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用中医的方法从容以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7-22

  对于疑难病、系统病(整体的、复杂的、涉及全身系统的疾病),如何才能用中医的方法从容以对?笔者找到一个大法,即“见病知源”。

  《庄子·天地》中有一句话叫“通于一而万事毕”,中医《内经》中有类似表述“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和“治病必求于本”。当我们将医学的目标重新定位于人和健康、而不是疾病和治病的时候,会发现健康的道理才是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如果非要从疾病的角度来解读健康,则必须重视一个词——病源。

  病源是健康和疾病的转折点,明白病源,未病先防,既病从源头治理,医学便可以“通于一而万事毕”。(医学,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目的,关注人体健康状态的正常和偏移的学问。)

  “回归仲景读懂伤寒”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伤寒论》序中讲“见病知源”,《伤寒例》中讲“不知病源,为治乃误。”这两个“源”,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病源”的重要性。

  从正面谈。仲景谆谆教导“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是说,找到了学中医、用中医的方法,搜集了很多的理论、治法和方药经验,帮助后学者思考和应用。如果学懂了《伤寒论》中的理法,并且举一反三,不一定能把病全治好,但能知道疾病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先发治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制订出防病治病的临床路径。

  从反面谈。“不知病源,为治乃误”讲得何等直接。不知病源,不针对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治疗,貌似有效却害人的治疗并不在少数。治疗的有效应该是有判断依据的——最简单的依据就是:病是越来越少了、身体越来越壮了,还是相反。前者属于真正的有效,后者可能有短期效果,却伤了人,不仅不能叫有效,从治人的长远角度来说,是有害的。

  病源,指病的来路。知道病的来路,让病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走上回头的路,才会让病人越来越健康。在离健康越近的同时,也离疾病越来越远。

  “不知病源,为治乃误”的危害是巨大的。以银屑病患者为例,他们中很多人有共同的病源——对于发热的误治。起病可以追溯到一次外感,先是“感冒”,恶寒发热,用感冒和消炎药后“感冒好了”,然后开始喉咙疼痛——扁桃体的问题,再用消炎药,“扁桃体好了”,隔2~4周,出现银屑病破损。最初出现银屑病皮损者,有不少是急性泛发性点滴型者,为阳证银屑病,随着消炎、清热凉血药物的使用,皮损变暗、变厚、变局限、质地变紧——阴证银屑病。连续的误治一再推动疾病的发展,让疾病由易治到难治,由阳证变阴证。

  如果懂得,很多症状是人体自发“给邪出路”的一种反应,不以压制症状为治疗目标,则疾病便不会一再深入。在发热的时候,懂得发热是身体解决疾病问题的自愈反应,顺应发热外散的趋势,应用“得汗”的方法,帮助疾病更快地变通,则病去热自降,而不是压制发热。

  如果在第一次寒凉误治后,病邪聚在扁桃体,知道是从表而来的病,需要表散的方法治疗,则还有“得汗”而解的可能。继而,扁桃体的问题误治,出现阳证银屑病;阳证银屑病误治,出现阴证银屑病……这些过程连起来看是一个医生不断误治、疾病不断深入的过程。

  但如果把体表发热当做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扁桃体炎症当做第二道防线,里邪外散泛发的皮损当做第三道防线……越往外则疾病所表现的的正邪交争越剧烈,症状越容易表现为阳性。

  把会发热的病治成不会发热的,把会发炎的治成不会发炎,把泛发的、颜色鲜红的阳证皮损治成局限的、色暗的皮损……这些似乎都是有效的。

  如果换个方向思考,治疗的目的是打击人体的阳气,让症状表现减轻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效的,但从“必求于本”、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还能说治疗是有效的吗?

  因此,“见病知源”首先可以保证治疗在方向上的正确。如果连方向正确都保证不了,“为治乃误”的悲剧会一再出现在不讲理、只讲“有效”的医生手中。同道需慎重。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