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医派 方证研究思路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2-10
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研究的思路构想

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如今方兴未艾, 需要注意 的是, 医学研究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 成 果若不能指导临床实践, 即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故 地域性医学流派后续研究应以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 验, 挖掘地域性医学精髓, 着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作 为基本指导思想。 由此, 笔者以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 床研究的思路构想为例, 讨论地域性医学流派方证 研究的思路, 并进行了初步实践。

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研究思路的提出 历代医家积累流传至今的方证是医家个体毕生 学验的有效载体。 纵览历代医籍, 古今方证研究多以 仲景经方为主, 其实除仲景经方方证外, 历代医家皆 有方证成果, 不仅古代医家方证成果值得研究, 近 现代名老中医方证经验亦不可多得, 方证研究还有 大片学术荒野有待开垦。 系统开展地域性医家群体 方证研究, 有助于实现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 再整理与深加工 [1] , 为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建设性思 路之一。 研究发现龙江名医兼收并蓄, 法古创新, 方 证成果十分丰硕 [2] 。 由此笔者提出: 以20世纪30年代 至今为时间断代, 以黑龙江地区为地域单元, 以龙江 医派名老中医为 “纲” , 以各医家方证经验为 “目” , 研究名老中医方证资料, 并特别注意对医家临床方 证的精细剖析和关键知识点的凝练、 总结与外化、 显 化 [3] , 以期初步构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学术 框架, 使过去模糊、 零散的众多龙江医家方证经验能 够明确而有规律, 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

龙江医派

龙江医派以黑龙江地域得名, 是指20世纪30年 代以来, 在黑龙江地区特殊的历史、 文化、 地理、 气 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 形成的既有传统中医师承, 又 经现代中医教育洗礼, 行医风格有鲜明寒地和黑土 文化特色的医家群体 [4] 。 2010年以前, 龙江医家群体 并无 “龙江医派” 之名, 而有龙江医派之实。 至2010 年, 姜德友教授首倡 “龙江医派” , 系统研究龙江中 医药学术传承和保护, “龙江医派” 之名、 之实开始 广为人知 [5] 。

名老中医

名老中医指善于将中医学基本理论、 前人经验 与当今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解决临床疑难 问题的具有崇高学术声望和患者信任度的中医医 家, 是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 [6-7] 。 “龙江 医派名老中医” 为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 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临床 指导老师、 首届和第二届国医大师、 董建华主编《中 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三)和夏洪生主编《北方 医话》所载的医家中属黑龙江省籍医家以及徐阳孙 和赵鹏主编《北疆名医》 、 柯利民主编《老中医医案 选》 、 李国清和徐阳孙主编《龙江医话医论集》 、 姜 德友和常存库主编《龙江医派丛书》所载的龙江医 家, 共计230人。

临床方证

方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证候间所存在的直接 对应的主治关系, 它是医家个体在某药、 某方主治某 病症的长期临床探索过程中, 历经反复实践、 验证而 逐渐形成的。 具体方证被发现之后, 能够一直为历代 医家所应用, 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当然随着 后世医家的不断实践, 原有方证的治疗范围和应用 指征也在不断拓展 [8] 。 本文主要针对临床方证, 即龙 江医派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疗特定病 证的有效临床经验方以及对广泛流传的古代经方、 时方进行拓展应用。

方证研究思路

1. 龙江医派名老中医方证资料的收集 方证 资料具体包括医家著作、 论文、 手稿、 笔记、 音像以 及其他方证资料。 在收集研究上述方证资料的基础 上, 登录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 以每个龙江医派名 老中医姓名作为检索主题词 (如, 张琪)检索论文, 再以医家工作单位作为检索词 (如, 黑龙江祖国医药 研究所)进行二次检索, 年限期间为1950年至今, 从 所得医家论文中全面收集临床方证相关资料。 为避 免资料遗漏, 本研究一律实行跨库检索, 对于重点研 究、 存在疑问或有必要进一步确认的文献, 本研究 一律以手工检索辅助实现最后确定。

