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6-07
近年来膏摩这一传统的外治法,逐渐被临床 所重视,围绕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展开, 但古代膏摩方用药规律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随 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统计软件从大量数据 中探寻隐藏其中的特殊关联信息已成为可能。为 探索 《圣济总录》( 以下简称 《总录》 ) 中膏摩方 的用药特色,提炼其用药规律,本研究采用数据 挖掘技术,将 《总录》中 52 首膏摩方建立数据 库,挖掘膏摩方中潜在的关联性,以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 1 膏摩方资料

采集 《总录》全书中的 52 首膏摩方,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通过记录所有膏摩方中 的药物,包括方后用法中提到的药物,建立相关 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清洗,对数据格式进行标准 化,使用 SPSS13. 0、WEKA3. 6. 9 统计软件对已规 范化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的方法,总结 《总录》中膏摩方的基本 用药规律、核心处方及用药特点。

1. 2 数据挖掘

1. 2. 1 频数分析: 选取使用频率超过 15% 的药 物,依据 《中药学》 [1 ] 及 2015 年 《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 [2 ] ,按药物使用频率高低及其功效类别分 类排序。

1. 2. 2 聚类分析: 通过 SPSS 13. 0 统计软件将用 药频率超过 10%的 42 味中药以欧式平方距离为度 量标准,按照组内连接的方法进行分层聚类,探 寻药物组合规律及常用药对。

1. 2. 3 关联分析: 通过 WEKA 3. 6. 9 统计学软件 选用 Apriori 算法,在高支持度下探寻核心组方, 在低支持度下探寻数种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药 物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

2 结果

2.1 《 总录》中膏摩方常用药种类和功效分析 数据库共纳入膏摩方 52 首,中药 157 味,总 频次 307 次,按药物使用频率高低排序,得到使用 频率超过 5% 的药物 40 种,频次 260 次,占总药 物使用频次的 84. 67%。见表 1。按功效分类,清 热药累计使用频次最高( 54 次) ,清热药中又以清 热解毒药为主( 27 次) ,其次为清热泻火药( 16 次) 、清热凉血药( 7 次) 、清热燥湿药( 4 次) ; 第 二大类为解表药( 44 次) ; 第三大类为温里药( 42 次) ; 第四大类药为活血药( 22 次) 。清热药、解 表药、温里药及活血药占使用总频次的 52. 76%。 其余药物种类依频数高低顺序分别为祛风湿药( 13 次) 、止咳平喘药( 11 次) 、补血药( 11 次) 、补气 药( 9 次) 、化痰止咳平喘药( 7 次) 、泻下药( 5 次) 、开窍药( 3 次) 、止血药( 3 次) 、理气药( 5 次) 、补阴药( 4 次) 等。通过频数分析,可见 《总 录》中膏摩方以清热药、解表药和温里药为主, 这些药物主要分布于 “诸风门 ”“眼目门”和 “脚 气门” ,通过中药膏剂与摩法结合,可以起到引散邪气的作用。 表 1

《总录》中膏摩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

中药 频次 频率( %) 中药 频次 频率( %)
附子 17 32. 69 栀子叶 5 9. 61
细辛 14 26. 92 盐花 5 9. 61
芎䓖 14 26. 92 杏仁 5 9. 61
蜀椒 11 21. 15 生麻油 5 9. 61
桂枝 11 21. 15 淡竹叶 5 9. 61
当归 11 21. 15 犀角 4 7. 69
白芷 9 17. 31 干姜 4 7. 69
防风 7 13. 46 槐子 4 7. 69
皂荚 7 13. 46 苦参 4 7. 69
吴茱萸 7 13. 46 甘草 4 7. 69
栀子 6 11. 54 槐子 4 7. 69
吴蓝 6 11. 54 曾青 4 7. 69
大青 6 11. 54 萎蕤 4 7. 69
丹参 5 9. 61 莽草 4 7. 69
乌头 5 9. 61 生地 3 5. 77
防己 5 9. 61 独活 3 5. 77
白术 5 9. 61 前胡 3 5. 77
木香 5 9. 61 升麻 3 5. 77
朴硝 5 9. 61 蒴藋根 3 5. 77
莲子草 5 9. 61 麝香 3 5. 77
表中仅列出用药频率 >5%的中药

