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本理论到临床运用的升华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7-25

  单兆伟的临床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既以点带面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又结合实例,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同时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五十余载,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临床教学方法也独具特色,尤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悟性的培养。兹将其临床带教方法介绍如下。

  四诊互参,尤重察舌验脉

  传统中医学“望闻问切”概括了诊察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单兆伟在临床带教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四诊合参的要求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单兆伟认为临床尚需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方法,这些可以归结到“望诊”或“问诊”中。

  单兆伟擅长诊察脾胃疾病,十分重视舌象的诊察情况,尤其重视舌下脉络的改变情况,认为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临床教学中,单兆伟让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每位病人的舌质、舌苔、舌下脉络,通过动态观察推测一些疾病的治疗情况,推测预后等。

  脉诊最能体现中医学之特色。但临床带教中,脉诊是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诊疗方法。如何让学生将诊断学中所学脉象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单兆伟有自己独到的经验。每遇有典型病例,单兆伟先诊其脉,再让学生依次诊察患者左右三部脉象,并让学生将各自所诊脉象写在纸上,然后进行讨论。通过结合病例的讲解和实践,单兆伟循循善诱,学生从中获益匪浅。

  以点带面,从理论到临床

  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具体病例进行有逻辑的、清晰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在对实习生、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如不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就很难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单兆伟在临床教学中常以点带面,以药引方,以方展病,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一点展全貌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缩短了从理论过度到临床实践的进程。

  如对中药薏苡仁的运用,单兆伟在向学生详细讲解薏苡仁中药学层面的理论后,往往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逐一展开,讲解薏苡仁如何用于脾虚泄泻、风湿痹证、湿热痿证、湿热内阻之脾胃病、肺痿肺痈等证,通过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巩固学生对此味药的理解和运用,不经意间让学生完成了从书本理论到临床运用的升华。

  融会新知,掌握中西进展

  从理论到临床,单兆伟的教学并不满足于此,他常常叮嘱学生注意阅读中医中药的现代药理药效学研究进展,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单兆伟还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和培训,掌握最新的疾病诊疗指南,结合现代医学诊断进行规范化诊疗。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诊疗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理法互参,引入实例教学

  多年以来,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缺乏中药实例教学的培养,学生可能能开出方子,但是并不认识这些中药到底长得啥模样?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亦不安排在中药房实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有更多识记中药的机会,单兆伟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制作了一个中药饮片“百宝格”,将600余味饮片按功效分类别存放于其中,每次门诊中每每在诊病、提问、讨论中便可多留心相关几味中药,便于大家识药、鉴药、记药、用药。这样将方药与临床案例结合起来,对国内外学生的启发都很大。认为实例教学更有利于消化记忆,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中医的精华。

  以问为导,倡“教与学”互动

  单兆伟认为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构建的主体。

  单兆伟的互动模式是“以问题为向导的学习方式”,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维,通过对问题的自学、讨论到总结,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单兆伟在日常门诊和病例讨论时擅长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对于某些疑难问题并不要求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加强了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兆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互尊互爱的伙伴关系,态度和蔼可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也为他们更好地完成临床实践创造了条件。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