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5-19
在赵炳南先生拟定的内服经验方中,有三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麻黄方和全虫方,以下统称为“治风三方”。此三方收录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经验方与常用方》部分,原书中三方主治,同中有异,其中荆防方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麻黄方有开腠理,和血止痒的功效,主治慢性荨麻疹;全虫方有息风止痒,除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其中“若病程短,皮疹鲜红,病在表者,首先用荆防方;若病程长,开始入里,则用麻黄方;久病缠绵不愈者,可用秦艽丸方或全虫方”。
 
在临床中,曾将赵炳南先生“治风三方”用于肺系疾病伴有皮肤症状的患者,使用后患者肺系病症和皮肤症状皆能明显缓解。中医藏象理论中认为肺在体为皮毛,治疗皮肤病的方子与治疗肺系疾病的方子,应该有共通之处。肺系疾病最常见的是外邪侵袭后的外感病,因此,我们尝试从中医的外感病理论角度来重新审视赵炳南先生“治风三方”,以加深对于此三方的理解,促进临床的灵活应用。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荆防方由荆芥穗、防风、僵蚕、金银花牛蒡子丹皮、紫背浮萍、干生地薄荷黄芩、蝉衣、生甘草12味药物组成,本方是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病程在1月之内的专用方。赵炳南先生在拟定本方时,重在解散风热之邪。风热邪气侵袭人体致病,存在“风中于卫……热过于荣……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的病机演变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此说针对风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奠定了以辛凉、咸寒、苦甘之品治疗的基本原则,辛凉以散风邪,苦寒以清热邪,咸寒而甘则生津以安血分。
 
荆芥穗、防风重在散风邪,薄荷金银花牛蒡子辛散而兼有寒凉之性,既可协助荆、防散风又具有清热功效;蝉衣、僵蚕为治疗温热疫邪名方升降散之要药,此两味药物性凉味咸,即能入气分透邪外出又能入血分清热;丹皮黄芩、生甘草、干生地,苦、寒、甘、咸清热以安血分。紫背浮萍发汗利水,针对荨麻疹的病理机制——皮肤黏膜的急性水肿,属于特效药物。
 
赵炳南先生所拟之荆防方的组方思路,与《温病条辨》之银翘散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使用了金银花荆芥穗、牛蒡子薄荷,以疏散风热之邪,但银翘散中的连翘桔梗芦根在疏散外邪的同时针对温病初起的咽喉疼痛有特效,而赵炳南先生在治风热性的皮肤疾病中,并无咽喉疼痛症状故去之不用,而是针对皮科病的特点,加用了僵蚕、蝉蜕、浮萍以增强疏风止痒消疹之力,针对皮肤病的风热之邪易动血分的特点,加用了丹皮黄芩生地以凉血先安未受邪之地。
 
从风寒解析麻黄
 
赵炳南先生所拟定之麻黄方,从命名来看与《伤寒论》之麻黄汤仅一字之差。麻黄方由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陈皮丹皮、白僵蚕、丹参9味药组成。本方主要用于慢性荨麻疹,或素体血虚而受寒湿之邪侵袭诱发的急性荨麻疹。“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辛用以散风、甘热所以温阳散寒、寒邪凝滞则水湿易停蓄,苦所以燥之。
 
麻黄汤是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具代表性的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味药物组成,其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辅助麻黄加强发汗之力;杏仁降肺气、散风寒;炙甘草调和诸药并缓和药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全方共同组成辛温发汗峻剂。而赵炳南先生所拟之麻黄方,师仲景麻黄汤之义而不拘泥于其用药。慢性荨麻疹经久不愈,非如急性荨麻疹者一汗可解,故虽取麻黄汤散寒发汗之义,却要通过调整药物,将峻汗法变为缓汗法。麻黄桂枝相助则发汗之力峻猛,麻黄汤中去桂枝则变为以宣肺为主而以发汗为次的三拗汤。
 
