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以人为本治疗思想之体现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7-01
伤寒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 里程碑般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从 《黄帝内经》 贯穿至今, 体现在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形神一 体观” 等医学思想中 [1] 。 从 《伤寒论》 中可以看出, 中医 学如何认识疾病、 诊断, 以及应对决策的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视角呈现了怎样的世界? 这种认识论直接 决定了中医学所在立场、 治疗范围和期望效果。 董正 华 [2] 认为, 在 《伤寒论》辨治过程中, 处处贯穿着治病 求本的精神, 将其归纳为 “以正气为本, 扶阳护胃存 阴津病机为本, 补虚泻实调阴阳本质为本, 透过现象 抓根本治本治标, 权衡轻重缓急” 几个方面, 其中, 最 后一部分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 了 《伤寒论》看问题着眼点的独特之处和高明之处, 直接决定治疗原则, 即整体观念前提下的以人为本 思想。 辨证后, 分析出众多信息和复杂状况, 在一盘 乱棋中常常容易顾此失彼, 陷入两难。 以人为本的思 想, 直指治疗中的取舍问题, 指出了一条原则性的方 针。 《伤寒论》在2000年前, 即为当今医学常常探讨 的治病和治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给予一定的启示。

角度和着眼点对于理论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 意义

对于一个理论, 其角度和着眼点直接反映了此 理论的方向性、 适应范围、 精华之处和所在高度。 同 样事物, 不同人看到的不同, 得到的信息也不同。 树 上绽放了花朵, 植物学家会分类, 画家会敏锐地捕捉 色彩, 有些人会看到种子, 有些人感受到春天。 人也 一样, 多大的胸怀、 多大的视野, 供处理的信息量, 也决定了将会获取得怎样的信息, 如何应对, 不同的 责任和命运。 人们又是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理解 “存 在” ? 五官用来感受外界, 曾经认为的存在就是看得 见摸得着。 而量子物理学揭示了 , 看得见摸得着只是 物体的震动频率恰好在感受器的识别范围之内 [3] 。 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的空间, 仅仅在与外界相交的界面 上与外界发生交集, 发生互利共生与矛盾冲突。 不同 的视角, 得出的事物千变万化。 历史上, 哥白尼怀疑 地心说, 是因为以地球为中心来分析, 太阳系行星的 轨道难以计算, 而以日为心, 则一切简洁、 和谐、 具有 美感 [4] 。 在数学上, 空间运动状态是以任何点为中心 都可以得出公式, 而找到合适的中心——着眼点, 则 看到了一片井然有序的世界。 马克思以生产力为着眼 点, 生产关系后随, 让人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原 因。 物理学中我们用单一变量法, 来研究变量和常数 等。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 [5] , 我们按照意向选取内容, 同样的世界, 由于选取方法不同, 则内容不同。 所 以, 研究中医学理论的视角与着眼点, 是认识与运用 此理论的重要部分。

中医学理论以自己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息息相 关的世界,立足根本,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权 衡利弊,做出取舍和决断 那么, 《伤寒论》以及中医学是以怎样的视角来 研究生命的? 在中医的眼中, 人和疾病究竟是怎样 的呢? 从中医学来观察人, 会看到脏腑经络气血的运 行, 阴阳, 自然, 以及其过与不及。 还可以看到能量, 生命的能动状态, 关注生命的旺盛程度。 中医学关 注的核心是人, 之所以考虑自然是因为它对人体的 影响, 之所以祛邪是为了使正安。 整体观念涵盖了太 多, 而物象太多时则牵扯舍与得的哲学问题。 在调和 邪正关系时, 有时难以一步到位, 需要婉转迂回。 有 时顾及本方, 则需要暂时舍弃本方利益, 越是顾及本 方, 越可能妥协和包容敌方的存在。

