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陷理论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8-18
浅论气陷理论及临床意义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 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 键。气的运动失常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 闭、气脱等,其中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陷太 过,以脾胃气陷最为常见。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 结历代医家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气陷的形 式多种多样,临床中不仅有脾胃气陷,还有宗气下 陷、肝气下陷、肾气下陷。本文对不同气陷形式的 病机、临床表现、临床意义浅述如下。

1 脾胃气陷

脾胃中气下陷是指脾胃气虚下陷不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便 是脾虚气陷证最早的描述。明代张景岳在 《景岳 全书·淋浊门》中云 : “膏淋……有淋久不止,及 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 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 ,正式提出了 “中气下 陷”的名称,且指出了其在膏淋发病中的重要作 用。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金元时期李东垣特 别重视脾胃的升降作用,认为脾的升清功能更为重 要,曰 “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 夏令行,故其人寿; 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 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强调脾虚气陷对疾 病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在 《临证指 南医案·脾胃》中也特别强调脾气下陷在发病中 的重要意义,曰 “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 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亦曰 : “血生于心火, 而下藏于肝; 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 下者,脾也” 。

中气下陷多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 惊、恐等情志相关,进而致脾胃亏虚、元气不足。 其核心病机为阳气虚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 并于肝肾。当脾胃之气下流,谷气不得升浮,无阳 以护营卫,则临床可见不耐风寒,乃生寒热。或当 脾胃之气下流,阴火上冲时,可见气高而喘,身热 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等临床表现。视 力、听力、体重异常及关节痛、小便闭等症状,此 皆可因脾胃之气不足、气陷于下所致。据 “大抵 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 ,故治疗 “当升,当 浮,使生长之气旺” 。其治法宜在健脾益气的基础 上重视伸展阳气、泻阴中之火,常用升阳味薄之风 药,如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等。常用方 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 汤、升阳益胃汤等。

益气健脾助其升清的思路在很多慢性病的诊治 中非常重要。后世医家在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 脱垂、直肠黏膜脱垂、痔疮 [1 ] 等,以及衍生在溃 疡性 结 肠 炎 [2 ]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3 ] 、慢 性 肾 病 [4 -5 ] 等治疗中,应用气陷理论,予补脾胃升提 法,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痔临床诊治指南》 ( 2006 版) [1 ] 中特别强调了中医脾虚气陷证 , 《溃 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治方案 ( 草案) 》 [2 ] 中也强调 了脾虚久泄要治以升阳举陷,可见脾虚气陷证及升 阳举陷在临床中的意义巨大。

2 胸中大气下陷

大气下陷首见于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 曰 “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 。大 气即 《黄帝内经》所言宗气,胸中之大气也。张 锡纯更完善了大气虚陷的理论,认为其病因多为力 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而勤于动作, 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 陷,认为其病机乃大气虚极不能固守其宅于胸中而 下陷于下。

胸中大气下陷临床表现多见呼吸不相接续、气 短、呼气困难、胸中满闷,易与气郁不舒相混淆, 甚者呼吸将停; 时作寒热、咽干、怔忡、不寐、汗 出、神昏、健忘等也是大气下陷的可见之症。脉象 或沉迟微弱,甚者沉取难及,或结代。症状可变化 百出,但都因于大气下陷。治疗应予益气升提之 法,张锡纯示方升陷汤: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 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方中黄 芪,因其性温而升,又善补气; 知母凉润以济黄芪 之温热。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自左上 升; 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自右上升; 桔 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 为向导。其气虚甚者,加人参、山萸肉以培气之 本,防气之涣; 气陷甚,增加升麻的用量。 现代医家治疗心肺疾病多从大气下陷立论,并 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如病毒性心肌炎、慢 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肺结节病、胸部肿瘤手术 后 [6 -10 ] 等,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在其他慢 性、难治性疾病中,也有很多疾病如变应性鼻炎、 尿潴留、阴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 11 -14 ] 辨证符合大 气下陷者,给予益气升陷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疗效。