赵炳南先生去掉麻黄汤中的桂枝以减其峻汗之力,根据皮科疾病的特点,加用干姜皮、浮萍、陈皮白鲜皮,以协同麻黄开腠理散寒祛湿;慢性荨麻疹病程较久,故加入白僵蚕、丹参丹皮入血分散邪之药,且丹皮丹参性寒,可呈反佐之效,使全方寒热兼备,避免因过于温燥而加重皮肤症状。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赵炳南先生所拟定之全虫方由全虫(即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刺蒺藜、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柏9味药物组成,用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最为相宜。全虫方是我们认为最难理解的方剂,本方无论从方剂的命名,还是药物的组成来看,都很难和外感病发生联系。但如果跳出药物的范畴,从本方所治疗的核心病机入手,则所有疑难皆可迎刃而解。
 
赵炳南先生在谈到全虫方时云:“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搔痒无度。”从此病机来看,与外感病中的“湿温”极为相似。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湿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而退,故难速已。”从“湿邪”到“湿温”需要较长的病程,在传统医案中关于湿温常见“酿成湿温”字样。故湿邪在外感病日久酿成湿温,在皮肤病日久则蕴为湿毒。
 
湿温之治疗难点在于化湿,基本法则为“风胜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通过这三类药物的灵活组合达到治湿的目的,对于湿所酿成之温热邪气,可以适当使用苦寒,但一定要避免凉遏冰伏邪气。全虫方中威灵仙、刺蒺藜即辛温散湿之品(刺蒺藜在《中药学》归为息风药,但此药在湿温中应用广泛,汪逢春治湿十法中此药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且此二味药物用量独重,可用至30g,全蝎辛散化湿之性虽弱,但其属于虫类药,最擅长搜剔经络中顽固风湿之邪,对于病久入络之风湿顽疾疗效最佳,故以全蝎为君药;皂角刺和猪牙皂角是苦温燥湿药物,而猪牙皂角尚有治疗湿邪阻滞大便不通的功效,吴鞠通针对“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所拟定之宣清导浊汤中,猪牙皂角即核心药物;苦参白鲜皮黄柏三味为苦寒燥湿之品;槐花用量亦可重达30g,因其兼具凉血除湿的功效,使用血分药物是皮肤病的用药特点。
 
继承创新解决新问题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收载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一书,书中对于每首经验方从皮外科角度进行了方义的阐释,皮肤外科疾病虽有其专科特殊性,但在大的治疗原则中仍不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从中医学的疾病分类来看,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皮外科的疾病,从发病病因、病机演变来看,可归属为广义的外感病范畴。从西医学来审视皮外科疾病,无非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属于外感病范畴,免疫相关性疾病也有部分外感因素夹杂其间,类似于内伤基础上出现的外感病。通过结合经典的中医外感病理论来解析赵炳南先生的“治风三方”,不难发现其组方思路源于经典,将皮外科疾病分为偏于风热者、偏于风寒者、偏于湿毒蕴结缠绵不愈者,分别创立了荆防方、麻黄方、全虫方;但是赵炳南先生拟定的处方同时又超出于经典,从“治风三方”的具体用药中,可以看出其紧密结合皮肤科疾病的病位病机特点,加用了凉血止痒之类的专用药物。因此,赵炳南先生拟定“治风三方”,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典范。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继承赵炳南先生在皮外科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的疾病谱的变化,有所发展和创新。以《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为例,书中包含有很多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既有处方,也有医案,还有外用药膏的制备流程和使用方法,这些方治疗的多是细菌感染的疾病,过去没有抗生素或抗生素还没有普及时,中医利用这些治疗办法,成功治愈了许多感染性疾病,随着抗生素的普及,感染性的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免疫相关的皮外科疾病越来越多,临床细菌耐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是否能从赵炳南先生的书中吸取经验中,解决今天的新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刘清泉 陈腾飞)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