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血吸虫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年第1期第20卷 系列综述

作者:袁鸿昌

单位:袁鸿昌(上海医科大学 200032)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1]。它的传播过程涉及到和哺乳类动物宿主,以及它们共同生存并能完成传播的外界环境。血吸虫必需在两类宿主的体内环境完成有性繁殖(哺乳类动物)和无性繁殖(钉螺);而其自由[CM(19生存的幼虫阶段还需在宿主活动的外环境中 短期停留,从而构成传播的基本环节。血吸虫病的传播过程是错综复杂和时有变异的[2]。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74个国家,流行区口6亿,感染者达2亿之多,此种状况25年来几无多大变化[3,4]

  70年代,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中,查到血吸虫卵,证明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至少有2 100年历史。血吸虫病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疾病,它们的传播、蔓延甚至控制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密切相关。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400个县、市。钉螺孳生面积达148亿平方米。感染者1200万,受威胁口达1亿多。血吸虫病严重的威胁着民的健康。苏德隆曾以害“六生”(生命、生长、生育、生产、生活、生趣)形容血吸虫病的危害。解放前疫区民贫病交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血吸虫病防治成就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健康非常关怀,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个流行省、市、自治区已有上海、广东 、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400个流行县(市)中有227个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标准,55个县(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两者占流行县的70.5%,钉螺孳生面积降至3.5亿平方米,降低幅度达76.4%。治愈病1000多万。疫区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呈现了田增产,增寿,寿年丰的大好景象[5]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5~1988年和1989~1998年。我国是以在一切 可能的地方消灭血吸虫病作为防治目标。前3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疫区面积大为缩小,病情显著减轻。剩下的118个县、市,主要分布在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烟稀少的大山区。由于农村政策的变化,加上水利、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因素,80年代初,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在大多数地方不能继续使用。所以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消灭这些地区的钉螺是非常困难的[5]

  自1980年以来疫情呈俳徊态势,局部地区呈严重回升的趋势。全国钉螺面积自1980年的27.5亿平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34.7亿平方米,增加幅度为26%。原已达到基本消灭标 准的湖南汨罗市、湖北黄冈等县、市,由于螺情回升,疫情反复,又重新划为流行区。1989年夏季武汉市内杨园地区在短期内发生大批急性血吸虫病,引起了们对城市血吸虫病的重视。疫区广大群众与职工希望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虫害”,再送“瘟神”[6]。1989年国务院加强了对血吸虫病防治的领导,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搞好血防工作;提出了综合治理、科学防治方针,制定了防治规划;加强湖区和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的研究,调整了血防策略,制定了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改变管理机制,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鼓励社会参与,狠抓组织落实。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又出现了新的局面。1995年与1989年相比,血吸虫感染数已从1 638 103减少至865084,下降幅度为47.2% ;居民粪检阳性率已从10.20%降至4.89%,下降幅度为52.1%,10~30岁年龄组感染率下降幅度高达60%~70%;感染牛数从20万头降至11万头,下降幅度为49.9%;牛的粪检阳性率从13.29%降至9.29%,下降幅度为31.8%。畜感染情况有了明显的降低[7,8]。反复感染与血吸虫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感染率感染度的降低,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地改善。病情改善的程度与原来流行程度和感染率下降幅度有关,江西罗家村1992年居民感染率为15.6%,1994年降至4.7%,同期居民2级肝纤维化出现率由12.5%降至7.4%,1级肝纤维化出现率由36.1%降至17.2%,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充分证明化疗确有改善病情的作用[9]。通过疾病控制策略的实施,90年代我国广大疫区的血吸虫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的改善,有力地保护了民的健康和广大劳动力[10]

  二、血吸虫病防治经验

  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血吸虫病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疾病,它的传播、蔓延以及控制均与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血吸虫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类感染常常是偶然的和局灶性的。至游牧和半农半牧社会,居民随水草而居,血吸虫病的感染呈单元性,有的部落感染非常严重,但是其相邻部落可以免于感染。直至农业社会初期血吸虫病才得以广泛传播和蔓延。由于粗犷的农业操作和原始的水利设施,使得血吸虫的媒介螺蛳广泛蔓延与孳生,居民近水定居,接触疫水频繁,使得血吸虫病蔓延愈演愈烈。如遇到洪涝灾害,便能促进血吸虫病的传播。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这种状态。我国社会制度优越,国民经济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为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创造了先决条件。血吸虫病经常与贫穷、落后同时存在,贫病交加,互相为虐。所以治病必须与治穷、治愚相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互相协作,社会参与,方能奏效。

  2.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全国解放后,民政府立即派出大批干部和医务员到疫区,进 行调查研究和开展防治工作。1955年党中央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了防制血吸虫病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着重指出消灭血吸虫病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移风移俗、改造自然的斗争,必须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将消灭血吸虫病工作进行到底。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毛泽东写下了“送瘟神”伟大诗篇,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群众和血防科技员战胜血吸虫病的决心。从此血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至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血吸虫病呈现疫情徘徊和部分地区疫情回升的势态,大有“瘟神”卷土重来之势。1989年国务院主持召开湖区五省血防会议。江泽民主席给会议写了亲笔信,指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是共产党唯一的宗旨,和民群众一起共同努力消灭血吸虫病,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湖北和湖南省政府将防汛和血防作为两件大事来对待。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视与领导是防治成功的根本保证。

