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在临床养生防护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7-25
“舌为心之苗”涵义发微

舌是口腔中的肌性器官,舌面无表皮覆盖且血 管分布丰富,舌内通脏腑,其变化直接反映内脏的 生理病理状况。舌质、舌苔、舌态及舌下脉络的变 化可以作为判断脏腑寒热虚实与盛衰的依据 ,“心 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之论则直接反映了舌与 心的密切关系。其实舌不但能反映心的生理病理状 况,其他脏腑的虚实盛衰等变化同样也可以通过望 舌知晓,因此我们认为,舌既是 “心之苗” ,也为 “身之苗” ,同时舌诊在临床养生防护中也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1 “舌为心之苗”的理论阐释

《灵枢·经脉》曰 : “手少阴之别,……循经 入于心中,系舌本。 ”心之络脉与舌直接相连,心 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通过经脉直接反映于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 “心主脉,……在窍 为舌。 ”舌的血络最为丰富,为多气多血之器官, 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 。 《灵枢·脉度》曰 : “心 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主血脉,推 动血液运行输布于舌,为舌拌和食物、主司味觉的 机能提供物质基础 。 《灵枢·忧恚无言》曰 : “舌 者,音声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 者也。 ”舌的灵动具有辅助发声、表达语言的机 能,这是心藏神功能的具体表现。心气充沛,血脉 通利,血液充盈,则舌有所养,神有所藏,表现在 舌上便为舌体荣润红活、语言清晰、味觉灵敏。 基于以上论述,舌象首先直接反映心的功能状 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的 功能活动,于是脏腑、气血的病变也必然通过心而 反映于舌。正如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所 言 :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 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 也” [1 ] 。《临症验舌法·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更 直接指出 : “舌者,心之苗也” [2 ] 。 2 “舌为心之苗”的临床依据 近年来,为了佐证舌与心的密切联系,研究者 分别从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临床观察两方面对舌的舌 质、舌苔、舌态及舌下脉络等进行了研究。

2. 1 实验室检测指标研究

李应东 [3 ] 研究发现,心绞痛患者红细胞谷胱 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而进一步 的研究提示,冠心病的发生与舌象的变化都与红细 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降低有关。王大江 等 [4 ] 测定了心肌梗死患者舌面的 pH 值,结果提 示,舌面 pH 值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而舌面 pH 值的变化与舌苔的薄厚没有相关性。谷万里等 [5 ] 研究发现,心血管病患者舌静脉淤血,血流速度减 慢,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使舌色紫暗。王琦等 [6 ] 研究证明,冠心病患者舌 下脉络明显,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 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上升趋势。刘黎青 等 [7 ] 采用红外热像图技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舌象进行分析,在冷热负荷作用下,冠心病患者的舌 温变化较健康人舌温变化小,推断冠心病患者血液 黏稠度大,舌体血流量小,出现微循环障碍,以致 对冷热的敏感度降低。

2. 2 临床观察

李敬华等 [8 ] 研究证明,舌苔的颜色与厚度在 冠心病各证型中有明显差别,并且随着心功能的进 一步恶化,舌苔的颜色、厚度及性质分布均有明显 差异。陈岩等 [9 ] 观察到冠心病气阴两虚兼血瘀型 患者发作期舌象表现为舌体胖大、舌质红绛、苔黄 厚燥,伴有齿痕或裂纹; 病情缓解后,舌质变淡, 舌苔变薄白而润。王发渭等 [10 ] 观察到冠心病患者 舌下络脉变化明显,表现为增粗、迂曲、延长、扩 张、侧枝多以及颜色深紫,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 更加明显。冯利民等 [11 ]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舌象在发病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即由薄变厚 再由厚变薄。焦启超 [12 ] 研究证明,劳力性心绞痛 患者的舌淡紫或淡青,且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而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舌呈淡红色且舌体偏小。

3 “舌为身之苗”的理论依据

3. 1 脏腑通过经络连属于舌

舌虽为心之苗,与心关系密切,但舌与其他脏 腑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 《灵枢·经脉》 曰 : “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 “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 也 ” ; “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 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可以看出五脏通 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或间接相连 。 《灵 枢·经筋》曰 :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 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 系舌本 ” ,《灵枢·营卫生会》曰 : “上焦出于胃上 口,……上至舌” ,指出膀胱、三焦、胃的经筋或 经脉与舌有直接联系。此外,小肠、大肠、胆等通 过脏腑的表里属络关系,也与舌有着间接的联系。 因此,舌不仅为心之苗,脾之外候,也是五脏六腑 之外候 。 《临症验舌法·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 曰 :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 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 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 脉不通著其色于舌……” [2 ] 。

3. 2 脏腑通过气化功能反映于舌

五脏六腑通过气化功能与舌相联系 。《灵枢· 营卫生会》曰 :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 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 《素问·上古天真论》 曰 :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脾胃 和肾的经脉上系于舌,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脾胃上 荣于舌,故脏腑的病变必然通过其精气的盛衰变化 而反映于舌。

