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0-18
什么是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火焰微弱之际,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槃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愉心境!
 
写在前面的话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起来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
 
而且,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找个好的中医医生有点难。你到中医院看病,很多中医也都是给你开一堆检查单,然后开好多西药。
 
有些医生治病的疗效很差,这导致很多被他们“信手”治疗过的患者很愤怒,提出了“取缔中医”的呼喊。
 
不过,喊取缔中医的人先别着急,因为中医业内有人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中,出的中医大师不多,现在的中医大家,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而这些人的年龄很大,至少在几十岁吧,你总不能指望人家再坚持个几十年吧,所以,别急,别急,中医的确不需要大家呼喊“取缔”,如果我们不努力,它自己有可能会不断退化,当剩下的都是看化验单开西药的中医后,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想,就像一支蜡烛,当蜡烛的芯没有了以后,蜡烛自己就会灭掉的,无烦他人来吹。
 
那么,这个蜡烛的芯是什么呢?在后面的故事里面,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去寻找。
 
那么,古代的医生也是这样的吗?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大师级的医生?
 
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火焰微弱之际,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槃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愉心境!
 
在看故事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你,这些古代的医生们,这些真正的名医们所提供给你的养生之道,算是额外的回报吧。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开始这段旅程吧。
 
古代的中医 序言
我原来想写的是一个讲稿,在写好后,把这些故事贴到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板块,结果没有想到,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大家非常热情地在我的帖子里讨论中医,甚至讨论中医的废存问题,有好多网友也一起讲述了自己找中医看病的经历,让我深受感动,结果就一路写了下来,越写越多,最后达到了几十万字。
 
首先要感谢的是各位网友,是你们的鼓励一直支持着我,使我有种要把中医仔细地讲述给大家的动力,网络上好多网友的名字我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在讲述中医故事的同时,也从各位的讨论中获益匪浅。
 
中医是很难讲述的,理论体系太深奥了,搞得大家很难熟悉,所以到目前能够真正能用大白话把中医解释一下的书不多,我也是尽了力了,如果讲述得不好,各位千万别拍板砖,我再努力就是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写信念的书,各位看的可能是故事,但是从中体悟的可能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里您都能够出成绩。
 
这也是一本学习养生的书,古人的养生智慧太让人惊叹了,大家学习点,就是对古人的继承,对自个儿的身体有好处,对古人也算有个交代——没把前人的好东西都丢了。
 
首先我要感谢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陆秀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梁嵘教授在我求学期间给我的指导。
 
还要感谢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同学们,是你们,使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医道,什么是大医精诚,我非常难忘我们在食堂边吃饭边讨论医案的情景;难忘我们在寝室里热切地分析病情的时光,你们的名字我时刻记在心里:彭欣博士、李林森博士、武冰博士、马成杰博士、张治国博士……(名单太长,恕不一一列举)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那种酣畅淋漓的幸福,无可比拟。
 
另外,我还要感谢王富龙博士、张明明博士夫妇,我们是老朋友了,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一直得到你们的帮助,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我不会一直前行至今的,再次感谢了!
 
我写的这些故事,其实严格地说不是故事,都是古代医家记录的真实的医案,我本着真实的原则,把一些离奇的民间传说都给去掉了,除了语气上有时夸张些,其他基本是可靠的。
 
有的网友说我妙笔生花,看得很多次都流眼泪了。其实各位说错了,我的文笔一点都不好,实在是古代的中医们太感人了,他们秉持着一心赴救的大医精神,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人生精彩无比。
 