3 肾气虚陷

肾气虚陷是指肾气虚致气陷精微不固,是临床 常见证候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 “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主闭藏,肾藏精气,并不 断充盈精气,防止精气从体内丢失。肾气与肾精同 为一物,肾精散,则化为肾气; 肾气聚,则变为肾 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 “在脏为肾,…… 在志为恐” ,恐与肾密切相关 。 《素问·举痛论》 曰 : “恐则气下” ,现代有研究通过地震实验发现 二便的次数和重量的增加可反映恐惧情绪的精气向 下的空间趋向性 [15 ] 。《素问·举痛论》曰 : “恐则 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 不行矣 。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 : “或 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 伤本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 栗也。 ”指明了因卒恐而伤肾,以致肾精不得上 奉,当上者不上,势必造成当下者不降,而出现心 肾不交和肾气不固的病理现象 。《医灯续焰·腰痛 脉证》曰 : “恐惧失志则伤肾,……此言情志不得 其所,三阴脏气自伤也,亦各从其类也 。 ” 《灵 枢·本神》曰 :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 痿厥,精时自下” ,此即是对肾气下陷的描述。故 恐惧则肾气下陷,肾精失于固守而外泄 。《灵枢· 经脉》曰 : “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 恐 ” ,《证治准绳·杂病 》“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 恐” ,均强调了除感受巨大的恐惧外,内因也很重 要,故推断肾虚日久及房劳过度亦可致肾气虚陷。 《素问·调经论》认为 ,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 恐 ” ;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也有 “血气内却, 令人善恐” ,即气血不足,善恐,易肾气下陷。所 谓精之藏泄,制于肾,肾为封藏之本。临床中患者 或由禀赋素弱,肾气不足或恐惧伤肾,或手淫成 性,耗伤肾精,致肾气不足,肾气下陷,封藏失职 而早泄。

《类经·四时阴阳外内之应》曰 : “恐则精却, 故伤肾,凡猝然恐者多遗尿,甚则阳痿,是其征 也 。 ”“肾主藏精 ” ,“肾司二便” ,肾气虚陷,则精 微不固,下陷而出,可见遗尿、脱肛、久泄等症, 男子亦可见滑精、早泄,女子可见崩漏、滑胎、带 下清稀淋漓等 。《素问·举痛论》曰 :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矣 。 ”《灵枢·本神》曰 :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 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正是对肾气下陷的描 述,而腰膝酸软是肾气下陷区别于中气下陷的要 点。治疗不仅要补肾固摄,更要注意气机的变化, 宜运用升提之品。于参芪地黄汤中加入升麻、柴 胡,临床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何梦瑶治疗遗精曾提 出 ,“以涩治脱,未止,不如泻心; 泻心不止,不 如升阳” ,以及 “升阳最妙,肾气独沉者宜升,脾 湿下溜者宜升,肝郁者宜升,不止一途也” 。肾阳 不举,精气下陷者,当固肾佐以升提,正是肾虚气 陷之治法。

临床中治疗腰膝酸软、遗尿、脱肛、久泄、滑 精、早泄、崩漏、滑胎、带下清稀淋漓等,通过补 肾疗效不显著者,宜考虑是否存在肾气下陷,应补 肾同时增加益气升提法。高松占 [16 ] 用参芪地黄汤 加升麻、柴胡治疗肾气不固型早泄,设固肾涩精法 代表方金锁固精丸为对照,在改善临床症状、射精潜伏期时间及配偶满意度等相关指标上均较对照组 为优。崔艳霞 [17 ] 曾报道用补肾升提法治疗老年性 前列腺增生 32 例,认为肾气虚而下陷、气化无力, 犹如水库闸门升提无力,无论症见尿点滴而出还是 尿有余沥,病机均同。肾司二便、司开阖,亦是此 理。小便闭与开都为气虚之故,给予菟丝子、芡 实、益智仁、肉桂等补肾温阳治疗的同时,加用黄 芪益气,柴胡、升麻升提气机,疗效显著。马春 霞 [18 ] 用补肾升提法治疗儿童神经性尿频疗效确切, 其药用升麻、炙黄芪、金樱子、芡实、覆盆子、桑 螵蛸、炙甘草,对照组用谷维素和山莨菪碱,两组 比较补肾升提法疗效更佳。刘宇新 [19 ] 自拟补气固 冲汤治疗更年期崩漏出血期,其用补肾固涩止血药 的同时,加用升麻一味以升举阳气,临床疗效显 著。肾主骨、通脑、开窍于耳,故肾虚常见脑病, 如健忘、失眠、痴呆等亦常见耳鸣、耳聋 。 《饲鹤 亭集方》耳聋左慈丸正是治疗肾水不足,虚火上 升,头眩目晕,耳聋耳鸣。其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 础加柴胡、磁石、竹叶,其中柴胡剂量虽是全方最 小,为一两一钱,但柴胡在此方中不仅有疏肝、平 肝之功,亦有升提阳气之功,不可忽略。

