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我和中药的故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30
我 想要讲一个我和中药的故事,从小时候到现在,到未来,我们牵过手,离过别,今后还将一起走,对它的认识和回忆一起一点点堆积。
 
翻开幼年的相册,一大半照片都与医院有关。因为母亲是妇科医生,所以总是被放养在医院里。小时候,我常常把拔掉针头的注射器当做水枪,在装过医疗器械的纸板箱上画画,用医用胶带和纱布玩角色扮演,在阳光正好的日子里将中药铺开,晒在阳光下的药材,有着很温暖的香气。
 
我不喜欢整个医院里面充斥着的酒精的味道,它让我觉得冰冷和恐惧,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也依然没能适应它的味道,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很自然的靠近藏着中药的柜子,它们淡淡的香气从缝隙里满溢,吸引着小小的我去拼写着每一个抽屉的名字,当归,胖大海,枇杷叶,桂花,麦冬,百合......寻宝一般拉开每一个我能够得着的抽屉,解开塑料袋的结,狠狠的吸一口,抓一把,满足的笑容自然地绽放在我的脸上。
 
我时常做一个“小偷”,悄悄地抓一把药材揣进兜里,让妈妈红了炭,煮一杯中药,歆享扑鼻的药味。我并不懂什么配药,也没想过什么配方,我只是把有着好听名字的药材一股脑儿放进一壶清水,等他们慢慢的煮沸,交融,然后一起散发甜甜的味道。
 
妈妈没有指责过我并不怎么科学的幼稚行为,她只是慢慢的告诉我,中药不是一味药材就能见效的,往往要很多相生相克的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可是小时候的我只是觉得,很多中药放在一起煮,颜色就变得棕棕的很不好看。
 
像神农百草一样尝试了千百次,终于找到了我最喜欢的一味药材,淡竹叶。单煮这一味,是浅浅的绿色,比颜色还淡的香气,比香气还淡的名字。我喜欢竹子,虚怀若谷,遇雨不浊;我喜欢竹叶,竹叶青青,枝条楚楚;我喜欢他纯净清淡的香气和味道,一抹青绿沁入人心。
 
再大一点,我上了学,读了书,从前那些囫囵吞枣般咽下的诗句都因为有了新的解读开始具有生命力。“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上学之后,还是改不掉煮一把淡竹叶的习惯,单是那细细的香气,就让给我觉得陶醉,更何况它的高洁品质更让我心向往之。我慢慢开始了解淡竹叶是什么,不仅从实物,从它的本源,从中药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我的这个老朋友。
 
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根药用。《本草纲目》记载,甘,寒,无毒。去烦热,利小便,清心。也是一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淡竹叶和竹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是二药性味皆甘淡而寒,同归心、胃和小肠经,皆为清热药。
 
像是拨开了一重迷雾一般,我对中药的认识开启了一个新篇章,我不再想当然的以名字为依据去猜想这个药材的出处,就像淡竹叶和竹叶,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我学着更严谨的去查资料,去翻阅医书。
 
采自同一株植物的同一部分不同生长状态的药材药效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更何况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分,甚至是不同的植物。中药突然间变得宏大,两个简单汉字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按照妈妈给我的几个药方去配药,学着去使用称和磅砣,认真的去煮一次药,去记住他的功效,去了解药方背后的奥秘,去熟悉整体这个概念在每一处的体现。
 
上了初中和高中,就很少摆弄这些东西了,高考之后,本来是想报北京中医药大学,但是家里并不是很支持,也就这样作罢,来到浙大,选上《从神农本草到现代中药》这门课是我的幸运,虽然中医不能再作为我的职业,但是我可以重拾这个爱好并将其继续下去。
 
最重要的是,不同于之前我在网上听过的中药的课程,在书上看过的中药的知识,它们都是很具象的介绍中药的基础理论,每一味中药的性状,而《神农百草到现代中药》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现代中药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的未来,这又一次打开了我的思维框架,把我脑海中的中药放在当代的背景下去思考,让中药真正活起来也能活下去。
 
中药现在正位于一个发展的上升期,也是一个转型期。当今,国家审议通过中医药草案,出台政策积极支持中药规范发展,医改需要好药,产业需要大药,并且肿瘤患者基数大,老龄化趋势明显,回归天然药物的呼声逐渐变高,WHO也提出了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为中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是中药发展的绝好时机。
 
但是在看见光明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药现在面对的挑战,法规,标准,资金和市场。人们意识到了中药的重要性,却因为法规标准难以真正大范围应用。对此,我们结合西医的方法,对中药内部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并应用,不仅加大了药效,更是将中药研究的更为彻底。
 
比如说现在对于淡竹叶这一味药物,我们致力于研究解释淡竹叶具有清热作用的药用基础,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对淡竹叶进行鉴定分析,探究多糖的提取方法,提取黄酮并探究其临床作用。我们在用一种量化的手法让中药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而不仅仅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药借鉴西药的同时,后者也在尝试用中药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疾病分析,运用整体的原则去探寻发病的机制并对“源”下药。
 
佛经中以如来教法,喻为甘味,因其理趣之唯一无二,故曰一味。中药的过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曰一味;药方上的每一种中药,亦名一味;中药的未来取长相通,故曰一味。从一味淡竹叶开始,喜欢上中药,希望之后自己能够一味喜欢,一味坚持,能略微参悟中药的一味。
 
注: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学生,选修《从神农百草到现代中药》课程后,有感而发特此撰文。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