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中医史》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1-18
对中医药来说,从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的百年,是从困厄走上璀璨恢宏的百年,是学术转型的百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荣誉冠名为“中医药”的百年。近日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百年中医史》是作为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课题告竣的核心成果。
 
科学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对过去事物认知的书写,还是和当代社会环境与公众诸因素关系的展现。有人说“现代史难于宇宙史”,是考虑难以展放历史眼光,拘于有诸多“敏感事件”,涉及难以评说当代人物以及近时空判断事件和成就的效应等诸多难处。但是,能适时地把握丰富的史料,亲临其现实环境,对当代人写当代史,倒是有利的条件。研究者不仅“上穷碧落下黄泉”对史料进行拉网式的穷尽收集,而且也通过与在世人物的交谈得到口述史学的丰富材料。史学的功能就是构建历史,就这一点而论,本课题本著作,以其治史者的担当,谱写了一部中医药百年的断代史。
 
作者拥有与百年来中医药人一致的情怀,以强烈的使命感纵览全局,吃透史料,求实求信,言必有据,用三年多的时间,一部250余万字、390余幅图片的史学著作终观厥成。本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上海科技出版社精心打造,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中医史学精品。
 
这是一部富赡深广、宏通博专、融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于一体的史学著作,脉络清晰,史料详备。取精求实,沿用了近代章节体,以四篇文字统御了百年中医药的路径和轮廓。各篇的标题就有鲜明的概括性,抓住各期特点,科学地分为三期。最后为附篇“百年中医在台港澳及国外”和74位《医家传略》、78种有代表性的医著提要和百年大事记,以此获致了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
 
全书重笔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科学成就和在社会服务的价值。以进化史观、唯物史观来统理史料,潜心攻关。百年中医史是从西学东渐潮流下起步跋涉过来的。开场的那一幕里,有晚清中医改良之风的标向,继有“折中归于一是”的汇通派领潮,紧接着便是有科学主义和取消派的逆风尽吹,一些人“随风向西走,不知东君圣贤高”,一时风云飙起,中医厄苦备尝。这倒激发了中医药人士的抗争斗志,许多故事令人传诵难忘。著名的“3.17”抗争,成为中医药人众志成城的火种。此后,中医药在民族面临挑战的历史时期、在抗战御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与民族共荣共济。《汉书·艺文志》言方技“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把时称“方技”的医学与国政联系起来了。清代徐灵胎也说道“医随国运”。百年来中医药从委顿到振兴,正是和国势一脉相承。
 
作为科学史,《百年中医史》聚铜而铸釜,富述了百年学术成就,也映鉴了中医药在继承中向现代转型、创新发展的特点。这个历史时期中医药涌现了新学派及流派和学人们锐意进取创发的丰硕成果。人物是历史版块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科技发达的情势下,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名著迭现。著名中医药学家如张锡纯、何廉臣、陈伯坛、丁甘仁、萧龙友、张山雷、裘吉生、丁福保、杜自明、恽铁樵、曹炳章、冉雪峰、谢观、施今墨、赵燏黄、孔伯华、祝味菊、黄竹斋、蒲辅周、吴佩衡、陈邦贤、吴棹仙、陆渊雷、叶桔泉、承淡安、余无言、岳美中、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哈荔田、任应秋、王雪苔、罗元恺、尚天裕、董建华、强巴赤列等人。他们开枝杏坛,持续掌灯。著名医籍医著有:《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国医学通史》《中国接骨学》《中医文献学》《中国针灸学》《中华本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中医各家学说》《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清宫医案研究》《伤科集成》《内经研究大成》《伤寒论文献通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等。本书第一篇所载民国时期各地举办的中医教育机构就有219所院校,中医期刊94种,奋勉之势,令人感叹起敬。学派流派是中医药的特点之一,理论干流的学派继往开来,以医技特长和地域性流派不断涌现,百年来先后蕴发了汇通学派和中西医结合学派。在上世纪20~40年代,海派中医崛起曾引领学术潮流。上世纪50年代以后铺开了基础性研究,以针灸经络的实验和药学实验开中医药实验研究之先河。其后,以各项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用诸于探索理论、药物和临床。其中,针刺麻醉、骨科被称为CO学派的中国接骨,青蒿素研究的成果为世界顶级水平。中医药文献和医学史研究水平,超过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文献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建立了中医文献学和中国医学史的新学科。20世纪末整理出版的《中华本草》载药12807种,《中国中医古籍目录》标列1911年以前的古籍13455部,是盛世修典的代表。在临床,以中医医生进大医院和建立中医医院标志中医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生机,也是壮丽的图景。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立体地书写这段百年中医药发展史的书籍。诸如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与中医药,中医药信息、文化、标准,尤其是中医药在台港澳以及国外不同的传播、发展历程等内容是以往同类研究较少涉及的,而且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背景下加以审视。以往的有关研究,主要依据纸质史料,而本研究本著作,引进人类学方法,年代学方法等对重大事件当事人进行深度访谈,口述史的应用是一大亮点。以往的有关研究,民国时期中医药界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抗争图存,而本研究本著作对这一时期的整体判断是“抗争图存,自强发展”,这一观点更加全面、准确。本研究本著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史研究的一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历史学是厚重的学科,是智慧的科学。陈寅恪先生说过:“在历史中求史识”。史学以价值判断和启迪为高端取向。阅读本书后,令人有彰往而察来的启发效应。黑格尔说,在历史上会产生新东西。中医传承到今天,百年来有超越,也有回归,但总离不开根基,此根基培植在蕴发民族文化土壤中,时时汲取民族文化雨露养料而成为茁壮的奇葩。中医药天人合一和生成论的生命观,她阐述的科学原理与自然规律,她对疾病的认知方式和养生治病的实践,以及学术发展过程,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但是,在那个“强势文化”进入之时,中医药的发展,不时有噪声和阻力。《百年中医史》在回顾那段拼搏的历史过程时,也焕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也。”鉴史以知道出新,诚哉斯言!(孟庆云)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