乌梅丸条文

辨证论治本身即涵盖上述特征, 所以, 这种取 舍决策在全书中都有所体现。 较典型的, 则是乌梅 丸以及大承气汤条文。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 338条: “伤寒, 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 无暂安 时者, 此为脏厥, 非蚘厥也。 蚘厥者, 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 故烦,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 蚘闻食臭出, 其 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 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6] 。 又 见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 治》 言: “蚘厥者, 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 此为 脏寒, 蚘上入其膈, 故烦,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 又 烦者, 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 乌梅丸 主之” [7] 。 其组方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 附 子、 桂枝人参、 黄柏、 蜀椒、 蜜、 白米、 醋。 乌梅丸治 疗厥阴病之蛔厥, 上热下寒, 蛔虫窜扰, 气机逆乱。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 张仲景为何选择以酸安蛔, 安 抚蛔虫, 使之平息, 而非杀死蛔虫然后泻下排出呢? 后者不是现代最简单直接的思路吗? 那么考虑两种 可能性: 一是当时没有杀蛔虫药; 二是本身就没有杀 虫的意图。 关于第一种可能, 东汉之前的药物学专 著最著名的是《神农本草经》 , 其中, 杀虫药有雷丸 和芜荑。 《神农本草经》 [8] 曰: “雷丸, 主杀三虫, 逐 毒气, 胃中热, 利丈夫, 不利女子, 作摩膏, 除小儿百 病” 。 可以看出, 《神农本草经》有雷丸并已经明确说 明了其杀寄生虫的功效。 且 《神农本草经》和《伤寒 论》 之间的学术联系也是广泛认同 [9] 。 马王堆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 中有雷丸外洗的记载 [10] , 治疗癫痫, “婴儿病间, 取雷尾(矢) 三果, 冶, 以猪煎膏和之。 小婴儿以水半斗, 大者以一斗, 三分和, 一分置水中, 挠, 以浴之。 浴之道头上始, 下尽身, 四支毋濡。 三口 一浴, 三日已。 已浴, 辄弃其水网中。 间者, 身热而数 惊, 颈脊强而复大。 口间多众, 以此药皆已” 。 这些记 载都表明, 当时确实已经存在了杀虫药, 并且出处良 多, 别的医家也有使用。 而张仲景是否了解雷丸这味 杀虫药呢? 《伤寒论》 序言中提到: “撰用《素问》 、 《九卷》 、 《八十一难》 、 《阴阳大论》 、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 , 其中药书或者方 书著作《胎胪药录》 已失传, 无从考证其内容是否包 含杀虫药 [11] 。 根据这些证据综合推测, 张仲景极有可 能了解到这些杀虫的药物, 而未曾听闻的概率极小。 故第一种可能不成立。 第二种可能, 他的治法中本身 并没有杀虫意图。 此时病情为蛔厥, 脾肠虚寒, 膈胃 有热。 人体是蛔虫生存的家园, 通常情况下寄生虫不 会肆意破坏生存环境。 若此时对蛔虫强攻再泻下 , 容 易使蛔虫拼死一搏, 正所谓《孙子兵法》中 “死地则 战” “死地而示之不活” “穷寇莫追” , 讲究 “不战而 屈人之兵” [12] 。 况且此时厥阴病虚寒, 若用杀虫药强 攻, 再泻下 , 对正气损伤太大, 得不偿失。 所以, 在这 种局面下, 采用安抚法, 酸甘平息了这场战争以求长 久之计, 来日方长。 而这种安抚之法, 一般用于内部 战争或邻邦。 所以, 在张仲景眼中, 对蛔虫在人体的 寄生绝非一味的排斥态度, 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改 变蛔虫的生存环境。 这也体现了张仲景分清主次、 深 谋远虑、 心胸宽广的大将气度。 对比我们现代见寄生 虫就杀死的简单思维, 则更加意味深长。

阳明三急下条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第252、 253、 254条文为阳明三急下 [13] 。 “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 了了 , 睛不和, 无表里证, 大便难, 身微热者, 此为实 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 “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 急 下之, 宜大承气汤” , “发汗不解, 腹满痛者,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此3条皆为阳明燥热亢极, 真阴欲竭。 视物不清、 眼珠转动不灵, 为热极阳亢、 真阴不足, 发热、 汗多为里热蒸腾, 迫津外亡, 腹满痛为燥实坚 结。 所以, 内有燥屎热邪, 机体严重阴伤, 若要去燥 屎, 而下法本身就伤阴, 在此阴津欲竭时能否可以使 用? 这个矛盾之处容易让人陷入两难, 难以下手。 书 中权衡之下 , 此时燥屎不去则欲耗竭真阴, 先大承气 汤去燥屎, 急下存阴, 再以图长久之计。 此种应急对 策, 抓住疾病的关键, 决断有度。 这也是以人体为着 眼点, 以人为本的睿智决断。 这与上述乌梅丸安抚蛔 虫之决策看似截然相反, 却都是权衡标本, 以人为本 的体现。

以人为本,抓住重点在现今有着重要意义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抓 住重点, 处事有远虑有方法,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 现今也有重要的意义。 如, 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引起 了广泛重视。 为什么呢? 这与以往观念中看待疾病的 着眼点有关。 以往认为, 感染皆由细菌引起, 所以将 其赶尽杀绝,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感染除了和 微生物有关, 还和人体的自身免疫息息相关, 就像国 家军事边防以国家实力为依靠, 此为本, 为着眼点。 所以, 体质免疫力和坚强的身躯才是我们的着眼点, 健康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把着 眼点放在人体本身, 那么, 很多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从而追求真正的健康。 肿瘤的 治疗亦如此, 癌细胞源自人体正常细胞, 若一味将其 视为异己成分绝不姑息, 不惜连带自己免疫军团一 并歼灭, 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方针, 则后患 无穷。 如今医疗模式也在发展变化, 由传统的生物医 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转变, 人们的观 念也由以往的针对疾病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个体的 精神因素和社会关系, 《伤寒论》2000年前体现的以 人为本观念在如今也毫不落后, 对当今医疗模式的 转变, 也有启发意义 [14] 。 如今主流理念也开始注重, 肿瘤的治疗不能 “只见肿瘤不见人” , 带瘤生存也成 为常见的肿瘤转归, 对患者个体的关注已经成为如 今肿瘤防治的焦点之一。 外邪和异己物质与正气是 一组平衡关系, 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如阴与阳。 况 且, 消灭一个物种, 哪怕是微生物, 对整个普遍联系 的自然界也是有影响的。 此外, 这种思想对人的心 理同样重要,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从而懂得爱和感 激。 若我们排异心理增强, 实际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 表现, 从而心胸狭窄容不得寄生虫, 容不得细菌的依 存, 容不得身体上的一点不适, 变得洁癖, 强迫症, 那么, 我们心里映射了世界的灰暗, 从而不满, 这种 不满会侵蚀我们的感激之情, 从而积怨, 从而变得冷 酷无情。 然后分歧四起, 世界不再和谐, 矛盾导致各 种社会问题。 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对待自然环境、 注 重生态平衡等方面。 改变世界就是改变人的内心。 愿我们拥有广阔的胸怀, 将着眼点放在 “本” 之上, 从而主次分明, 运筹帷幄志在必得。 这种哲理在 《伤 寒论》 中早有体现, 从而领悟中医学理论中思想的深 邃, 真知灼见, 眼光之独到, 意义之深远。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亚天 何裕民
Tag标签: 伤寒论(39)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