最后,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妻子,家人的多年默默支持对我至关重要。
 
就不请名人作序了,因为我里面写的个个都是中医历史上的名人。
 
不耽误各位的时间了,故事是精彩的,大家开始看吧。
 
 1,李东垣 
 
 
南宋的北边
 
乱世。
 
没法儿再乱了。
 
李东垣出生得很不是时候,在他出生的时候宋朝皇帝已经跑到江南去了,扔下北边的百姓和土地,把他们交给了从更北边打过来的金朝统治者。李东垣的家位于真定,就是现在河北省正定以南,正属于被扔下的地方。对于大金国统治者的模样大家都比较熟悉,这种熟悉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常听的抗金故事,比如《岳飞传》之类的评书,这些人的名字比较怪,什么金兀朮、哈密赤的,都是翻鼻孔大眼睛,相信李东垣对他们的面孔的熟悉程度要超过我们,因为他打生下来那天起就压根没见到过宋朝统治者长得什么样,一睁眼看到的都是金兀朮的兄弟们。
 
我们历来都比较关心同大金国对抗的宋朝这边的事儿,因为可歌可泣的事儿比较多。
 
但是被宋朝统治者扔在北方的这帮如同没娘的孩子般的老百姓呢?他们过得怎么样呢?他们是否也得娶妻生子混饭吃?
 
从我们对李东垣的叙述中,或许可以找到点儿线索。当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老百姓永远是打工仔,不管老板怎么换,生活都还是要过的,只是老板有抠门的和不抠门的区别而已,从我们的观察上来看,打工仔并没有因为老板姓金就觉得特跌份儿特抬不起头,还是照常过日子。
 
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对待金姓老板手下的打工仔们。
 
说李东垣出生在乱世,还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比大金国统治者更北边的蒙古人已经向南逼近了,也就是说,李东垣基本上生活于一浪压过一浪的向南边打的战争浪潮中,这是当年的流行浪潮——都觉得南边的特好欺负。
 
现在介绍一下这位新同学——李东垣同学正式的名字吧。
 
他的名字叫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古人的这个号学问是比较大的,有的是自号,以自己的喜好和志向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命名,比如我们的李东垣同学;有的是谥号,是皇帝或者什么人封的,这种一般都觉得特有面子,所以后人基本上随时都用——但特点是,活着的时候没有;有的号是别人给起的外号,比如朱丹溪,这是一种尊重。这个号是怎么来的,古人必然写得清清楚楚,如自号,别人尊称,或皇上给的等等,这是古代的文体。古人特重视名号的问题,您给说错了,他会很不高兴的,如同现在把处长介绍成科长了。
 
好了,介绍完毕,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把李杲同学称呼成李东垣吧。
 
李东垣家里很有钱
 
不幸中的万幸,李东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出生的家庭是富豪兼地主,如果要选择两个字形容他们家,那就是——有钱。
 
不是一般的有钱,当大金国的统治者初来乍到的时候,曾经想了解一下当地都谁家是大款,就搞了一次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李家被曝光了出来,原来首富是很低调的李家啊。
 
有很多的房子,没人住的都租给来真定打拼的白领了;有很多的地,空闲的都让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了,所以李家的生活很是舒坦。
 
那么李家到底是做的什么生意才发的大财呢?
 
历史的记录似乎很不清楚。
 
《元史》的说法儿是他们家早就这么富了,好多代了都是这个地方的“盛族”。
 
但是也有人讲了个绘声绘色的灵异故事,说李东垣的祖上年轻的时候还很穷,晚上坐在屋子里读书,接着聊斋式的故事就发生了。说他正读着书呢,从屋里西边的地下就冒出来一个美女,这就有点不靠谱了,从地里冒出一人来,甭管长得多美,一般见了都会吓晕的,这李东垣的祖父不但没吓晕,还坐着和这位美女聊了起来,一般和美女聊天总是要问您住哪儿啊?做什么工作啊?这位李东垣的祖上也不例外,就问人家姑娘了:您是什么鬼神啊?属于哪个部分的啊?美女听了,嫣然一笑,没说话,拿起笔来,在案几上写了行字,写的是:“许身愧比双南”。
 
写完了,就又回到地里去了。
 
这么看,这位美女的脾气确实比较古怪,还没怎么着呢就走了。
 
后来这位祖上阅读了杜甫杜子美写的诗,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她写的是说自己是金子,然后就在那个美女消失的地方狂挖,结果就挖出了一个竹篮子(掘地得一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
 
这是个典型的不靠谱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故事,而且尤其不靠谱的是竟然还预言了李东垣日后的从医,显然是读书人无聊的杜撰。但是我认为它至少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李氏家族的富裕在当年就引起了猜测。
 
那么,问题再提一遍:李氏家族到底是为什么这么有钱呢?
 
