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6-23
门诊上,妈妈说:“医生,我家孩子怎么每天晚上都出好多汗啊?”爸爸说:“天这么热,还让孩子盖那么多,不出汗才怪呢!”出汗仅仅是因为盖得多或穿得厚吗?夏季天气炎热,临床上遇到的出汗问题也明显增多,很多家长对如何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缺乏经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生理性汗出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这段话指出,饮食、运动、劳倦、情志都会造成汗出。
 
《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饮食水谷经过运化吸收后,常会导致汗出。有人吃饭吃得大汗淋漓,就是这种情况。
 
《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当天气炎热,或孩子衣着过多,盖被过厚,吃饭过急,运动过强等情况下,出汗较多。但没有其他症状或不适,不认为是病态。
 
儿童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浮越,相对成人来说,更容易出汗。儿童为纯阳之体,如旭日之初生,头部又为阳中之阳,易出现头汗多,不归属于病态。
 
病理性汗出
 
只有当儿童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合适的衣着下,局部或全身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才考虑为病态。中医称之为“汗证”。
 
儿童汗证从虚实来说,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大多数情况下属虚证,辨证为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等常见证型。
 
实证多因湿热迫蒸所致。这类孩子平时喜欢吃肥甘厚腻之品,甘能助湿,肥能生热,久而入里化热,而致实汗出,通常形体比较壮实,大便易干结,口气重,且汗出肤热,汗渍色黄,以头部、头颈部或四肢汗多。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切忌再补,而应管好嘴、迈开腿。
 
从出汗特点来分,可分为自汗、盗汗。在中医临床中,小儿通常自汗、盗汗并见。
 
自汗 指无论白天和夜晚,都会自行流汗,动则更甚。自汗以气虚、阳虚体质为主。
 
盗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载“盗汗”之名,特点为寐时汗出,醒即汗止。盗汗以阴虚、血虚体质为主。
 
汗证外治小妙招
 
脐疗法: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中。
 
粉扑法:龙骨、牡蛎粉一比一打成细粉,装入小盒子中备用。每晚洗澡后睡觉前外扑。或汗出衣湿后,用毛巾擦干身体,外扑粉剂,更换干净衣物。
 
小儿汗证调护五注意
 
增强小儿体质: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注意饮食调理:合理喂养,纠正挑食、偏食、肥甘厚腻的不良饮食习惯。生病后更需注意调护。
 
积极补充水分:汗出过多,除了及时更换衣物外,还需多饮温热白开水,不可喝冰水。
 
室内温度适宜:天热了,空调、电风扇勿直接吹,尤其汗后、运动后、澡后。
 
补充微量元素:缺乏钙、锌等微量元素也可出现汗证,可根据症状加以补充。
 
注意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结核病、风湿病等也会导致多汗,要注意鉴别,及时就医。(宣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