  3.部门协作,群策群力。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农业、大卫生的一部分,应与 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血吸虫病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疫区政府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作为关系疫区经济发展、关心民疾苦、密切与民群众关系的大事,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防治血吸虫病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综合治理血吸 虫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各有关部门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综合治理血吸虫病提供了组织 、经费和技术保障。卫生系统重点预防和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控制病情和抢治晚期血吸虫病,引导和推广环境改造灭螺,组织健康教育以及改水、改厕的实施;农业系统已将血防任务纳入工作规划、主持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本建设向疫区倾斜。水利、林业部门逐步将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和绿化造林项目与灭螺有机结合,发挥其消灭和控制钉螺的作用,为大区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们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消除血吸虫病赖以传播的土壤。

  4.社会参与,众志成城。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中,除了治病以外,还要作好灭螺、防护、粪 管、水管等项工作,特别是灭螺工作,没有广大民群众参加,简直是寸步难行。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还关系到群众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和认识的提高,只有动员广大群众自觉起来与病害作斗争,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千军万马送瘟神”实为群众与血吸虫病作斗争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因而极大地调 动了疫区群众参与血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自觉地投资投劳,形成了齐心协力送“瘟神”、奔小康的新局面。如湖北孝感市在治理汉北河、府擐河的大工程中,先后动员130万群众积极参与,改变钉螺孳生环境7万多亩,翻耕种植农作物年创值近1000万元,收到了防洪、增产、防病等多方面效益。

  5.依靠科学技术。血吸虫病的防治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应当服从防治工作的 需要。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科研工作,鼓励科研员深入疫区第一线,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地用于防治实践,从而加速了防治的进程。80年代初期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反弹,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鼓励研究员深入疫区进行研究,加大科研力度,逐步将血吸虫病防治科研项目列入卫生、农业、水利等部门的重点攻关计划。建立研究试点,对湖区和大山区流行特点和防制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鉴于该地区钉螺分布面广,孳生环境复杂,一时难于消灭,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防制策略:控制病情、控制传播和阻断传播,使各地疫区均有可循的对策和可及的目标。经过10年来防治实践的检验,证明当前的防制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自行合成和生产的治疗血吸虫病新药--吡喹酮,为病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杀灭童虫新药--蒿甲醚和蒿琥脂能有效的预防血吸虫病,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血吸虫病诊断、灭螺新药、生态灭螺、家畜治疗和粪便综合利用等项研究,均取得突出的进展。目前正在对口服疫苗、口服预防药物、新的诊断方法和高效低度灭螺药等课题组织力量攻关。新的科研成果,必将加速血吸虫病防治的进程。

  此外,在资金筹措、血防队伍建设和加强法制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展望

  由于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水平低下(有的政局不稳),难于实施根治性的防治规划;一批大规模水利工程和大量小型水库及灌概系统的建设,使得血吸虫病广泛流行;更由于埃及和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属于水生螺蛳,螺口变化较大,难于消灭。世界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仍处于徘徊回升状态,防治血吸虫病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和政府对消灭血吸虫病工作非常重视,已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 制。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以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治病与治穷、治愚相结合。逐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法制管理。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即使血吸虫病不再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简介 袁鸿昌,1930年7月生。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6~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从师苏德隆教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卫生部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现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热带病研究中心主任。在东方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交互感染研究上作出贡献。发表了有关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和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等专著。在长期从事血吸虫病预防的研究中,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防制策略、防制措施上均有建树。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阶段性技术策略,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守白.血吸虫生物学与血吸虫病的防治.北京:民卫生出版社 ,1990.1-7.

  [2] 苏德隆.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进展.江苏医 学杂志社,1986.5-17.

  [3] WHO Expert Committee.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Worl 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30,1993.8-19.

  [4] WHO Expert Committee.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Worl 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e Series 728,1985.16-27.

  [5] 郑岗,毛守白,黄铭新,等.血吸虫病.见:钱信忠主编.新中国预 防医学历史经验.第3卷.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8.239-285.

  [6] 陈敏章.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血防工作.中国血吸 虫病防治杂志,1990,2∶8-14.

  [7] 中华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198 9年全国抽样调查.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6-30.

  [8] 中华民共和国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1 995年全国抽样调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袁鸿昌,张绍基,刘志德,等.湖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与优化 控制策略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5,7∶193-201.

  [10] 赵根明,姜庆五,张绍基,等.血吸虫感染和病情关系的研究.见:中华 民共和国全国地方病办公室主编.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91-199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8.18.

(收稿:1998-08-27)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
焦点新闻
·类白血病反应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成都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重庆市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
·中医院肿瘤流行病学所宫颈癌检测取得突破性进展,敏感
·南京地区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
·北京市牛街地区回、汉族居民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
·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事件病死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