现在,让我们来彻底揭开这个历史谜团吧!
 
原来,李东垣的祖上是宋朝驻守边关的大元帅!这位李大元帅晚年奉命镇守边关,防止西夏的入侵,现在在陕西省黄陵县还发现了这位李元帅的墓葬,李东垣正是这位李元帅的四世孙。这下大家明白了吧,一个大元帅的后代有些钱是正常的,但是,你一个宋朝元帅的后代,现在生活在人家大金国的管辖范围内,这总是容易惹祸的事情,于是李氏家族就编出了一些类似神话的故事,分散公众的注意力,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果然后世的许多人就被蒙了过去,现在,历史的真相终于被揭开了。
 
儒家子弟
 
这么个富豪家庭出身的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呢?
 
通常大家想象富豪的孩子一定是会提笼架鸟,到处游玩的吧。
 
但是李东垣同学的家长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在李东垣稍微懂事就开始让他学习儒家思想。先后拜了进士王从之和冯叔献为老师。
 
结果是,少年李东垣的性格走上了与其他富豪子弟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变得异常地严谨、端庄和洁身自好。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富豪家的子弟,每日做事谦恭、不苟言笑,不是圣贤的事情不谈论,不是高尚的道理不学习,这就如同是一群黑鸭子里长出了只白天鹅,简直太不寻常了。
 
以李家首富的地位,往来应酬的事情一定少不了。
 
但李东垣却与家族的其他人不同,他只交往那些名士,就是有学问的,道德修养高的。其他的人连理都懒得理。
 
比如哪位想结交李东垣,递上帖子,李东垣该找人打听了,这位人品如何啊?学问如何啊?什么?曾经和母亲骂过架?得嘞,把帖子退回去,您请回吧,我们李大公子忙,不见。
 
品行上有问题的,您就甭想交往这位李东垣了。
 
即使是已经交往了的朋友,在大家相处的时候,李东垣也表现得异常的成熟稳重。
 
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难免说说笑笑,谈论一下天气,谈论一下新闻,尤其是容易谈论一些桃色新闻之类的。
 
碰到李东垣走过来,大家立刻闭嘴不谈了。
 
因为李东垣身上带有着一股严肃之气,使得大家觉得谈论这些东西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
 
看来李东垣比现在的教导主任还有效果。
 
李东垣自己呢,人家也从来不和大家谈论这些内容,文献记载李东垣是“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
 
到了李东垣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儒生了。
 
附近方圆几十里的都知道了,本地首富李家出了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学子。
 
但是时间长了就出问题了。
 
李东垣的这帮朋友中有个别的人受不了了,有他这么个严肃的朋友,搁谁谁也受不了啊。
 
太正统了,生活中哪里还有滋味啊。
 
回头大家一交流,敢情都有这种感觉啊。
 
于是这帮兄弟们就拍着脑袋,设计出了一个考验一下李东垣同学的计划。
 
这个计划如果李东垣同学知道了,一定会后悔得用头撞墙的——怎么交了这帮朋友?
 
看来即使是这么严谨,最后还是交了一些不该交的朋友啊。
 
考验李东垣的A计划
 
计划开始实行了。
 
一个春日的傍晚。
 
暖风吹得人心都醉了,真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好日子啊。
 
大家在有名的“一笑楼”楼上订了个包间,设了酒席,都是年轻的学子,举杯畅谈,不亦乐乎!
 
