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浊毒概念问题探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7-25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朱良春 [1 ] 在论痛风的病因 病机时提出,痛风乃浊毒瘀滞,其名为风而实非 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主张用降泄浊毒法治疗。除 此之外,浊毒概念基本限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范 围。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社会生活与疾病谱的变 化,浊毒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之 一。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以 “浊毒” 为主题词在中 国知网上可检索到论文已达 1900 余篇,其中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57 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 ( “ 973”计划) 资助论文 11 篇,国家科技攻 关论文 12 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论文 11 篇, 由此可见研究人数之多、层级之高。但关于浊毒的 概念,至今仍缺乏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不同医 家表述不同,即使同一学术团队内部的表述也不尽 一致,矛盾混乱现象甚为严重,值得深入研究。

1 浊毒概念认识的现状

由于中医理论概念多为日常生活语言,常具有 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加之对作为病因概念之 “浊 ” “毒”含义认识的差异性,导致对作为现代 中医病因病机学新概念的浊毒的界定无法形成认识 上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 1 复合病因与单一病因

对于浊毒的认识与界定,大多数学者视其为 “浊”与 “毒”的复合病因,如许筱颖等 [2 ] 认为, 浊与毒因性质类同而极易相生互助为虐,故而浊毒 并称。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 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由多种原因导 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 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 物。张纨 [3 ] 认为,在浊毒致病过程中不仅有浊和 毒的共同参与,而且浊和毒之间胶结和合,有内在 的因果关系,成为一个综合的致病因素。也就是 说,同一患者即使有浊和毒两种病理因素同时存 在,但若浊和毒不相关联,浊自浊、毒自毒者,亦 不能称为浊毒。上述认识虽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 为浊毒为浊邪与毒邪交织为害,是一种复合病因。 常富业等 [4 ] 认为,玄府郁滞,气液不通,水 津停积,水聚为浊,浊蕴成毒,最终形成浊毒。孟 宪鑫 [5 ] 认为,浊毒是指具有污浊特性的物质在体 内蕴积日久,造成形质受损,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或 结构失常的毒物,形成浊毒的过程为湿→浊→痰→ 热→毒。上述对浊毒的认识,犹如热毒、湿毒、风 毒等六淫邪气伤人过甚而为毒一样,均视浊毒为单 一病因,而非浊、毒之组合。

1. 2 内生病因与内生外感病因

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可谓是众 多学者的共识。关于浊毒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 浊毒犹如瘀血一样,是一种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因而属于内生病因。高颖等 [6 ] 认为,浊毒指内生之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积日久,而转化为对人 体脏腑经络可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属内生之 毒。吴深涛 [7 -8 ] 认为,浊毒虽属于病邪的范畴,但 并非仅是一个具体和单一的致病因素,还指在疾病 过程中诸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病理产物。浊毒系多 种原因所致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 产生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代谢排出,蕴积体 内而化生的,且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能造成 严重损害的致病要素,明确指出浊毒属于 “内毒” 范畴。但也有学者认为浊毒与外感有关,如曹东义 等 [9 -10 ] 认为,浊毒是自然生理物质发生 “浊化” “毒化”而形成的,指因自然物质发生变化,引起 人体内部的疾病,也可以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的病理产物,这种或者是外来、或者是内生的物 质,具备了浊与毒的特性,就是浊毒。刘启泉 等 [11 ] 也认为,浊与毒互为一体,胶结致病,成为 一个综合的致病因素。浊毒可由外而中,亦可因其 他病理产物而化生,如此则浊毒又有外感、内生之 分,但其临床辨证又无法加以区分。

1. 3 狭义浊毒与广义浊毒

从逻辑学角度而言,浊毒当属于毒邪的一种, 无所谓广义、狭义之分。但李佃贵等 [12 -13 ] 提出浊 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浊毒泛指体内一切秽 浊之邪,凡风、寒、暑、湿、燥、火久聚不散,体 内痰、瘀、水、血、气久郁不解,均可化浊,浊聚 成毒,而成浊毒。狭义浊毒指具体的浊毒病邪,包 括: 1) 湿浊之邪郁而化热所成; 2) 湿热、瘀血、 痰浊同时并存的一种状态,包括了现代医学研究的 多种肾毒性物质,也包括脂代谢异常的脂质肾毒 性; 3) 机体代谢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壅滞 之气内瘀血分而酿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病理物质;4) 饮食精微蓄积脉道不能及时输送排出而转化成 的有害物质; 5) 伏邪; 6) 瘀浊之邪,即体内代 谢毒素不能正常排泄而积蓄所成。这里浊毒广义、 狭义的划分明显有悖逻辑,如所谓 “体内痰、瘀、 水、血、气久郁不解” ,本已涵盖了所论狭义浊毒 之 2) 、3) 、4) 、6) ,据此则无从区分浊毒之广义 与狭义。将伏邪归入狭义浊毒则更是错上加错,因 为伏邪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病的邪气,既包括外感六 淫而潜藏机体的邪气,还包括机体内生的痰浊、水 饮、瘀血、积液、蛔虫等积累聚集而潜藏机体的邪 气,以及因先天遗传和疾病转化而伏藏在体内的邪 气等,可见浊毒致病可以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但 伏邪所涉及的范围远非浊毒所能概括,况且是狭义 浊毒。

