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9-26
早就听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从事中医药工作已30多年,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研究、有见解、有成果。在大健康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

儒雅而睿智,成熟而稳重,一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在陈涤平严谨又风趣的话语之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和对复兴中医文化的期待。同时,他还将人性关怀和历史反思融入学校的发展变革之中,汇进远大理想的筑梦、逐梦、圆梦之中。

“教育的宗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是人格的塑造。我们要培养的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是立足当前、踏实敬业,又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栋梁之才。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两大战略,为大健康时代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是我们提出的创新举措。”陈涤平一语中的。

重任:从“甲午创业”到“甲午改革”

陈涤平回顾,60年前的甲午年,即1954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当时学校汇聚了大江南北的中医药名师大医,编写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套系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批师资,确立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创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乃至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可称之为“甲午创业”。

当时学校培养的师资和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东到山东、西到新疆、北到北京、黑龙江、南到广西。先后培养和走出了5位中医药界学部委员、院士,12位国医大师以及众多的企业家、大学校长、名医和名流,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这种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的科班教育模式,在推动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教育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经过60年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显现出某些不足。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低龄化、社会对医药人才要求的提高、医学模式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亟需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及类型。将科班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在科班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师承教育的长处、优点,进行有机交叉融合,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60年后的今天,又是甲午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又开始了“甲午改革”,围绕“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他们相信,通过实施两大战略,要达到“六个一流”,即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流的管理服务制度、一流的大学文化。

“六个一流”之一是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陈涤平认为应重点加强“五类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中医药临床医疗人才、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人才、中医药康复养老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药相关支撑学科和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等。

围绕培养“五类人才”,学校将着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此前学校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床边教学等,目的是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早跟师、多动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老师指导力度和师生交流频度。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这就要加大经典课程的力度和时间,在设置《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经典著作课程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中医文化和国学课程,给学生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多地接受中医思辨方式的训练,更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挥自我学习能力,启发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养成中医思维的习惯。课程体系的调整、培养模式的变化,也紧密围绕培养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进行,这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尤其重要。学生一旦具备了中医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其他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加大培养中医药相关支撑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中医外语、中医药信息、医药贸易、医疗保险,国际交流、健康管理、养老管理等专业人才。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充实课程内容,使中医药和相关学科之间产生良好的对接、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此外,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把一些优秀课程建成中医慕课(MOOC),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战略:从“人才强校”到“质量兴校”

办学校,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师资的水平和人格。在今年6月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第一资源,把对师资队伍的投资作为学校最大的投资。

陈涤平认为,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南中医建校初期至“文革”前为什么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就是因为当时学校汇聚了大批优秀的师资。一代代大师呕心沥血的执教生涯和他们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南中医的史册上。

千方百计、不惜代价、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党委行政的工作目标。培育和引进中青年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保证人才能够在学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成才、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陈涤平斩钉截铁地说。

第二次党代会后一个多月,学校就引进了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获得者,是主攻中西医结合的。这也说明学校超常规引进人才的决心很大,措施有力。

师资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子的人格。单独看,是其个人的素质与学养,综合看,则彰显出学校的整体魅力和整体人格。因此,要以更大的力气、更大的胆识、更大的投资、更高的效率,汇聚八方之才,强我中医。对人才要有更大的包容心,不要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用当其时。在学术上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只有这样,大学才有活力。

一个学校的声誉,最终落在了教育质量上。陈涤平说,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某些方面存在质量下滑的问题,学校党委把“质量兴校”作为另一个重大战略来抓。当然,“质量兴校”战略的核心还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

陈涤平认为,“过程把控和结果同等重要。”客观化考量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用社会评价标准多元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把握好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全程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设立一系列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把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竞聘等挂钩,提升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如实行学生评教制度、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和科研师资分类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

“人才强校、质量兴校”两大战略是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的根本基础和支撑力量。陈涤平强调。

愿景:从“四个坚持”到“国际著名、国内一流”

展望学校未来的发展,陈涤平充满信心,他强调,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南中医人坚守理想信念,艰苦创业、严谨治学,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仍然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陈涤平指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做好标杆,坚持面向社会,坚持走向国际化。陈涤平解释,“坚持中医药特色”,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坚守中医思维,不能培养出中医的“叛徒”。他强调,中医药特色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的根本底色,决不能丢、更不会变,这是南中医人长期坚守的原则。“坚持做好标杆”,就是学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还要为行业出标志性的成果,为未来解决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疑难病症的防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史责任。“坚持面向社会”,就是要面向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大健康时代的需求,坚持开门办学,根据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来办学,来设置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各类中医药相关人才。“坚持走向国际化”,就是要走向世界,带头走国际化的道路。南京中医药大学从1957年起就开始培养前苏联、朝鲜、蒙古等国家的留学生,并最早在澳洲开办中医本科专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是南中医人一以贯之的理念,也是国家赋予南中医的任务和要求。

陈涤平说,面临大健康时代,南中医人正以大力推进“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依托和彰显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着力构建“大健康时代”的教育思想和一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及办学模式,着力探索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吸收兼容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成就的、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中国医药学新领域,以新理念、新思维引领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甲子征程薪火传继,六秩砥砺春华秋实。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正逢盛世,其未来定位和远大目标召唤新一轮的师生。他们集合在学校的麾下,励精图治,传承创新,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