3. 3 脏腑通过全息论映射于舌

从生物全息论的观点看,舌是整个人体的缩 影,古人将舌体的不同部位对应于不同的脏腑,从 而通过舌体不同部位的变化来作为诊断相应脏腑生 理病理变化的重要依据。如明代王肯堂 《医镜· 论口舌证》曰 : “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 肝胆,舌根主肾” [13 ] ,首先提出了脏腑在舌面上有 各自的分属区域。梁玉瑜 《舌鉴辨正》认为,舌 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 中间主肺,舌尖主心、心包络、小肠、膀胱,舌边 左主肝右主胆 [14 ] 。温病学兴起后,又出现以三焦 来划分舌,如舌尖诊察上焦心肺、舌中主候中焦脾 胃、舌根用以诊断下焦肝与肾。

3. 4 脏腑通过气血津液盛衰呈现于舌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脏腑生 理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化充足,反映于舌上则红 活鲜明、荣润光泽; 若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 化不足,则舌失濡润,表现出舌质、舌苔、舌态及 舌下络脉的异常 。 《灵枢·五味论》曰 : “注之则 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指出舌 质干燥是因胃津不足而成。张仲景 《伤寒论》曰: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也表明津伤舌燥的根本原因为阳明胃之津液不足所 致,以白虎加人参汤益气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此 外 ,《素问·刺热论》曰 : “肺热病,先晰然厥起 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指出温热病由体 表传入阳明气分伤津而现黄苔。

舌态方面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 “厥阴 司天,风淫所胜,……舌本强” ,指出因肝阴不 足,风阳上扰至舌体失濡而致舌强 。《灵枢·经脉》 曰 :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舌本强” ,说明因 脾虚不运,舌体失于濡养可致舌强 。《灵枢·经脉》 曰 :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则舌 萎” ,提示足太阴精气衰少,运化功能失职,气血 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而致舌萎。 正是由于舌与脏腑的密切联系,舌诊在临床上 被作为辨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 《临症验 舌法·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所言 : “据舌以分虚 实,而虚实不爽焉; 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 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 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 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 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2 ]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舌与脏腑内外相应,观舌辨证,客观可凭 [15 ] 。如 卢亚娟 [16 ] 指出,腻苔与脾胃病的病理变化呈正相 关,苔越厚而腻,症状越明显,病程越缠绵。付晶 晶等 [17 ] 研究发现,舌苔的厚薄、舌质的颜色、舌 体的胖瘦等舌象客观指数与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证明舌象参数可以为慢性胃 炎中医证候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赵研等 [18 ] 研 究表明,肝脏病理的炎症纤维化分级分期与客观化 舌象存在着一定联系。郝一鸣等 [19 ] 对慢性肾功能 衰竭患者进行舌苔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出了慢性 肾功能衰竭 4 种类型的舌苔蛋白标志物,为慢性肾 功能衰竭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 依据。

4 “舌为身之苗”在养生防病中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主张 “司外揣内”的诊断方法,通过 观察人体外部的生理病理特征,推测内在脏腑的生 理病理变化,即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舌内 通脏腑,舌面血络丰富,舌体运动灵活,舌苔、舌 质变化多端,决定了望舌在望诊中的重要作用。通 过望舌,既可以判断正气的盛衰、辨别病位的深 浅、病邪的性质,也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而在日 常生活中还可作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依 据。如舌苔腻而水滑、舌体胖大者,多因气候、居 住环境潮湿,或脾虚不运,内外湿邪相引而致,此 类患者平时宜以饮食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腻之 品,多用健脾化湿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枇 杷、白果等。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干 燥,勤换衣物,积极运动。舌红干燥少津甚至有裂 纹者,宜多食养阴生津之品,如莲藕、葡萄、百 合、芝麻、绿豆、山药、海参、鲍鱼、牛奶、鸭 肉、甘蔗、海蜇、银耳、梨、枸杞子、荸荠等,或 以麦冬、沙参、石斛泡茶饮,以滋阴泻火、益气生 津。舌红、苔黄或少苔者,可用苦丁茶、菊花等泡 茶饮,多食用蔬菜、水果,如香蕉、番茄、西瓜、 冬瓜、柿子、莲藕等,同时保持心情平静。舌质紫 暗,舌上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粗大者, 宜多食行气活血食物,行气之品如刀豆、荞麦、佛 手、高粱米、橙子等; 活血食物如桃仁、油菜、黑 大豆等; 也可用三七粉 3g 早晨空腹冲服,或丹 参、三七、山楂打粉冲服; 或用玫瑰花、月季花、 藏红花泡茶饮。同时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培养乐观豁 达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 促进气血运行。

5 讨论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无论是 在辨病、辨证亦或辨体质上,都主张四诊合参、综 合判断。临证中根据具体情况,望、闻、问、切四 诊可以各有侧重,而对于婴幼儿、聋哑人群或中风 失语等特殊人群,望诊与切诊显得尤为重要。而就 客观性而言,望诊显然较切诊更能反映被诊者的实 际情况,所以 《黄帝内经》有 “望而知之谓之神” 之说,并将望诊排在四诊之首。舌内通脏腑,舌体 柔软灵活,舌苔、舌质的变化往往先于临床症状而 存在,舌象客观信息的存在决定了其在四诊中的特 殊地位。当然舌象所涵盖的医学信息并不能通过一 望而完全知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现代诊 疗手段,舌象所涵盖的医学信息将会被进一步揭示。

作者:王河宝 孙悦 曹征 吴丽芳 丁成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