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非遗”中西医合璧的康复医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6-30
近日,在“湖湘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如何更好发挥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作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讲堂。可围绕非遗的精神、文化,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学生实地调研等途径展开,如以“九芝堂仁心仁术的精神”为题举办讲座。
 
第二,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教材。把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融入教材,纳入选修课,用责任和义务把珍贵的非遗文化保存下来。
 
第三,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医院,将非遗项目诸如姜氏正骨等特色诊疗引进医院,与其他传统正骨技能共同组成特色支撑,形成品牌效应。
 
第四,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科研,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将蛇疗、蜂疗等非遗项目进行理论创新,使其经验和疗效形成优势,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第五,让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可以将蜂疗、中医治未病等一系列非遗项目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好地指导养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第六,以“传承,保护,创新”为主题,政府与高校联动搭建平台,可以设置优才班,选拔5~7名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去考察传统医药非遗项目3~5天,回校举办讲座,分享与交流经验;同时,针对一些特色疗法类的非遗项目,可纳入比赛范围,如针灸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来加深认识和传播;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对于非遗项目传承人报考研究生,可酌情降分录取。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有效促进中医药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形成产业项目,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中医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院实现自身价值,推动医院发展的基石。中医院在医疗实践中可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加强医院建设。
 
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中医院应该树立“博极医源,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博极医源”,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中医院需要提升临床、科研、教学、管理水平,弘扬中医学的科学、文化精髓。“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中医院要爱人、助人,将大爱传播给患者。
 
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外在体现,中医院应紧抓医疗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加强中医特色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制度文化是医院发展的保证,中医院应不断梳理、补充、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引导医院科学发展。
 
行为文化体现在员工的言行中。中医院应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推进深化改革和改善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中医文化熏陶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加强和完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为老幼残孕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
 
日前,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康复中心)对外接诊运行。该中心是全市首家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中心。(中国中医药报5月27日)
 
我国传统中医康复疗法采取针灸、红外线、芒针、拔罐、游走罐、刺络拔罐、中药熏蒸、艾灸、刮痧、推拿按摩等不同的治疗手段或综合治疗,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穴位学说为理论基础,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搜风透骨、舒筋活血、宣痹散寒止痛、补益肝肾,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在中风病、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小儿脑瘫等病症的功能障碍及残疾患者的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疗效,越来越为世界医学所瞩目。
 
但不可否认,仅依靠发挥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还远不够,面对众多不同病症的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应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及实践特色,建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来满足越来越多康复人群的需求。
 
如今,仙桃市中医医院顺应医学发展形势,开发医疗卫生资源,在继承针灸、推拿、艾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科室新开辟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区、斥资百万引进20多项新型现代康复设备,从而为该市患者带来更为科学、系统、便利的康复治疗服务。这一举措无疑放大了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效应,可圈可点。
 
笔者认为,各地各级中医医院都要充分激活本辖区康复治疗资源,像仙桃市中医医院那样,打造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中心,并将传统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融入其中,让更多残疾者、老年人、慢性疾病者、亚健康人群在中医院能享受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专业的中西医康复医疗服务,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