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治疗 中医广泛参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0-03-17

  中医的发展和热病是分不开的。汉代的张仲景、金代刘完素以及清代的叶天士,都是治疗热病的大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有大的瘟疫流行,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上世纪50年代的乙脑流行,还是2003年的非典,中医药都彰显了风采。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热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参与的比例越来越少,什么原因呢?其中有政策方面问题,也有我们中医自身的问题,国医大师路志正常教育我们,中医要想发展,要靠我们自己。有许多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努力冲上去,不能畏缩不前。

  一位发热病人,自述发热两个多月了,经过几家大医院检查,包括化验、CT等,排除了结核,找不出病因,暂时对症处理。可是用了退热药后体温不降,即中医说的汗出热不解,发热以午后为重,最高达39℃。后来,请了北京有名的两位专家看过,药后虽然发热渐退,但出现了痰多,色白,黏稠难咯,疲乏无力,饭后腹胀,恶心呕吐,食少,睡眠差。患者夜间出虚汗,胃胀、呃逆、痰多,大便每天3次,舌体胖,苔黄浊,脉沉弦滑。

  路老看过病人后,对我们说,看一看前面大夫开的方子,学习一下(路老经常说,不要轻易否定别人,要注意学人之长),我看过两张方子,有一个是三石汤加减,有一个是三仁汤加减,路老说方子思路是以湿温论治,方向尚可,但苦寒药太重,一是伤了气阴,二是伤了脾胃,余邪未尽,正气受伤,不利于以后病情恢复。应该补益气阴,清肃肺胃,降逆除胀。

  处方:西洋参10克,炒麦冬12克,苏荷梗各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竹半夏9克,枇杷叶15克,黛蛤散10(包)克,旋覆花10克,桑皮10克,蝉衣12克,白僵蚕10克,前胡12克,白芍15克,炒苏子12克,生谷麦芽各30克,神曲12克,炙甘草6克,竹沥汁30克。

  看了路老的方子,我不禁想起了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关于湿温病治疗的一段话,“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宜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功成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微也。面色苍者,需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

  该病人则属于清凉过度,气阴两伤,此时既不可单纯扶正,也不可再进苦寒,所以方中既气阴双补,又兼清肺化痰,同时调理中焦,顾护后天之本,可谓调补兼施之剂。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