差,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 如晕针、滞针等,可见精神情绪状态与针刺得气密 切相关。

3 讨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得气的影响因 素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归纳总结如下: 1) 干 预因素,主要来源于医者、针具和环境因素。在针 刺时,医者注意力集中,准确选取穴位,施以适当 的行针手法,并留针一定的时间,同时还要兼顾针 具的粗细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等,方可使针下得 气。2) 机体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患者自身的机能状态、体质类型,以及对 针刺的心理预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气的产生。 要开展得气这一主观感觉的临床研究,需充分 了解其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类,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 适的因素加以研究。总结现有临床研究,可将诸多 影响得气的因素归类如下: 1) 可用来区分试验组 与对照组的因素: 包括针刺深浅、是否行手法、针 刺穴位/非穴、针具粗细以及留针时间等。在临床 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利用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 干预措施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区分得气组与对照 组,研究得气与结局指标的关系。例如 Choi 等 [43 ] 利用针刺深浅和是否施手法区分得气组和对照组, 以明确针刺疗效是否有赖于得气; Benham 等 [12 ] 将 是否施双向捻转手法作为区分得气组和对照组的依 据,探讨得气对实验诱导热敏痛痛阈的影响; 而 Spaeth 等 [44 ] 则以针刺穴位数目区分针刺的高低剂 量组,研究每种剂量得气感的分类和强度以及与疗 效的关系。类似的研究不胜枚举,而这些高质量的 研究提示,在进行得气临床研究设计时可以充分利 用这些因素进行对照组设置,以提高研究的认可 度。2) 可人为控制的因素: 即在试验中可能对结 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施针者、患者体质证型和 治疗室温度、湿度等。在实际临床研究中,为最大 限度降低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好选取同病同 证的患者,固定施针者或对施针者进行统一培训, 同时利用空调等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以降低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3) 难以人为控制 的因素: 是指在研究中个体差异性较大、不易控制 的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生理因素 和心理因素。目前的研究中,少有研究者关注此类 因素,但作为机体因素,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 气的产生,因此,明确它们与得气的关系亦十分重 要。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 得气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最大限度获取得气的真实 状态提供依据,从而为得气与疗效的临床研究奠定 基础。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王培 辛思源 李静 张鹏
Tag标签:

上一篇:蒙医针刺疗术

下一篇:女灸学家 鲍仙姑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