2. 方剂筛选 方证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方剂。 龙 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包括古方(即仲景经方和 后世时方)拓展运用和临床经验方 (即医家自拟临床 验方) 。 故首先需要整理、 归纳所收集的方证资料; 根据方证资料实际情况, 经专家组讨论, 制定方剂纳 入和排除标准以及其他标准, 筛选出龙江医派名老 中医运用独到、 疗效确切的临床经验方及古方拓展 运用的方证成果, 分别建立临床经验方和古方拓展 运用数据库,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 计与分析, 采用频数统计法得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 床方证实践规律, 进而重点选取医家研究较为集中, 治疗法则、 药物配伍、 用药方法更为特殊, 医家明确 说明应用多年疗效显著的临床经验方或古方拓展运 用成果进行方证分析。

3. 方证研究相关标准

3.1 方剂纳入标准 ①以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个人 亲自著述中所载方证成果为主, 门人整理资料作为 补充和佐证; ②古方拓展运用确有新意, 原方主药具 备, 古方加减仅为兼顾具体病症的次要矛盾, 加减药 味数不超过原方三分之二, 没有影响原方的主要作 用, 或加减药味数虽超过原方三分之二, 但是仅为 加强原方主要作用之药力者, 按照医家对古方的拓 展运用纳入。 否则, 按医家临床经验方纳入; ③虽名 为某某古方加减, 但方剂立意独特, 组合精妙, 主要 作用较之古方已经发生变化, 能突出反映医家独特 学术思想、 医学认识或用药特色者, 或医家个人着墨 较多、 较其他方剂更为称许者, 按医家临床经验方纳 入; ④医家明确说明某方为自拟临床经验方, 或某药 物群临证屡用, 经反复实践得出, 疗效良好, 或治疗 病症特殊, 或治疗法则独特, 或药味配伍精奇, 或用 药方法巧妙, 但未明确总结、 拟定方名, 则由研究者 根据医家方证资料总结出相应方证, 并加以方剂命 名, 按医家临床经验方纳入; ⑤虽然医家身份不符合 上述 “龙江医派名老中医” 标准, 但为龙江医派名老 中医十分称道的龙江医家, 涉及的方证成果按照上 述②至④标准执行。

3.2 方证排除标准 ①不属于 “龙江医派名老中 医” 的方证成果; ②方剂主治描述笼统不清者; ③含有 荒诞或不能确考药物者; ④没有明确说明方剂全部药 物组成或缺少用量者; ⑤原文有明显错误者; ⑥方证 所涉治疗法则、 药物加减、 用药方法为业内常见者。 3.3 统一方剂主治病症名标准 由于老中医知识 背景、 个人习惯等差异, 导致方证研究中往往出现不同 方剂主治病症交叉、 中西医病症名混杂的情况, 为便 于研究, 本研究根据以下标准统一方剂主治病症名。 ①方剂主治病症名尽量按照现行 “十二五” 普通 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喉科学》 《骨科学》 (第8版)统一采用西医病名。 若医家原方 主治所述为中医病症名, 则根据以上教材相应转换 为西医病名; 若医家原方主治所述虽为西医病名, 但 有欠规范, 则根据以上教材予以规范。 ②若医家原方 主治所述虽为中医病症名, 但进行中医病症名到西 医病名的转换有扩大或缩小相应方剂主治范围风险 者, 均不做改动。 ③若医家原方主治所述中医病症名 不做改动, 但有欠规范, 按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 材《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 医儿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第9版)予以规范。

3.4 统一药名标准 由于老中医知识背景、 个人 习惯等差异, 方剂所用药物繁多, 炮制规定多样, 导 致方证资料往往出现同一药物、 多个药名的情况, 为 便于研究, 本研究根据以下标准统一药名。 ①尽量按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 学》 (第9版) , 将医家所用药物别名统一改为业界通 用药名。 ②凡改动药名有违背医家原意或原方药物 炮制规定风险者, 均不做改动。 ③若方药并没有标明 生用、 炙用, 则方剂组成保持原貌, 方证分析中按方 义添加生、 炙。