然后把李东垣也请了来,落座后,先喝了点儿小酒,吃了两口糖醋鱼。
 
这时脸上有点粉刺的张学长向王学弟眨了眨眼睛,王学弟心领神会,拍拍巴掌。
 
从包间外面立刻款款走入几个美丽如花的歌妓,坐在大家的身旁。
 
李东垣皱了皱眉,低头不语。
 
张学长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仔细地看着美女:“喂!真的很像桃花啊,来,为了漂亮美眉,大家干一个!”
 
大家狂饮,李东垣纹丝不动。
 
张学长看到了,急忙说:“咦?东垣同学很不给面子啊,怎么没喝?来,几位美眉去好好劝劝他。”然后使了个眼色。
 
歌妓们早就接到了任务,于是都跑到李东垣的身边,用手拉住李东垣的衣服:“李公子,您就喝了呗。”(使妓戏狎,或引其衣)
 
接下来李东垣的反应绝对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李东垣忽地站起来,怒斥歌妓们:“别用你们的脏手玷污了我的衣服!”
 
说完,把衣服迅速地脱下来,拿把火就地就给烧了(解衣焚之)。
 
然后穿着贴身的小褂,扬长而去。
 
留下目瞪口呆的众人反应不一。
 
诸位同学:天呐,这位老兄是真的啊!
 
诸位歌妓的自尊心绝对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相信若干个月内是没法儿接客了。
 
楼下的老鸨也很奇怪:发生什么事情了?先是着了把火,然后一个光膀子的小伙子跑了,接着我的姑娘们怎么就都废了?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相信这件事情在当时一定非常轰动,是当地该年度的八卦头条。
 
大家议论之余,纷纷添油加醋,最后搞的尽人皆知。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更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这个事显然已经不是青年学子之间的话题了,连这帮大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与猜疑的队伍。
 
大家纷纷想知道这位李东垣同学对歌妓耐受的域值是多少,搞科研的同学一直在琢磨如何设计一个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来测试一下他的忍受程度。
 
不知道李东垣同学被大家研究的心情如何?
 
估计他还是依旧看自己的书,思考自己的道理。
 
但是别人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考验李东垣的B计划
 
机会终于来了。
 
南宋的使臣出使大金国了。
 
这可是件大事,虽然被宋朝的皇上抛弃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但毕竟是旧主人嘛,在大金国的官府接待过后,各地乡绅纷纷宴请南宋的使节。
 
这为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一些信息,可见虽然当时政府间时有冲突,但民间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南宋的使节就和当地的乡绅聊天啊,怎么样啊?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不知道哪位欠扁,为了讨好使节,竟然把李东垣拒绝歌妓的事情讲了。
 
看来人类的好奇心都是相似的,没想到这位使节大感兴趣:真的吗?有这等事情,这我可要考察考察啊!
 
这下这个事情大了,在有关人员的积极敦促下,迅速地组成了一个李东垣品行考察团,考察团的组成人员级别是非常高的,您只要看看他们的职位就知道了:南宋外交使团的使节,大金国地方政府的首脑,地方乡绅。
 
当然,计划是在李东垣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否则李东垣一定会气晕的。
 
在各方的积极促成下,考察团举办了一次宴会。
 
会议开始后,大家都心怀鬼胎地用余光偷看着年轻的李东垣。
 
李东垣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懂这么一个高级别的政府首脑磋商会议,怎么会把自己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给请来。
 
宴会开始后,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畅谈了一下大宋朝和大金国的交往历史(实际上两国官员这个时候早已经化敌为友,此刻大家都站在一个立场上等着看李东垣的笑话),然后宾主互相敬酒。
 
接着行动开始了,也不知是在南宋使节的倡议下还是当地政府官员的提倡下(这个我还没有考证清楚),歌妓们又出场了,当然,这些歌妓已经不是上次的那些姑娘了。
 
上次的那些姑娘们还在家里疯狂地洗手呢。
 
现在由主办方提议,让姑娘们给李东垣敬酒(讽妓强之酒)。
 
这下所有人的目光都刷地集中在了李东垣的身上。
 
屋子里瞬时变得静悄悄的,可以听到张三刚咬到嘴里的西瓜流出的一滴西瓜汁滴到盘子上的声音。
 
李东垣很为难,面对艳若桃花的歌妓端过来的酒杯。
 
本能地想不喝,但这是什么场合啊!
 
