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3-17
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 的思想与理念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医界在西方医学 的影响下,一方面坚守传统医学理念,与西医学抗 衡; 另一方面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融合,尝试用 西方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深奥的医理。此时期在外 界学术环境影响下,利用中国传统的训诂学、版本 学、校勘学对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实属难得。虽然 其中掺杂有不妥之处,但学者在整理中医文献方面 的建树与创新影响着后世相关的研究,并有启发与 借鉴之功。

1 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词义

运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 词义,即从形、音、义三个维度进行训释,充分利 用辞书及后人对辞书注解的内容,寻词义之根。引 经据典,梳理词的本义、引申义、具体上下文义, 疏通语义后,再解释医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张 山雷。

张山雷中西医合参,又博古通今,精通训诂, 对中医经典中隐喻难解的词义与医理能发其要义, 为当今中医训诂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如其在 《论素问经文疑窦及诸注家异同得失》中,对 《素 问》中多条存有疑义的条文进行梳理阐释,训释 词义,不乏独到精湛之处。如对 《素问·生气通 天论》中的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 夏,使人煎厥” ,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解释 “辟积” 词义,认为 “辟积者,复叠重累之意,其字亦作 襞积,如今女子之裙,摺裥者是。故辟字有积义。 《论语·乡党 》 ‘帷裳’ ” ,即 “辟积”乃 “累积” 之义 [1 ]42 ;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中,解释 “菀”为郁结之郁,其在文 中具体指 “以大怒而血积于上,迫之使厥,其为 血冲于脑明甚” ,后用西医理论解释此病为脑血管 破裂所致的脑溢血 [1 ]45 。 除解释词义之外,张山雷利用版本、校勘等方 法订正文本错字讹误。如对 《素问·阴阳别论》 中 “阴阳虚,肠辟死”一条,比较了明代顾从德 影印宋嘉祐本,与宋代校正医书局所用的 《素问》 底本,认为 “肠辟死”之 “辟”是 “辟积”之 “辟” ,有郁积之义,此病是由积滞所致 [1 ]162 -165 。

《素问·五脏生存》中的 “色见如草茲者死” ,则 认为 “茲”应作从二 “玄”的 “玆” ,并解释了 “玆”的词义与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曰: 颐谓此 字,明是从二玄之玆。凡是从玄之字,皆有黑义。 草色而玆,方是青中多黑,黝黯陈腐,晦滞不明, 可以为其人将死之朕兆” 。随后引用 《史记》不同 版本的异文来证明 “色见如草茲者死”之 “茲” 应为 “玆” [1 ]287 -291 。对于 “玆”字,众多医家将 其视作 “茲”字训释,没有认清其正字。如王冰 训 “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 ,马莳训为 “草之滋 汁” ,于鬯训为 “兹之言荐也。草兹者,草荐也。 草荐者,草席也” 。均不得要领,望文生训。 此外,张山雷结合史志目录、其他书籍的记载 及 《素问》的行文特点、编排体例,考证 《素问》 经文的篇次及真伪。如 《素问·天元纪大论》等 七篇,曰 “专言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诚与 《素 问》各篇皆不相通,别是一种学说,显然可指,盖亦古者医学之一派。然林等谓此即是 《阴阳大 论》 ,则亦是揣测之辞,未尝却有多据” [1 ]438 -442 。 其他学者在解释医学语词时会引用相应的训诂 专书原文。如桂步阶 《刚痉柔痉说》记载 : “考之 字书,痉从疒从巠。古文经作巠 。 《集韵》 : ‘痉, 疾也’ ” [2 ] 。叶公恕引用 《玉篇》与 《正字通》对 “哕”与 “呃逆”的记载,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区 分,认为 “哕”是因 “上焦逆上,气近而声轻” , “呃逆”即张仲景所谓 “哕逆” ,因 “秽湿壅遏其 热气,由中下两焦逆冲,气远而声重” [3 ] 。但有的 引文未必正确。如包桃初 《 ? 咀考》一文,阐述 “ ? 咀”在 《伤寒论》中的词义应为 “尝味”义。 在开篇引用 《说文解字》 ,曰 “‘ ? 咀’两字, 《说文 》 : ‘ ? ,嚼也 。 ’ ‘咀,含味也 。 ’ ‘ ? 咀’ 原属尝味之义” [4 ] 。今查 《说文解字》 ,未收 “ ? ” 字 。“ ? 咀”为连绵词,最早见于 《灵枢经·寿夭 刚柔》 ,曰 “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 [5 ] 。 “ ? 咀”为中医术语,是将药料切细捣碎,如经过咀 嚼,使之易于煎煮且药效易于发挥 。 《广韵·虞 韵》曰 : “ ? , ? 咀,嚼也” [6 ] 。“ ? 咀”本义为咀 嚼,后引申为炮制药材的中医术语 。“尝味”也是 由 “ ? 咀”的本义 “咀嚼”引申而来 。《集韵·语 韵》曰 : “ ? 咀,谓商量斟酌之,一曰含味” [7 ] 。 这一时期的学者常用直音法给古医籍中疑难字 词进行注音。如 《 ? 咀考》一文作者在题目下注 明 “ ? 音府,咀音沮” ,程次明注 “膻”音为 “音 诞” [8 ] 。

