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医思维,做有底气中医人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0-19
近日有幸拜读了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的中医真谛访谈录,感受颇丰,书中熊老指出要当中医上工必须具备中医思维,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和敏捷的思维反应。
 
中医要搞实实在在的东西,要坚持中医思维,一要勤读中医经典,二要勇于临床实践,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不在于去搞表面功夫,不在于去夸夸其谈,而在于指导临床、搞好临床。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是中医过去、现在以至将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毋庸置疑,中医要想摆脱危机,实现复兴,必须坚守特色,自信自强,苦练内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告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之士”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决不能“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医学人学习借鉴。纵观古往今来的先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皇古意,创立新说者。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皆为博览群书,勤求古训而融会新知的楷模。前贤名医都很重视经典的体悟,大家名宿都是经典的示范,实践证明,谁重视经典,谁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时时研习并不断地践行经典,谁就能真正做到效如桴鼓,济世救人。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医,就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无欲无求,方可为苍生大医。明代刘纯《杂病治例》中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代宁松生《书林选青》中指出:“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不学经典,难以做好中医,更难以成就“上工”。没有经典理论的指导,临床诊疗就无方寸,甚至杂乱无章,侥幸得之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经典可以给人启迪,经典更能解惑。俗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说,所谓“实践出真知”是也。只有把学来的书面理论知识、老师的经验之谈,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运用,并不断地验证修正,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其精华、悟出其真谛,获得灵感、求得升华,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锻炼中医思维,要读经典,做临床,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始终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做学问,对于自己学有所得的新观点或新见解,或学有所成的收获,如果得到了赞美、掌声与荣誉,切不可表现自高自大,趾高气扬,夸夸其谈,有舍我其谁之浮躁心态,应处之淡然,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如果别人不明白,不认同,不理解,不重视,甚至有批评和指责,也不要生气和怨恨,仍然要孜孜以求,查找不足,更加刻苦地研读,勤奋地临证。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要想成就“上工伟业”,就必须学会在不断实践中领悟,在反复临证中升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当今中医面临严重西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中医人更应勤读经典、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地在临证中进步,提高临床疗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做一个有底气的中医,从而发扬光大我们的中医事业。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