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形体解剖学 中医藏象解剖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1-03
中医解剖学新析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医学的其他学科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医以其疗效较好和不良反应少得到普遍的认可, 但因其理论无法得到现代解剖学上的证实而被人质疑, 仍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伪科学。现今许多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 即使有也是幼稚、零乱、模糊、难信的。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学岂不就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吗?笔者通过文献查阅, 参考多家论述, 对中医解剖学进行了新的阐述, 略谈体会于下。
 
中医形体解剖学
解剖作为医学术语, 指剖开生物的躯体, 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形体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即用肉眼或和借助仪器进行尸体解剖的方法。中医的形体解剖学很早就有记载, 如甲骨文中, 有“耳”“目”“口”“鼻”“心”等多种人体器官名称的记载。说明在当时的医学就已对人体器官的形状作过描述, 并根据其形状或功能进行造字, 还确定了一些专用的名称, 这正是后世解剖学所用术语的基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臣闻上古之时, 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鑱石挢引, 案扤毒熨, 一拨见病之应, 因五藏之输, 乃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 搦髓脑, 揲荒爪幕, 湔浣肠胃, 漱涤五藏, 练精易形”。说明在当时, 中医的解剖学知识已相当丰富。
 
“解剖”一词出自《灵枢·经水篇》, 曰:“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 腑之大小, 谷之多少, 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 与其少血多气, 与其皆多血气, 与其皆少血气, 皆有大数”。《黄帝内经》中对人体骨骼、部位、脏腑、血管等, 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书中大部分解剖学的名称、主要脏腑的命名, 到现代还在运用。其《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 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其对消化道长度的记载和现代解剖学的记载, 基本上是一致的。还确定了以“南面而立”, 掌心向内的解剖标准姿势, 即面朝南方, 背后为北方, 左侧为东方, 右侧为西方。并将人体分成骨部、筋部、皮部、脏腑、六气 (精气津液血脉) 、经络与穴位六大系统, 形成人体完美的解剖和生命结构。且在《灵枢·经脉》中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育过程:“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 今天看来都是基本正确的。
 
《难经》对五脏五腑和其他器官的解剖形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并有其重量的记载。明代张世贤在所著《图注难经辨真》中, 根据《难经》的描述, 结合历代有关人体解剖学的成就, 绘制了两幅人体脏腑解剖图,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如, 《难经·四十一难》“肝有两叶图”是一个躯体右侧斜向矢面图, 各脏器部位与现代人体解剖学描述基本一致。中医形体解剖学中的心、肺、脾、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口腔、舌头、咽门、喉咙、肛门等脏腑器官, 在形态学上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一致, 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认识来源和形态学基础。从历代医书散载的人体解剖学内容来看, 我国古代医家在人体解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获得了巨大成就, 其对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象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1]。
 
中医的形体解剖学主要来自人体尸体解剖实践, 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 古代的人体解剖学仅凭肉眼观察, 未能借助精密的科学仪器, 所以, 人们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 局限于宏观的外表的认识, 对脏腑器官的微观构造, 则所知甚少。且我国自进入封建社会后, 特别是汉朝统治者推行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在保全父母及自身同时, 由己及人, 也不能毁伤他人身体。解剖学作为直接毁伤他人躯体的医学行为, 势必成为儒家的伦理禁区[2]。而古代中国的伦理和法律紧密相连, 多数朝代对解剖学的研究多加限制, 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毁伤他人身体既为当时社会伦理道德不容, 也为传统法律所禁止, 成为钳制古代中医解剖学发展的两把双刃剑, 严重阻碍了中医学在形体解剖学方面的发展, 进而阻滞了中医学由经验医学向实证医学的转换。对五脏六腑等身体内部的解剖研究几乎陷入停止, 导致中医的解剖技术和外科手术逐渐消失、甚至失传。
 
中医藏象解剖学
藏象解剖学是在形体解剖学 (直接观察尸体) 的基础上, 从有生命的、活着的人为出发点, 以天人合一、阴阳和五行、昼夜与四时的变化等为理论核心, 用人体仿天地观为逻辑归纳演绎, 建立起以肺、心、脾、肝、肾五脏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独特的、完整的、精确的理论体系──藏 (脏) 象学说。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1)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2) 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脏腑的联系。 (3) 遍布全身, 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的经络系统和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的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 来源于古代的形体解剖知识。如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重量等实体解剖知识。 (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反复观察。如, 因皮肤受凉而感冒, 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 大量医疗经验的总结,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4) 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移植。如古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等知识的借鉴与运用。
 