于是一咬牙,喝!接过歌妓手中的酒杯,一扬脖,喝了(不得辞,稍饮)。
 
“好!”大家齐声喝彩。
 
南宋使节笑了,咬了口放到嘴边的鸡大腿。
 
本地政府首脑也都乐了,原来如此啊,开始伸筷子夹菜。
 
然后,大家突然发现李东垣站了起来。
 
所有的人又愣了,他想干什么?
 
只见李东垣不看任何人,径直走向门口。
 
刚一出门,就站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地看着。
 
片刻,李东垣弯下腰,“哇”的一声,把刚才吃的喝的全部都吐了出来(遂大吐而出)。
 
南宋使节的鸡大腿一下掉到了面前的菜汤里。
 
服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啊!跟哪位老师学的啊!彻底服了。
 
我曾经说过,在历史资料中,由于医生的地位问题,留下的信息是很少的,只能从留下的医学记载中仔细地搜剔出更多的内容。
 
实际上对李东垣的记载也不多,我看到上面两则记载后曾经反复分析李东垣这个人,难道他就真的是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吗?
 
后来在看李东垣治疗他的好朋友元好问的医案中,发现李东垣也是有说有笑的,还颇为幽默,这说明,李东垣在一些不健康的场合,或者是看到违背他的做人原则的事情时是很严肃的,但是在同一般朋友相处的时候,还是比较随和的。
 
我们并没有美化李东垣的意思,虽然他的品行在当时是比较出众的,但是他毕竟是出身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家庭,也难免受些影响,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李东垣是如何不断地被生活锤炼,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的。
 
在经历了美女的考验后,李东垣在当地的名声鹊起,成为了有节之士的典范。
 
但由于他的家庭条件太好了,似乎他对功名什么的没有兴趣。
 
所以日子就在这样舒坦的方式中一天天度过,似乎再过些年头,由家里给托人安排个工作,就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了。
 
悲愤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使李东垣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疾病袭击了这个家庭,在疾病的面前,无论贫富贵贱,谁都无法躲藏。
 
李东垣的母亲王氏病了,王氏患的是什么病,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只是能了解此病很重,因为李东垣为了照顾母亲的病,“色不满容,夜不解衣”。
 
整个李家陷入了一派紧张的气氛中。
 
仆人们不再敢像平时那样说笑了,外人只看到李家大宅子的门不停地开,一台台载着医生的轿子悄无声息地从大门进出。
 
熬中药的气味不停地从院子的高墙中飘出来。
 
间或有眉头紧锁的仆人在夜里悄悄地把药渣倒在大门的旁边。
 
在夜里,李东垣疲惫地坐在母亲的床头,看着病痛中脸色苍白的母亲,无声地哽咽。
 
白天,他拿着更多的钱,四处打听,哪里的医生更好?
 
他像迷雾中的一头困兽,在迷茫中绝望地乱撞。
 
但是,病情并没有好转,医生们这个说是寒证,当用热药,那个说是热证,当用寒药,莫衷一是。
 
最后,李东垣的母亲在病痛中去世。
 
去世的时候,竟然连到底患的是什么病都不知道。
 
没有人能够形容李东垣失去母亲时的那种心痛,这是一种在很多年以后,在睡梦中梦到母亲了,醒来却发现母亲早已不在了,还会放声大哭的那种痛!
 
在出殡的时候,人们发现李东垣的脸色很凝重,如同暴雨来临前的天空。
 
出殡以后,大家发现李东垣消失了。
 
他一个人在一处没有人的空地。
 
号啕大哭。
 
什么是孝?
 
