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和肾风病治有不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15
风水和肾风病名均出自《内经》, 近有不少学者认为, 风水与肾风是同一病证不同的名称, 实与《内经》本义相悖, 故有必要追本溯源, 对风水和肾风进行一番比较和辨析。
 
风水、肾风同病说并非今人所创, 古已有之。明代秦景明将《内经》中的风水、肾风混为一谈, 而有“内伤风水”之说;清代张志聪提出“肾风者, 因风而动肾藏之水, 故又名风水。”现代《素问》注释本中也认为:“肾风多系风袭肾所致, 其症状以面部浮肿为主, 故有时名风水。”有的学者还就一病二名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内经》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各人对疾病的论述和命名会有差别, 风水是根据病因加主症来命名的, 提示病因为风而主症为水肿;肾风是根据病位加病因命名的, 提示病因于风, 病位在肾。鉴于肾风和风水都与风有关, 症状都有面浮肿, 两者病因、症状相似, 故为异名而同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特阐述理由如下。
 
1 、风水、肾风证候病机不同
 
《内经》对风水典型证候的描述较为简单,《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 则肾汗出, 肾汗出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藏府,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 传为肿。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 , 说明风水主症为浮肿。其后,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对此作补充曰:“风水, 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恶风” , “视人之目窠上微, 如蚕新卧起状, 其颈脉动,时时咳,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 风水。”自此, 确定了风水的基本证候, 即由头面或全身浮肿兼外感风邪的表证构成。病机为内有肾虚水行不利, 外有风邪袭虚, 风水相搏, 导致风气“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素问·风论》), 水液停留泛溢皮里而为水肿。现代认为, 风水是“外感风邪, 肺卫失宣, 水湿浸淫肌肤,以突起眼睑、头面、四肢水肿, 或起风团肿块, 微恶风寒, 小便短少, 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以发病较快, 水肿发展迅速, 并伴有风邪表证为其临床特点, 与古代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对肾风的证候描述在《内经》中主要有两处, 其一《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然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其色黑。”其二《素问·奇病论》:“有病然如有水状, 切其脉大紧, 身无痛者, 形不瘦, 不能食, 食少, 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 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 惊已, 心气痿者死。”归纳起来肾风由两组证候构成, 一为明显的肾虚证候, 包括腰脊疼痛、色黑、大小便或性事等隐曲之事功能不利, 脉大(属脉大为劳), 肾虚及脾则不能食, 及心则惊, 甚则致心痿而死。此组证候非风水主症;二为风病证候, 即多汗恶风, 面然浮肿如有水状。此组证候虽与风水相似,但“如有水状”一句提示其非真正水病, 而为“面肿曰风”(《素问·平人气论》)之属。故张介宾注云:“如有水状, 谓其然浮肿, 似水而非水也。”(《类经·疾病类三十一》)再者, 肾风的“脉大紧, 身无痛”与风水的“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都说明了二者在病位表里的差异。
 
总之, 风水和肾风虽均有肾虚及风邪的病机, 但在病机证候上重点不一。风水重点在水病, 病因为风,而肾虚的因素更多是从其发病机理的角度考虑,并非重点。所以,风水主症并不强调肾虚的临床表现。肾风病机重点在肾虚,证候以较为严重的肾虚表现为特征,兼有风邪之症,故二病不可混淆。
 
2 、风水可由肾风误治而来
 
《素问·评热病论》曰:“帝曰:有病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述了肾风因误刺导致肾气更虚, 水行不利, 水邪泛溢内外的一种病情复杂的风水病。显然《内经》作者是把风水肾风作为两种病变来看待的, 但由于本篇的风水是在肾风病变之上发展而来, 因此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如有水邪上迫于肺的仰卧咳甚;水邪凌心,虚火外越的口苦舌干,小便色黄;水邪泛脾的烦不能食,身重难以行;水邪干胃的腹中鸣响,不得仰卧,咳出清水;水邪闭阻胞脉的月事不来等。故与一般意义的风水不完全相同, 按《金匮要略》和现代诊断标准,已经超出了风水的范畴,而归属于水肿病较为严重的阶段。既然肾风误治可以发展为风水, 则风水和肾风为二病应该是无疑的。
 
3 、风水、肾风治有不同
 
假如风水与肾风同为一病, 则治疗应大体一致,但事实上二者的治疗大相径庭。在《内经》中风水治疗可用针刺治疗,《灵枢·四时气》曰:“风水肤胀,为五十七,取皮肤之血者,尽去之。”即取治疗水病的57个腧穴,用针刺之,若皮肤有血络者,针刺时应尽去其血,提示风水治疗以祛邪通利为主;而肾风因存在较为严重的肾虚病机,故“虚不当刺”(《素问·评热病论》)。若不当刺而刺, 则加剧肾虚病理, 邪气肆虐而变生它病。所以,从治疗的角度也说明风水和肾风的病机有显著差异。
 
4、 风水、肾风分治的案例
 
《内经》之后,风水经张仲景发扬广大,成为水肿病的重要病证之一,得到了历代医家的认可。而肾风病名,张仲景未有详及,此后少有专论,而逐渐被腰痛、虚劳等病证名代替。然金元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所论病证名仍从《内经》, 其中包括风水、肾风案例,特引录之以说明风水、肾风本不同病。《儒门事亲·卷六风水十四》:“郾之营兵秋家小儿, 病风水。诸医用银粉、粉霜之药,小溲反涩,饮食不进,头肿如腹,四肢皆满,状如水晶。家人以为勉强,求治于戴人。戴人曰:此证不与壮年同。壮年病水者,或因留饮及房室。此小儿才七岁,乃风水证也,宜出汗。”《儒门事亲·卷六肾风十五》:“ 桑惠民病风,面黑色,畏风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脱落作癞,医三年。……戴人曰:非癞也。乃出《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面然浮肿。今公之病,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前案为小儿风水,以头面四肢浮肿为主症,故用汗法治疗;后案为肾风,以色黑畏风病久为特征,故治不可用汗。二则病案也提示,风水、肾风并非异名同病。
 
5 、产生风水肾风同病说的原因分析
 
依据上述理由, 《内经》风水和肾风并非异名同病,而现代风水和肾风的概念基本沿袭了古代, 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为何经常将风水和肾风相提并论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种可能的因素:第一, 《素问·评热病论》有关肾风误刺导致风水的一段文字,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病理联系, 同时因其风水症状与常规风水证候不一, 解读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容易产生对文字含义的误读, 这种误解古今都有;第二,在现代中医临床中,急性肾炎相当于风水的认识已经得到公认,是否存在这样的动机:由于风水病名并未提示重要的脏腑病位信息, 有其在临床辨治时的缺陷,为有所弥补,将已较少使用的肾风病名纳入其中。依笔者之见,其初衷虽好,但不免牵强。肾风病名虽然已较少运用,但在中医疾病史上还承担不可或缺的使命,不宜随意挪用和改动,如为体现风水的现代中医临床特征,还不如冠以“肾炎风水”更为确切和直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