1. 4 表述的逻辑矛盾

由于对浊邪、毒邪、浊毒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认识不清,故在有关浊毒的理论的表述中,逻辑矛 盾可谓比比皆是。如王正品等 [14 ] 有关浊毒致病论 与现代中医病因学的论述,一方面认为浊毒可为外 邪,亦可为内邪。作为外邪,由表侵入; 作为内 邪,由内而生。另一方面又认为浊毒病因的致病途 径为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循人体络脉体系由表入 里、由局部至全身,无疑自相矛盾。李佃贵等 [15 ] 论浊与毒的区别时提出浊有虚实之分,大抵以年力 犹盛,气血未伤,或以过食肥甘,或以湿热盛行而 致的浊为实; 以形羸气弱,或以多病、劳倦而致的 浊为虚。徐伟超等 [16 ] 论浊毒的病理属性有正虚实 邪,但其后又言浊毒属邪实,而在中医邪正虚实观 中 , “实”本来就是针对邪气而言,并非浊毒为 “实” 。以上均将浊邪或浊毒所致病证的特性视为 病因本身的特性,可见其表述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

2 浊毒概念的定义

要对浊毒概念准确定义,首先必须理清与浊毒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与浊邪、毒邪的 关系。

2. 1 浊邪的定义

对于 “浊邪”至今中医学界并没有公认的定 义,综合目前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浊邪 包括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如唐雪梅 [17 ] 认为,浊邪是指内生之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 物,在体内蕴积日久,阻滞气机,转化而成的对人 体脏腑经络造成损害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湿浊、 痰浊、瘀浊,三者均具有重浊腻滞之性。赵进喜 等 [18 ] 认为,浊邪包括痰浊、湿浊、浊毒、秽浊, 实际上应该是指一类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 厚、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 并研究 了湿与浊的差异,认为湿有内外之分,浊主要从内 化生,湿轻浊重,积湿成浊,较之湿邪更加稠厚浓 重、胶结秽浊,湿相对易化而浊尤其难除。该研究 将浊毒也归于浊邪的范围,明显违反了概念划分的 基本原则。郭明冬等 [19 ] 认为浊邪包括浊气、瘀血 和痰饮、水湿等; 张大明 [20 ] 认为体内某类物质 ( 如代谢废物、病理产物等) 多余堆积即为浊邪, 均明显混淆了浊邪与痰饮、水湿、瘀血等的关系, 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此外,张大明 [20 ] 将浊邪分 为脂浊、痰浊、湿浊、溺浊、秽浊、毒浊等,虽符 合逻辑要求,但将引起痛风的病因称为毒浊,引起 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称为溺浊,则与一般认为的都为浊毒的命名不一致。另一类则认为浊邪是 有别于痰饮、水湿、瘀血等的独立病因。如朱文浩 等 [21 ] 明确指出,浊邪是一类有别于痰饮、水湿、 瘀血和结石的致病因素的统称,包括过剩的水谷精 微 ( 如高血糖、高血脂) 和水谷精微代谢后产生 的糟粕 ( 如尿酸、肌酐、尿素氮、丙酮、乙酰乙 酸、γ- 氨基丁酸、二氧化碳等) 。痰饮水湿是人体 内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浊邪是人体内 水谷精微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樊新荣 等 [22 ] 通过对内生浊邪本质的探讨认为,浊邪不同 于膏、脂、痰、饮、湿、毒、瘀,其本质是因脏腑 功能异常,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不成 熟,而成为半成品复合物或中间代谢产物,没有活 性,不能参与正常的物质合成和分解代谢,既不能 直接被转化为能量代谢,又不能合成为有活性的蛋 白质执行功能,如果不能被机体的自噬溶酶体或泛 素蛋白酶体降解成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基础 营养物质重新被利用,就会积聚体内。何伟 [23 ] 认 为,浊邪泛指各种有形及无形的生理物质,丧失正 常生理功能,悖于正常运行之机,或病理产物不能 及时排出体外而蓄积体内,呈现混浊、黏滞、胶着 状态及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李海燕 等 [24 ] 并未对浊邪给予明确的定义,但从外延的角 度认为,浊邪包含脂浊、膏浊、血浊、痰浊、湿 浊、瘀浊、浊毒、秽浊 ( 湿热熏蒸、污秽之气, 或山岚瘴气) 、溺浊、精浊等; 并讨论了浊邪与痰 饮、湿邪的关系,认为浊邪与痰、饮、湿同源互 衍,浊为痰之初、痰为浊之渐,浊为湿之极、湿为 浊之渐,在病程中均具有胶着黏滞的特点,常在特 定的条件下相伴而生、互助为患,互为继发病变的 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但上述观点将浊毒、溺浊、 精浊列入浊邪范畴,明显违反了概念划分的有关规 则,因为浊毒当为毒邪的种概念,而溺浊、精浊是 临床病症之一,不属于病邪的范畴。