难道这就是孝吗?当自己的母亲病了,自己只能束手旁观,丝毫无法解除母亲的痛苦?
 
难道这就是孝吗?当自己的母亲去世了,最后连病名都不知道?
 
自己以后还有资格谈论这个孝字吗?!
 
自己以后还有脸面再做一个儒生吗?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儒生这样扪心自问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后走上了从医的道路,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就有李东垣的名字。
 
在擦干眼泪后,李东垣变得非常的冷静。
 
一种可怕的冷静,与年龄极不相称。
 
他开始四处打听,到底天下哪位医生是真正的高手?
 
有人告诉他,是易水的张元素。
 
张元素是谁?
 
回答是:一个真正的高人。
 
此人开创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易水学派”。
 
此人一扫宋以来靠计算五运六气来看病的古板风气,把《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发展,并在中药的气味沉浮等理论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位张元素先生八岁考童生,二十七岁考进士。
 
本来前途似锦,但是在答卷的时候一个不留神,犯了已故皇帝的庙讳,结果落第。
 
于是他选择了学医。
 
他学医的思路是:深入地,反复地研究《黄帝内经》。
 
研究到了什么状态呢?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得都是《黄帝内经》。
 
真的恨自己有的地方不懂了,就会把这种气愤带到梦里,于是竟然做了个怪梦。
 
梦见有人用大斧子把他的胸口打开,把一本关于《黄帝内经》的书放了进去,连书名他都瞥见了,叫《内经主治备要》。
 
古代人会认为这是哪位神仙看不过去了,亲自下手干的。
 
我们认为这是用心至深的效果。
 
好比在狂听六级单词的时候,晚上做梦会和老外对话。有时候说梦话都是英语。这不是洋神仙附体了,是用心太深了。
 
当时中国的北方还有着另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刘河间,也是位在中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医生。
 
但是有一天这位刘河间得了外感病,呕吐,吃不下饭。有时候这医生自己得病了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自己开的方子也不灵了。硬是挺了八天,“不知所为”。
 
这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位,把张元素给请来了。
 
刘河间一听请来位年轻的医生,很是不舒服——估计是面子上过不去吧,就把脸面向墙里,不理睬人家张元素。
 
张元素笑了,说:“为什么就这么瞧不起我呢?”然后诊脉,诊脉过后,张元素对刘河间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什么症状啊。
 
刘河间有点吃惊,说:是。
 
张元素又问:你是不是一开始服用了个什么方子,里面有某某药啊。
 
刘河间:是啊。
 
张元素:你把药给用错了,这味药性寒,药性是往下走的,直入足太阴脾经,伤了你身体的阳气,阳气缺乏了,汗就发不出来,现在这个情况,再服用另外的什么什么药就可以了。
 
刘河间听了大为佩服。
 
然后按照这个方法,服药后就好了。
 
把当世的顶尖名医都给治好了,张元素从此名声大振。
 
“明白了,这是位真正的高手。”李东垣对告诉他消息的人说。
 
“是的,的确是高手。”
 
“谢谢你告诉我这消息。”李东垣开始收拾衣服。
 
“你要干什么?”
 
“我该出发了。”李东垣平静地说。
 
高山之巅
 
深秋。
 
易水。
 
落叶从厅堂前的石板上飘过,发出沙沙的声音。
 
李东垣坐在张元素的对面,桌子上放着李东垣从家里带来的厚厚的金帛,不知其价几何。
 
“我要向您学习。”李东垣放好东西说。
 
“学习什么?”
 
“您全部的医术!”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
 
张元素没有看摆在桌上的东西,他的目光一直在盯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眼睛。
 
这双眼睛里,有一种他所熟悉的锐利。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有过。
 
多说一句,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正在考硕士博士的同学,他们经常向我抱怨,如何地难考,如何地落榜,考研咋就那么难呢?
 
