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药”溯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0-04-13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往往称之为“抓药”。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抓”呢?说来话长,“抓药”一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苦地去采,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一次,孙思邈碰到一个村姑躺在地上,腿上流着鲜血,一脸痛苦的样子,便上前询问,得知是被狗咬伤,他即刻从口袋里拿出药来为其敷上。不多会,村姑血止且疼痛渐失,其家人对孙思邈感激不尽。因为人们发现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就把它叫做“抓药”。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百子柜”,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百子柜”里按药方快而准地“抓药”。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