综上所述,浊邪有外感、内生之分,外感浊邪 即自然界湿热熏蒸、污秽之气,或山岚瘴气,污染 环境之废物、废液、废气; 内生浊邪当指人体水谷 精微代谢紊乱所产生的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性 的病理产物,包括正常精微物质的过度积聚和化生 异常的病理性物质。

2. 2 毒邪的定义

毒邪作为病因概念,在中医古籍中可分别指一 切致病邪气、特指疫毒、有毒的致病物质以及过于 亢盛并能使人体产生危、急、重证候的各种邪气。 一般认为有外毒与内毒之分,外毒乃源于自然界的 一类致病邪气,内毒多缘于邪气蕴结,化变为毒。 张蕾等 [25 ] 认为,毒邪是一类致病猛烈,能引起机 体功能严重失调,而产生剧烈反应和特殊症状的致 病因素。赵智强 [26 ] 提出,毒邪似可定义为危害人 体的较强烈的致病因素,或是致病凶险、顽固、难 以治疗的因素。常富业等 [27 ] 提出,毒是有害于机 体的、引起机体功能破坏、丧失和/或败坏形质、 导致病情突然加重或呈沉疴状态并难以干预的、隶 属于病因和病机学范畴的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由 以上论述可知,现代学者对毒邪的认识较为一致。 2. 3 浊毒的定义 关于浊邪、浊毒、湿热邪毒之间的区别,赵进 喜等 [18 ] 有所阐述,即认为浊毒与单纯浊邪相比更 易耗伤气血、败坏脏腑。浊毒与普通湿热邪毒相 比,前者多为内生,更为胶塞黏滞,病势更为缠绵 难愈,更容易阻滞气机,蒙蔽清窍,败坏脏腑; 后 者虽亦可以内生,但更多则为夏秋之季湿邪与热相 合,外感而成病,或裹挟疫毒之气,暴发流行,可 致高热动风、动血之变。

明确了浊邪、毒邪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区 别,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浊毒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 浊邪与浊毒概念的关系而言,一般认为,浊邪常处 于疾病的前期阶段,其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 有效地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 [28 ] 。从浊 毒与毒邪的关系而言,二者属于逻辑学上概念的种 属关系,毒邪是浊毒的属概念,浊毒则是毒邪的种 概念。那么根据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现代 学者所言浊毒似可定义为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 性的毒邪。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浊毒与痰饮、瘀 血同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三者之间既可相互兼夹, 又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同时毒邪概念可以划分 为外感毒邪与内生毒邪,内生毒邪又可划分为瘀 毒、浊毒、湿毒等,如此浊毒概念已经是其属概念 毒邪不断划分的最终结果,似乎不可再分。但结合 现代医学的认识,糖、脂质、蛋白质、微量元素等 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转输布散,不能被机体有效地利 用而滞留蓄积于血液而为糖浊、脂浊、蛋白浊、微 量元素浊 [29 ] ,故浊毒概念的外延就包括了脂毒、 糖毒、蛋白毒、微量元素毒、尿酸毒等。 综上所述,浊毒是指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 性的毒邪,是其属概念毒邪划分的结果,其外延结 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可包括脂毒、糖毒、蛋白毒、 微量元素毒、尿酸毒等。浊邪在体内蓄积日久可转 化为浊毒,浊毒与痰饮、瘀血同为病理产物性病因, 三者之间既可相互兼夹,又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中医杂志 作者:邢玉瑞
Tag标签: 中医(19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