中医藏象解剖学虽以脏腑实体为基础, 如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 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 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 却不完全相同。是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 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形体解剖的范围。其中, 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其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解剖学的建立, 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以此作为内科杂病等的辨证纲领, 更重要的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 用阴阳变化和五行生、克、乘、侮以及昼夜、四时变化来阐述它的生理特性和病理传变, 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藏象解剖学运用阴阳学说解释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与功能活动, 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利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 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 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 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运用气化理论阐释人体生、长、壮、老、已以及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 疾病原因, 病理机制, 诊断和预防, 药物方剂以及保健养生康复等。再用“天人合一”理论, 视天、地、人为一体, 统一于一气, 具有共同的规律,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 并随昼夜、四时的变化而发生节律性的波动[3]。它以肺、心、脾、肝、肾五脏为中心, 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 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 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为说理工具, 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各个方面 (在人体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及其生理、病理现象和与中医诊治疾病有关的一些原理、原则) , 按其属性归类排比和推衍, 构成一个整体下的五大系统, 进而阐明它的理、法、证、治、方、药、养, 使得中医藏象解剖学达到合理化、系统化、理论化、实用化, 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形藏合一的中医解剖学
中医学认为, 气是生命现象的本源物质, 是物质性的实体, 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 气本为一, 分而为二 (阴、阳) , 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 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运动变化过程, 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是不间断的、永恒的。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 是自然的产物, 居于天地之间。气的升降出入、聚散离合、屈伸往来的运动变化不仅组成了人体物质结构, 而且产生了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机体内部、各脏腑都要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 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还要有赖于各脏器以及脏器与脏器之间气机运动的协调、配合。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就是在气化的作用下, 通过协调脏腑功能活动形式来表达的。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如果人的气化运动停止, 机体的新陈代谢随之止息, 人的生命活动则终止。
 
形体解剖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组成的基础信息, 使我们对人体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无论我们对这些组成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如何组装起来, 它都是无生命的尸体。藏象解剖学是在形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研究活着的人的人体结构、组织、器官如何组装和怎样运行。形体解剖学注重实体, 藏象解剖学注重功能;形体解剖学是藏象解剖学体的物质基础, 藏象解剖学是形体解剖学作用的综合表现;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为用, 相互相存, 辩证统一。犹如矛盾之双方, 聚对立统一于一体,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上, 形体的强弱直接决定藏象的盛衰;藏象又可反作用于形体, 影响形体的正常状态。形体异常可致藏象失调, 藏象异常也可致形体改变。在治疗上, 运用藏象能健、养形体;形体能育、调藏象。说明人体的形体与藏象是随时随地相互影响、互相配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从本源上说, 人 (有机体) 是形体与藏象两个方面的综合体;藏象生于形体、依附于形体;但从作用上说, 藏象又是形体之主、是形体功能、作用的体现。藏象与形体的对立, 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藏象与形体的统一, 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无藏象则形体不可活, 无形体则藏象无以附。正如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所说:“形者神之质, 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 无神则形无以活”。中医解剖学的形藏合一, 做到了结构与功能、形与藏、体与用的三个合一[4]。所以, 中医学在论述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 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多方面的内容。形体解剖学与藏象解剖学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二者是不可分割分离, 辩证统一的, 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结语
中医解剖学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实际的解剖行为被限制, 不能像西医一样, 沿着通过发展解剖学来发展医学的道路前进, 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实用的、以功能分析为主的发展途径。古代的医学家们便从医学临床实践出发, 在初步的理论框架之内添加进了大量的原始解剖概念所不具备的功能性内容, 创造了“度量切循”的体表测量方法, 就是以功能的逻辑改造了解剖的概念, 进行人体表面解剖学的研究, 使原始解剖术语的内涵发生了几乎是彻底的异化, 并不断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观察, 继续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这种异化进一步使得解剖手段所揭示出来的内容在中医理论中的权重和有效性越来越低, 在其理论体系完成之后, 即使不懂解剖学的人也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并行之有效。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 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世界本原于气,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中医用万物同源一气、互为一体、并育共存的整体相互和谐观, 以人为中心, 从宏观上认识宇宙万物与社会;从微观上认识人体生命物质的自然特性和内部多元性的生命现象 (正常与非正常) 与情志 (心理) 变化。生命既是自动体系, 又是开放体系, 它必须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新陈代谢过程, 从而形成了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因此, 中医解剖学是形体解剖学和藏象解剖学的辩证统一。整体认知、动态把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微观调整、平衡和谐。在“天人合一”的指导下, 建立起以“和”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5]。宇宙万物一气生, 阴阳二气妙化成;生长壮老“循环”过, 一气离体归太素。西医重形体, 以实证研究生命之源, 防治疾病之法, 但失于偏;中医重藏象, 以气化探求生命之本, 养生治病之理, 却略于形。二者若能取长补短, 医学必将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麟, 张勇.略论《难经》人体解剖学的成就与贡献.中医文献杂志, 2001 (1) :1-3
[2]顾云湘, 李文彦.浅析阻碍古代中医解剖学发展的儒学思想基础.解剖学杂志, 2014, 37 (2) :269-270
[3]宋镇星.“天人合一”失常的病机与治则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4) :1139-1144
[4]宋镇星.中医是“道器合一”之学.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3) :1229-1233
[5]宋镇星.论“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4) :666-669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宋镇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