方证研究关键点方法学思考

1. “以法类方” 进行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方法是 方证研究中的关键点。 古今医家方剂分类方法大体 有以方剂功用分类(如张景岳《景岳全书》 )、 以主 治病症分类(如王肯堂《类方准绳》 ) 、 以主方方证 分类(如胡希恕《经方传真》 ) 、 以剂型分类(如许宏 《金镜内台方议》 )、 以方剂源流分类(如施沛《祖 剂》 ) 、 以治法分类(如陈潮祖 《中医治法与方剂》 ) 等。 龙江医派名老中医常用临床方证体系中的方剂 结构比较灵活, 许多方剂难以归纳到一个主方之下 , 故无法采用以主方方证分类的方法; 龙江医派名老 中医常用临床方剂所本古方多样, 方剂功用和主治 病症繁多, 应用剂型各有不同, 亦无法采用以方剂功 用分类、 以主治病症分类、 以剂型分类或以方剂源流 分类的方法。 结合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所涉 方剂纷繁多样的现实情况, 本研究采用 “以法类方” 进行方剂分类, 以治法为纲, 将大法相同的方剂作为 类方归纳为目, 有利于研究方剂共性, 同时相同大法 之下, 通过类方之间对比, 又能保存方剂个性, 指导 临床精确辨识方证。

2. 从性味组合法入手阐发方剂治疗大法 采用 “以法类方” 的方剂分类方法, 即涉及如何分析方证、 阐发方剂大法的问题。 观温病名家吴鞠通深研 叶天士学说、 医案, 归纳叶氏临床经验方证, 著成 《温病条辨》 , 其用方剂中的主药性味阐发方剂所蕴 含大法的方法, 对揭示具体方剂功用主治特点具有 重要意义。 龙江医家多谙熟明清温病学著作, 所用临 床方证与温病学学术渊源颇深, 立法、 组方用药多有 温病家学术气象。 方证数据统计分析亦显示, 温病 学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主要的方证学术渊源之一。 龙江名医郑侨、 王德光、 吴惟康所拟许多临床经验方 更是以性味组合语言直接明确为某某法。 故从性味 组合法角度阐发方剂大法, 相对容易把握医家本意, 避免研究者主观曲解。

3. 方剂结构分析方法 目前中医药高校通行的 《方剂学》教材多采用君臣佐使理论阐释方义, 分析 方证。 毋庸置疑, 君臣佐使理论深刻揭示了方剂组 成药物之间的关系, 以之分析古今有效成方相当科 学, 但是具体应用时亦有其局限性。 如君臣佐使概念 中, 臣药和与佐药中的佐助药之间界定模糊, 难以操 作。 又如某些单方、 小方组成仅一两味药, 难以用君 臣佐使理论分析; 而某些方剂组成药物性味功用相 似, 如五味消毒饮等, 以君臣佐使理论强分药物孰君 孰臣难免牵强附会 [9] 。 再如龙江医家临床方中复合式 方剂较多, 或仿某古方之法而大加变通, 或取数个古 方要药加减而成, 或集多种治法于一方, 导致方中含 有多个药组, 各药组各自发挥不同功用, 互相配合, 缺一不可, 使君臣佐使理论更难操作。 近年来, 有学者吸取君臣佐使理论合理内核, 提 出方剂结构分析法。 按照方剂结构分析法, 方剂结构 可分为一元式和多元式, 一元式又分为单行式和相 须式, 多元式又分为主辅式和复合式 [10] 。 本研究从上 述思路出发进行方剂预分析, 发现可以较好解决方 剂分析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 若医家经验方根据 多个古方变化而成, 则可把所本古方看做多个构成 单元, 按照 “主辅” “复合” 的理念分析各结构单元 的关系, 可以使方剂组成思路十分清晰, 同时不会造 成若以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带来诸如何种药物为君、 何种药物为臣那样的争议。 而且本研究采用方剂结 构分析法阐释具体方剂内部结构, 可以方便地剖析 某方所本古方、 方中所含子方、 药组, 挖掘出所本古 方方证的变通应用以及子方证、 药组证或重点药物 的药证特点。 通过对古方方证的变通、 子方与子方 证相应、 药组与药组证相应、 单味药与药证相应的阐 述, 即可完成对龙江医派名老中医常用临床方证的 阐发, 在此基础上易于核定方剂辨方证要点, 从而指 导临床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和标准筛选统计, 初步筛选、 归纳 得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古方拓展运用总频次为255 方次, 涉及龙江医派名老中医共87名; 龙江医派名老 中医临床经验方254个, 涉及龙江医派名老中医共76 名。 从中选取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成果所涉 方剂73方, 挖掘出方剂蕴含大法22类, 龙江医派名老 中医常用临床方证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为地域性医 学流派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富震 苏金峰 赵春森 解颖 姜德友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