2.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时,当逐步缩小类间距时,可逐步 将常用中药分为 5 大类。得到的第一类中药组合中 有附子、芎䓖和细辛; 聚类得到的第二类中药组 合中有白芷、蜀椒、当归和桂枝; 聚类得到的第 三类中药组合中有栀子、大青、吴蓝、乌头、白 术、防己、莲子草、朴硝、盐花、栀子叶、生麻 油、杏仁和淡竹叶; 聚类得到的第四类中药组合 中有防风、吴茱萸和皂角; 聚类得到的第五类中 药组合中有槐子、干姜、甘草、苦参、葳蕤、曾 青、犀角、莽草、前胡、独活、蒴藋根、升麻、 石硫磺、麝香、白敛、腻粉、牛膝、白及、生地、 酥、桔梗 。 《总录》中膏摩方常用药对有: 附子、 芎䓖和细辛; 白芷、蜀椒、当归和桂枝; 防风、 吴茱萸和皂角。见图 1。

2. 3 关联分析

2. 3. 1 核心处方关联: 以支持度 support > 0. 2 为 条件,筛选得到的核心组方为: 芎䓖、蜀椒、附 图 1 聚类分析树状图

子、当归、细辛和桂枝。该核心处方中的药物以 辛温药物为主,主要分布于 “诸风门”与 “诸痹 门” ,药物分布集中。

2. 3. 2 药物之间的关联: 二药、三药关联规则多 为寒凉药物之间的配伍,药物主要集中于 “诸风 门”和 “眼目门” 。四药关联规则多为温热类药 物,主要集中于 “诸风门” “诸痹门”和 “折伤 门”等。见表 2。

3 讨论

3. 1 单味药物频数分析

根据频数分析结果 ,《总录》中以寒凉祛邪药 和温通补虚药应用频率最高。寒凉祛热药如栀子、 吴蓝、大青、朴硝、莲子草、栀子叶、盐花等; 温通补虚药如温里药的蜀椒、乌头、干姜等。集 中体现了膏摩方寒热药并用的用药特点,此时的 膏摩方已初步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用药特色。

表 2 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

关联 种类 关联规则 前项药物 关联式 后项药物 支持度 ( %) 置信度 ( %) 提升 度

二药关联 生麻油 = = > 淡竹叶 4. 49 100 98
吴蓝 = = > 大青 5. 27 100 81. 7
栀子叶 = = > 吴蓝 5. 27 100 81. 7
栀子叶 = = > 大青 4. 39 83 81. 7
吴蓝 = = > 升麻油 2. 69 83 81. 7
吴蓝 = = > 淡竹叶 2. 69 83 81. 7
大青 = = > 生麻油 2. 69 83 83
大青 = = > 淡竹叶 2. 69 83 83
三药关联 吴蓝 +生麻油 = = > 淡竹叶 4. 39 100 8. 17
大青 +生麻油 = = > 吴蓝 4. 39 100 8. 17
栀子叶 +吴蓝 = = > 大青 2. 69 83 8. 17
吴蓝 + 大青 = = > 生麻油 4. 39 100 8. 17
吴蓝 + 大青 = = > 栀子叶 2. 69 83 8. 17
四药关联 附子 + 当归 = = > 白芷 + 细辛 1. 8 63 61. 3
芎䓖 + 当归 = = > 白芷 + 细辛 3. 35 56 54. 4
芎䓖 + 桂枝 = = > 当归 + 细辛 3. 35 88 53. 6
附子 + 当归 = = > 白芷 + 芎䓖 2. 29 75 52. 5
白芷 + 当归 = = > 芎䓖 + 蜀椒 2. 51 83 51. 0
白芷 + 芎䓖 = = > 蜀椒 + 当归 2. 00 71 50. 0

3. 2 分类中药频次分析

按功效类别分类,《总录》中主要以寒凉药、 解表药和温里药为主。所治疾病有湿热毒邪所致 疮疡肿痛,有寒湿侵袭人体所致的痹症和风邪侵 袭皮肤所致的皮肤病等。其中 “脚气门”和 “眼 目门”中膏摩方以寒凉清热药为主,所含药物主 要有栀子、吴蓝、大青、朴硝、莲子草、栀子 叶、盐花等,体现了 “热则寒之”的治疗特点。 而 “诸风门”和 “诸痹门”中的膏摩方以解表药 和温里药为主,解表药如细辛、桂枝、防风和白 芷等,具有祛风散邪的作用; 温里药如附子、蜀 椒、吴茱萸、白术和干姜等,具有温中散寒的 作用。

其中解表药与温里药搭配是膏摩方比较常见 的药物组合,如 “诸痹门”中的陈元膏方,药物 组成为: 当归、附子、天雄、乌头、生地黄、细 辛、干姜、芎䓖、桂枝、白芷等。解表药与温里 药搭配,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对于 风寒湿邪造成的痹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 临床研究中,陈元膏方已经应用于膝骨关节炎, 如黄银僖 [3 ] 等通过观察陈元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的疗效,结果发现陈元膏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 面疗效显著。