2 从医理角度进行训释

唐澄之认为,阅读中医古籍最难的是对中医古 籍中术语的理解,着重强调了正确解释中医术语的 重要性。其在 《“囘阳”与 “壮阳” 》( 按 : “囘” 同 “回” ) 中提出 ,“囘阳”与 “壮阳”虽仅一字 之差,但意义大相径庭 。“囘阳”的意味在于 “亡 阳证有虚脱在俄顷之危险,强心剂能挽回之” ,而 “壮阳”在于强壮性机能 [9 ] 。 理解书面语当先以文义为主,文义理解后,再 运用于医理,不能以医理校文理。但有不少学者因 原本文义不符合医理而更改原文。如温碧泉辨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辛”字当为 “酸”字 之误,完全从肾的生理、病理特性角度订正误字, 即 “酸能生津,酸性主收,皆与肾之生理相符。 且燥为津液枯涸之现象,辛为发泄走窜之主味,即 苦燥矣。安得更用辛散? 燥而散之,有是理乎。观 夫六味地黄丸为肾主剂,山茱萸味酸性收,其他五 味中无一药辛散” [10 ] 。俞鉴泉所著 《读 〈伤寒论 浅注〉释 “几几”之义》则对陈修园解释 《伤寒 论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中 “几几”的训解进行医理论述。 陈修园解释 “几几”为 “几几如短羽之鸟欲飞而 不能飞” ,俞鉴泉认为,这是 “形容邪入经输之 意” ,是因为 “风寒之邪并侵于阳明者也。夫太阳 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二者均为邪感前后 之经气,两病,故曰几几。夫几几云者状小鸟无力 飞举,欲直前而不能,欲上升而不可。腹与胸均难 以自由。一如太阳与阳明经气两病,致前后不能自 如,故亦如小鸟之几几” [11 ] ; 同时解释 “项强” 为 “阳明肌肉之病” 。将 “几几”解释为 “短羽鸟 飞”貌是沿用了成无己的观点。现代学者钱超尘 从中国传统语言角度出发对 “几几”进行训解, 提出 “几”读音为 “jǐn” ,词义为拘谨不灵活,这 与病症与用药相符 [12 ] 。何奎垣在 《煎厥之研究》 中详细解释 “煎厥”这一病症,但将 “煎厥”的 词义解释为 “盖煎者,烹饪之名。厥者,不顺之 谓。汁熬而渐干者曰煎,气行而忽逆者曰厥。煎厥 病者,津液干而似之厥冷也” [13 ] 。此处解释的词义 是为了附会医理。

3 解释命名理据

在训释词义的同时,近代学者也开始探索词源 义与医词的命名理据。如钱公玄解释了 “奔豚” 是由其发病特点命名 , “豚者,猪子也,亦作扽, 谓其病作,有如奔后之豚哼哼吼鸣之义也。或谓其 病发气冲,犹如豚之奔突,故名。以有谓豚系水 畜,奔则水激而发声,一如病状也,三说当如第一 说为正” [14 ] 。如黄策臣认为 “大黄”取义于药材 的颜色。又如杨野鹤对 “伏梁”的名义作了阐述, 曰 “病有见其名即知其义者,如奔豚伏梁之类是。 豚,水畜也。梁,桥梁,亦近水之物也。奔豚者, 水气之上冲也。伏者,水气之下匿也。总之,皆水 病也。虽然此非一人之臆说也 。《内经·素问·奇 病论》曰 : ‘人有身体髀股 骨行 皆肿,环脐而痛,是 为何病 ’ 。 ‘病名曰伏梁,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 濇之病。 ’ 由是观之,伏梁之证,诚 哉 为 水 病 矣” [15 ] 。此处解释 “奔豚 ”“伏梁”之命名含义不 免牵强,但由此可知,近代学者已开始注意到病名 名义与病症之间的关系。

时逸人从诊断学角度出发,在 《疾病命名之解释》中将疾病的命名分为 “所生部位之不同” “发作之形势相像 ”“所害于人体部位不同 ”“生成 之状态相肖” “病发之色不同” “病发之性不同” “病发之时不同 ”“解剖之变化” “主要病症” “受 病原因”10 种情况 [16 ] 。有的病名可以显示其得病 原因并指导疗法,如 “痢疾,古名滞下。滞下者, 明乎痢乃积滞之病也,古人定名,殊为精确,俾后 人见其病名即知病原,治法以去积为主” [16 ] 。

4 提出新见解以开拓思路

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者的思想得到解 放,对与中医学相关的语词训释产生了新的见解, 虽说有的解释差强人意,但仍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提 供了启发和借鉴作用。如历代对 《素问·上古天 真论》中 “被服章”三字的解释,都将其视作衍 文删除,但海藏对此却提出不同的见解。首先,在 句读方面,断句为 “被服章举” 。其依据为作者看 到康南海所藏 《素问》 ,其中 “被服章举”上一句 “行不欲离于世”的 “行”字下有三个虚字,但并 未具体指明是何字,如此则 《素问》原文就为 “行 xxx,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 。 其次 , “被服章举”之义与古代历象有关。认为 “执端用中之谓举,章明教著之谓章,四海众服之 谓服,泽被天下之谓被,谓圣人之成务者,所以能 泽被天下四海众服,皆为一举而不中庸,一动而无 不周章,好谋而成,临事而惧,在事先即能见得到 底,所以能慎始葆终。取用历象名词者,甚言其阅 历之深也” [17 ] 。此外,西学东渐使西方医学进入中 国,当时有学者试图用西医解释中医中的疑难病 症。如 《释蛊毒鬼疰》中论述了早在 《神农本草 经》中就有 “蛊毒鬼疰”的记载,以当时西方医 学审视 ,“蛊”即 “微生虫” , “鬼疰”即 “病细 菌” ,两者只是中西方语言的区别 [18 ] 。 综上所述,近代学者对经典原文的阐发,常结 合西医生理、病理知识,对原文语词训解的特点是 先从词义入手,再带入上下文,解释其语境义,最 后疏通原文含义,阐释其医理。其不足之处主要是 过于强调医理,用医理解释词义,不免牵强附会。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尉捷 吕晓雪 王育林 刘铄川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