我通常会看着他们的眼睛说,那是因为你还不够锐利。
 
如果你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或者是为了毕业后工资高点而考研,那么你的原动力是很小的,这样的人任何的事情都可能使得他分心,任何的挫折都可能让他放弃努力。
 
可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境界和理想,你是为了达到这个领域的至高境界而读,是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最高手而读,则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你分心,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你的学业会在痛快中狂飙猛进!
 
别人付出七分努力已经觉得很痛苦了。
 
你会付出二百分的努力还觉得不过瘾。
 
这样的人势在必夺,无人与其争锋!
 
让我们回到故事里吧。
 
张元素面对着这个年轻人,心里逐渐地亮了起来:这个人终于出现了。
 
已经等了很久了,一个愿力大到可以传授学问的年轻人。
 
本来他还想问些“学医是很苦的有思想准备吗”之类的问题。
 
可是此刻,他突然觉得一切都是多余的。
 
于是他只说了五个字:明天开始吧。
 
山顶。
 
两个人站着。
 
视野辽远。
 
秋风吹动他们的衣摆,不停地抖动。
 
张元素开始了他授徒的第一课。
 
张元素老师:学习医学的第一步,要体会大自然的规律,人是活在自然之中的,大自然里面的种种变化对人体都有影响啊。
 
李东垣凝视远方,认真地听着。
 
张元素老师:大自然中的风、寒、热(如今言暑)、湿、燥、火,这是大自然中的六种气啊,这六种气,在正常的时候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的,但是,当人体的状态失常的时候,或者天气反常的时候,这六种气就变成了让人患病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六气。
 
李东垣同学:难道说,每次诊病的时候都要考虑大自然的状况?
 
张元素老师:是啊,不要胳膊痛就只看胳膊,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要想到什么季节患上的病,今年的这个季节与往年的这个季节有什么不同,哪种气偏盛,人体是如何的不适应才患的病。这才是诊病之道啊。
 
李东垣同学慢慢地点头。
 
张元素老师:你现在开始体会吧,秋天的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我会告诉你,哪些药物是与它对应的。
 
如此对话,每天都在进行。
 
地点不同,或在水边,或在田野。
 
或者是在屋子里的厅堂。
 
或者是在面对着前来诊病的患者的时候。
 
教材是张元素老师自己编写的《医学启源》,手抄的,还没有几个人看到呢。(现在这本书已经校勘好了,而且还出版了,大家不用像李东垣同学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了,各位想报考张元素老师的同学一定要第一时间到书店买来做参考教材啊!)
 
谁也没有想到,中医历史上一个新兴的学派“易水派”正在形成。
 
若干年以后,当该学派的学问大盛的时候,才有人回忆起当年那到处聊天的一老一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元素老师教授李东垣同学的教材中,有本他写的叫做《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的教材,这本书将药物按照脏腑进行了分类,讲述了每一个脏腑的本病、标病,然后用哪些药补之,哪些药泻之,以及该脏腑在各种病态时期的用药法则。
 
这是一本给后人很大启发的书,现在很多中医用药仍然遵循着书中的规律。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李时珍的医生,在看到了这本书后,也惊呼:张元素老师真不是盖的,教材编得太好了!
 
然后把这本书收录到自己正在编的叫做《本草纲目》的教材中。
 
必须参加工作
 
四年以后,李东垣同学毕业。
 
张元素老师已经把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了。
 
在毕业典礼上(当然,该典礼有可能只有当事人两人参加),张元素老师满怀深情地对李东垣同学说:“你现在的医学知识已经知道得够多了,但是,你还不是一个出色的医生。”
 
李东垣同学:“为什么?”
 
张元素老师:“因为,你的临床经验还太少,只有在你得到足够的历练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医生,这个历练的过程可能很长,但是我相信你迟早有一天会完成的。”
 
他的话言中了,后来,李东垣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磨炼自己的医术。
 
二十来岁,该参加工作了,一天,李东垣的父亲找来了李东垣:“你真的打算要做医生吗?”
 