3. 3 药物与疾病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核心处方中的药物主要集中于 “诸风门”和 “诸痹门” ,该病门中疾病多为风邪 中人经络所致,正如 《圣济总录·诸风门·第一 十一卷》中提到 “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 荣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腿, 痹滞无力不能用也 ”“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 于肌肉,血气不相与” [4 ] 。其中膏摩方的治疗原则 也体现了 《总录》中摩法的 “浃于肌肤,而其势 利”的特点。 如 《金匮要略》中提到外邪 “适中经络,未 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充分体现膏 摩法治疗疾病的特点,如 Kong 等 [5 ] 通过观察推拿 结合中药软膏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运动员随机 对照试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结合中药软 膏是有益于运动员的补充替代疗法,所选中药为 当归、川芎、细辛和肉桂,与本文的核心处方极 为相似。另外,虽然清热药出现的频数最高,但 由于其药物分布较为分散,关联度不高,故没有 出现在核心处方中。

膏摩方治疗风热毒邪所致的疾病也是膏摩法 的一个特色,如 “眼目门” “脚气门”和 “疮肿 门”收录的膏摩方共有 15 首,药物出现频次 139 次,占总药物频次的 45. 27%,其中 “诸痹门”亦 有部分膏摩方以清热药为主,如摩顶立成膏方和 摩顶油方等。而 “折伤门”和 “小儿门”的用药 特色以辛热药或温热药为主,如 “折伤门”中的 当归膏摩方,药物组成为当归、续断、细辛、木 通、白芷、芎䓖、蜀椒、牛膝、附子、甘草等。 “小儿门”中的甘草膏摩方,药物组成为甘草、防 风、白术、桔梗和雷丸等。

3. 4 膏摩方介质的选择

《总录》中膏摩方多采用动物的脂肪作为介 质,主要有猪脂、松脂和驼脂等,出现的频次最 高,共 22 次。此外还包括升麻油、黄牛酥、苦酒、 醋、莲子汁、姜汁、真酥和蜂蜜等。而现代通常 将其分为膏剂类、水剂类、药酒类、汁剂类、粉剂类、油剂类六类 [6 ] 。其中膏剂类介质( 猪脂、松 脂和驼脂等) 主要用于 “诸风门” “诸痹门” “脚 气门”和 “折伤门”中的膏摩方,这些膏摩方的 特点是多含有药性峻烈或者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如附子、细辛、川乌、雄黄等。某些方后提到, “其年久者甚佳” ,可能是这种制作工艺既可以保 留药物的功效,又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第 二大类为油剂和汁剂类介质,其中以生麻油和莲 子汁为代表,治疗风热毒邪引起的疾患,主要见 于 “诸风门”和 “眼目门”中的膏摩方,如 “诸 风门”中的摩顶立成膏方后提到 “用少许于前顶 连囟、百会、两鬓处,涂摩数百遍,能引散热毒 气” [4] 。 “眼目门”中的摩顶膏方后提到 “半匙 许涂顶上,渐渐不住手摩,令消散入发内,觉脑 中清凉为度,轻则不过五六度差,重者半剂即 愈” [4] ,生麻油和莲子汁往往同时应用。从膏摩 方的介质使用分布来看,膏剂类介质制成的膏摩 方便于储存和久放,如 “诸风门”中的摩风膏方 后提到 “如腊月煎,可留十年” ,而 “诸痹门” 中的摩风膏摩方后也提到 “其膏年岁深久者, 尤佳” 。

通过以上对 《总录》中膏摩方的数据挖掘, 得到核心处方为川芎、蜀椒、附子、当归、细辛 和肉桂 。《总录》中膏摩方的用药规律以清热药、 解表药和温里药为主,具有寒热并用的用药特色。 本研究对 《总录》中膏摩方的规律性研究,初步 探索了古代膏摩方的用药规律,为今后膏摩方的 文献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本研究探讨书籍较少, 未能全面反映膏摩方的用药规律,有待今后进一 步扩大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 1] 钟赣生. 中药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2] 罗卓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 北京: 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 2015.
[ 3] 黄银僖, 王新军, 刘俊昌 . 陈元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疗效观察[ J] . 国医论坛, 2015, 2: 36- 38.
[ 4] 赵佶. 圣济总录[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5] Kong LJ, Fang M, Zhan HS, et al. Chinese massage combined with herbal ointment for athlete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2( 6) : 695- 726.
[ 6] 龚利. 摩与药俱— — —试论推拿介质[ J] . 按摩与导引, 1993, 9( 6) : 4- 7.

作者简介: 梁红广,男,29 岁,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四肢关节推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