4 肝气虚陷

肝气虚之名首见于 《黄帝内经》 。肝主疏泄, 肝气虚,疏泄不及,则气陷不升。周学海 《读医 随笔》曰 : “肝以疏泄为性,既不得疏于上,而陷 于下,遂不得不泄于下” ,指出肝疏泄不及,肝气 之道路闭塞,肝气非但不升,反下陷而致病。天人 相应,肝应春生之气,故脏腑的气化、气机的升降 出入,必赖肝气的升发鼓舞。如 《素问·经脉别 论》所言 :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 ,《素问·宝命 全形论》曰 : “土得木而达” ,以及朱丹溪 《格致 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曰 : “主闭藏者肾也,司 疏泄者肝也” ,都强调了肝主疏泄的功能。而肝主 疏泄,实为气之升降根本。周学海云 : “肝者,贯 阴阳,统血气,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世 谓脾胃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经; 肝 者,发始之根也。 ”刘渡舟教授讲解柴胡升发作用 时指出 : “所谓升发作用,并非柴胡本身具有上升 的作用,而通过其疏肝的功能,使气机上行,从而 产生升发作用。 ”肝气虚,疏泄不及,则不能助脾 升清,故气陷不升。故更应强调肝主升发。诚如林 佩琴 《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所谓 : “凡 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叶祥全认为,人之元气、 宗气、营气、卫气,四气皆赖肝之升发而发挥作 用 [20 ] 。故禀赋阳气不足,或年高体衰,致肝阳肝 气自衰; 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操劳久虑,或 久病耗气,暗耗肝之阴血,损伤肝之阳气,而成肝 气虚之证。进而肝疏泄不及,或失于升发,致气机 下陷,变生疾病。以 “犹如木无生性,则枝叶垂 萎”比喻,甚为恰当。

总之,肝气下陷因虚所致,故其临床表现有气 虚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体胖大或有齿 印、脉虚无力等; 精神情绪异常的症状,如抑郁不 快、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多梦善恐、精神恍惚 等; 肝经所过部位异常症状,如胸胁满闷、喜太 息、少腹坠胀等,女子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等症,男子疝气等症; 五行木系所属异常症状,如 视物昏花、爪甲不舒、筋骨酸软等; 升发不及的症 状,如巅顶空痛而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等。治 疗当以补肝益气,升发陷下为法。在补肝气的基础 上加用升提之品,此时宜重用黄芪,并少佐理气之 品。因黄芪性温而升,与肝同气相求,用以补肝气 升提肝气最佳。

对于气陷的认识,不应局限于肺、脾、肾,肝 亦有气陷。肝属木应春,性喜调达,肝虚则失于调 达,不能升散,气陷于内。临床中诸多病症都可见 到,当仔细识别。如目系疾病,如 《辨证录》中 记载一例肝虚气陷视物为二的患者。认为目系下通 肝,上实属脑,脑气不足则肝气大虚,肝虚不能应 脑,于是各分其气以应物,因而见一为二。治疗方 用助肝益脑汤: 白芍二两,当归一两,人参、川 芎、天冬三钱,郁李仁、花粉二钱,柴胡、细辛五 分,甘菊、生地黄五钱,薄荷八分,甘草一钱白芷 三分。二剂愈。全方补肝,非益脑之品,然肝气得 补,肝足应脑,则脑气益足。因为补肾添精益脑法 不可骤补肝,治肝正所以益脑,且脑气不足,邪气 客,故直接补肝佐祛邪法为当。袁兴石 [21 ] 认为, 肝气下陷,可出现清阳不升、宗气虚陷、因虚致 郁、浊气聚胆、筋弛脏垂、阳痿不举、月经前期等 7 种不同的病症,而黄芪配党参能补肝脏升发之 气,其中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不升最宜。柴胡入 肝主升; 木贼草益肝胆,治气陷脏脱,桔梗载气上 浮,三者助黄芪、党参升发。曾锋等 [22 ] 基于 “左 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阴升于左,阳降于右” “肝主生发”的理论,提出中风偏瘫的病机为 “左 之阴精不升,致左半身不遂” ; “右之精气不降, 乃至右半身不遂” 。心肝主升而脉气居左,故人体 左侧之精血依赖心肝而升。心主血脉,肝主藏血, 精血止于心肝而不升,心肝之火独亢故病左半身不遂,提出对于中风的治法分左右升降,左半身不 遂,治宜通升,以养阴血、升精通脉为法。右半身 不遂,治宜通降,以补气养精、降气通脉为法。张 文婷 [23 ] 从肝入手治疗失眠患者,予补肝气助肝阳 升之法,获显效。

综上所述,气陷的病机非常复杂,有脾胃气 陷、大气下陷、肾气下陷、肝气下陷之分,但无论 何种表现形式,其病机都是气机下陷,治疗均应补 气升提,常用黄芪、党参等益气,升麻、柴胡、防 风等升提。气陷并不少见,要熟悉气的运动、气的 变化,要能识别气陷,如张锡纯所云 : “临证者甚 勿自矜明察,而不屑琐琐细问也” 。故临床治病, 要仔细询问,认真分析,立求辨证准确,方药恰 当,往往可效如桴鼓。同时临床中也应慎用苦寒峻 下之品,以避免造成医源性气陷证。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傅强 赵进喜 王慧如 黄为钧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