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炳凡医论医案》有感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1-29

  刘炳凡是我国著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创始人之一。从事中医学术研究、中医教学与临床70余年,形成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首重脾胃”的独特学术思想。

  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之《刘炳凡医论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分“典籍发微”“脾胃研究”“学术探讨”等8个部分,精准而全方位地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治学方法和品德修养。

  学术思想

  刘炳凡在其70余年的读书、临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注重整体调节、平衡阴阳,首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如《医案》第二部分《脾胃学的历史渊源》等5个部分,重点阐释“四时百病脾胃为本”、“诸病不愈治从脾胃”,充分反映了该学术思想。

  在《历代医家对脾胃学的研究》一节中,从“张仲景论脾胃证治”到“清代医家综论脾胃之阴”共20个标题,以明治病首重脾胃之所本。其《脾胃与养生防病的关系》一节中,从脾胃与十二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足见刘炳凡首重脾胃治疗学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

  又如本书第三部分之《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谈辨证论治》等,即是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注重整体调节、阴阳平衡思想的具体体现。以《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谈辨证论治》为例,该文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几个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系统阐释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注重整体调节、平衡阴阳的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系统反映刘炳凡临床经验的部分,集中在《学术探讨》《诊治我见》《医案纪实》《诊余小议》等文稿里。如他在《通络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中,针对络病的治疗,提出注意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络实治以“辛香通络”或“虫类缓攻”,络虚治以辛润通络,络虚寒治以辛温或温润通络,络虚热治以清润通络。

  并举脑损伤后遗症(癫痫样发作)、毒性甲状腺机能亢进、颈淋巴结肿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16种不同的疾病,因都具有络脉不通之症征,故在整体调节,重视脾胃的基础上,因证制方,佐以通络之法而均获治愈。

  再如《诊治我见》章之《脏腑辨证论治举隅》篇,所总结的“治肺宜温、宣、清、润……治肾宜滋、填、温、纳。”即是他从脏腑生理、病理的角度治疗内科疾病的典型经验,其所举治疗方法与方药,临床验证累累,皆为成熟、累经验证之方与法。

  治学为人

  本书集中体现刘炳凡治学经验的篇章,以《诊余小议》中《治学浅谈》与《我们的任务是传帮带》《积学、求实、反馈》等篇为冠。他治学与为人大致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为学以勤:刘炳凡坚持早起一点儿,晚睡一点儿,中午少休息一点儿,而且重在手勤,他说读书百遍,不如钩玄提要手抄一遍,所谓“心记不如墨记”是也。

  二是先约后博:博之与约,两相对待,诚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者也。不博,无以至简约之精深,不约,则博亦无所施其用,是以博约一体,分而不分。但治学入门,毕竟不能既博又约,须先分后,他主张先约后博,所谓先约,是指对中医的基本经典,精深透彻。

  三是文化基础: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如儒家、道家、兵家思想,无一不是中医学术扎根的土壤。 所以唐代医学大师孙思邈提倡医生“涉猎群书”“读五经”“读三史”“读诸子”“读庄老”及“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 一》)

  四是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对此宗旨刘炳凡70余年行之不辍,处处倡导,即如本书,阐发亦多。如《诊余小议》之《治学浅谈》《师门回忆》皆有所及,兹不复赘。

  五是医以德为先:他秉持孙真人《大医精诚》所传承的精神,在其医疗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践履着医以德为先的医德精神。

  总之,本书不仅集中体现了刘炳凡经过70余年的读书、临证、教学、科研逐渐形成的深邃学术思想、丰富临床经验,而且还体现了他治学与为人的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整理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上乘之作。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