李东垣:“是啊,这是我的志愿啊。”
 
李父:“可是你现在还不能去做医生。”
 
李东垣:“为什么?”
 
李父:“你忘记了你的母亲是如何去世的吗?”
 
李东垣:“刻骨铭心,为庸医所害。”
 
李父:“可是,你现在只是学了四年的理论,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此行医,能保证自己就不是个庸医吗?”
 
这话如同一记钟声,震荡在李东垣的耳旁。
 
他的面容凝固在那里,是啊,自己真的有把握保证吗?
 
半晌,李东垣才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李东垣的父亲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精致的茶杯,慢慢地说:“山西济源那个地方税务局的局长和我打过交道,估计安排个工作没有问题,你可以到那里先工作,业余时间搞搞医嘛。”
 
李东垣沉默不语。
 
李父:“在工作中慢慢总结经验,等经验成熟了,到时候再想搞什么你自己决定,我就不管了。”
 
李东垣抬起头:“好吧,那我就先去工作吧。”
 
在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李东垣学医的缘起是受母亲去世的刺激,产生了很大的动力。
 
这使得他能够寻找当时的国手学习,学到很高的医学技术。
 
但是,由于他的经历,他此时并没有达到那种悲天悯人、普救众生的境界。
 
此时的他,只有医术,尚不懂医道是什么,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只有当他在后来,经历了人世间的苦难,寻获了医道的真谛的时候,他才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医生李东垣。
 
那些故事我们将在后面讲述。
 
就这样,李东垣在二十岁的时候,踏上了去济源的道路,并很顺利地坐上了公务员的位置。
 
历史上记载;“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这件事情使得后世的很多人对李东垣有些非议(很多书里都有类似的评价),认为你医学成就是可以的,小时候洁身自好也是有记载的,但是靠交钱当上公务员这个事情搞得影响不大好嘛,给大学毕业生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事情果真如此吗?
 
记录这件事情的是李东垣的朋友砚坚先生写的《东垣老人传》,文中对李东垣褒奖备至,试想,如果“进纳得官”在当时是一件为人不齿的事情,他怎么能如此大方地记录下来呢?这就好比说您写了本书,让朋友在书的前面写个你的传记,您的朋友就记录了“该人曾经贪污若干”,您觉得这合适吗?
 
同样在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帮助整理的《东垣试效方》一书中,也记录了“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
 
这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如果“进纳”是件当时的人认为很有违节操的事情,您觉得以罗天益那么尊敬老师的人,能记录这种类似于“该人贪污若干”的事情吗?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进纳”——也就是交钱当官,在当年是正常的事情。
 
在古代的某些朝代,国家规定当官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思荫(任子)、科举、军功、进纳等方式,也就是说,有老子当官比较有功劳,儿子可以继承爵位的,有通过科举的,有在边防上建功立业的,也给官位;也有在工商等行业赚了钱的,把钱交给国家,和在边防上杀敌一样是有功劳的,也给官做。
 
可见,进纳是国家规定的正式的和科举、军功等一样的做官渠道,不但没有被人瞧不起,还是比较荣耀的立功表现。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在写李东垣的时候要特别殷切地加上:“进纳监济源税”,不但不是贬低的意思,还是以一种崇敬的笔调来写的呢。
 
李东垣去做公务员那年是泰和二年,这个时候的大金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急,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风头十足的日子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时期的大金国,用进纳的方式来收敛资金应该是一种常态行为,因此对这样的事情应该是鼓励的。
 
总之,不管李东垣同学是否犯了错误,公务员是当上了,变成了李东垣同志。
 
就在李东垣同志刚刚走马上任的时候,有状况发生了。
 
简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李东垣同志本想坐下来,想好好地研究一下税务手册。
 
就在这时,一场可怕的瘟疫来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