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古典针法的现代应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3-09
阿是穴最早见于 《备急千金要方》 ,曰 “有阿 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 孔穴,即得便快成 ( 或) 痛处,即云阿是,灸刺 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由此可知,按之疼痛并对 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反应点称为阿是穴。基于这 一理念,胥荣东等 [1 ] 提出,阿是穴应当是包括了 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病理反应点。当脏腑功能出现异 常时,在腧穴局部可能会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压 痛、凹陷、电阻改变等,当这种异常反应主要为压 痛时,这个腧穴就是阿是穴。

1 阿是穴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阿是穴的形成与无菌性炎症致痛和源于内脏疾 患的体表牵涉痛有关 [2 ] 。针刺阿是穴能激活痛觉 调制通路,促使局部致痛物质的减少,从而减轻其 炎症反应和改善局部循环。阿是穴镇痛的机制主要 有神经、体液和循环机制,是多因素、多途径的综 合作用效应。

2 阿是穴古典针法的临床应用

从古至今阿是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与古典 针法结合能取得确切疗效,但缺少系统总结。鉴于 此我们将 《黄帝内经》中的古典针法在阿是穴中 的应用,按照分层刺、多针刺、远道刺以及整体刺 法进行分类整理。

2. 1 阿是穴分层刺法

《素问·刺要论》曰 :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 痈 ” ; “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 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 者” 。提示病位不同,针刺深浅也应不同,针刺浅 深部位的掌握不仅是临床疗效的保证,更是针刺安 全的重要保障。鉴于此,对阿是穴分层刺法进行研 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1. 1 皮部刺法 在阿是穴皮部实施的针法有毛 刺、半刺、直针刺 。《灵枢·官针》曰 : “毛刺者, 刺浮痹于皮肤也” ;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 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 毛刺、半刺针法均以多针浅刺皮毛、不留针为特 点,且以治疗表热证为主,临床上多适用于小儿及 老年人。直针刺多用于治疗浅表性痛症,临床运用 直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棘间韧带损伤等所致的 浅表性痛症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3 ] 。

2. 1. 2 脉刺法 在脉的刺法有豹文刺、经刺、络 刺、巨刺。1) 阿是穴与豹纹刺、络刺 : 《灵枢· 官针》曰 :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 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 “络刺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 。豹纹刺、络刺两种刺法以浅刺 出血为特点,多用于治疗肌肉痛、软组织损伤等各 种痛症及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现代临床上三棱 针、火针均是本法的演变。石学敏 [4 ] 选取 3 ~ 5 个 阿是穴采用三棱针刺络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收效明显。2) 阿是穴与经刺、巨刺 : 《灵枢·官针》 曰 :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 “巨刺者, 左取右右取左” 。经刺与巨刺均用于治疗经脉病变 所致的疾病。如王旭 [5 ] 用巨刺阿是穴治疗急慢性 肌肉、软组织损伤疼痛症,总有效率约为 97. 5%。

2. 1. 3 筋刺法 阿是穴在筋的刺法有关刺、恢刺。 《灵枢·官针》曰 :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 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 曰岂刺 ” ;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 急,以治筋痹也” 。关刺、恢刺均可治疗筋痹,现 代发展有腕踝针和干针。王孝艳等 [6 ] 运用恢刺法 针刺阳陵泉、阿是穴治疗急性肩周炎,能缓解疼痛 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疗效显著。

2. 1. 4 肌肉刺法 阿是穴在肌肉的刺法有合谷刺、 分刺、浮刺。1) 阿是穴与合谷刺、分刺 : 《灵枢· 官针》曰 :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 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 “分刺者,刺分肉 之间也” 。两者均治疗肌痹,两种刺法即为现代的 毫针刺。刘丹等 [7 ] 运用合谷刺法治疗肩背部筋膜 炎有良好疗效,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 阿是穴 与浮刺 : 《灵枢·官针》曰 : “浮刺者,傍入而浮 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浮刺主治肌肉痉挛且属 寒性的疾病,临床上皮内针法是浮刺的衍生。夏立 立等 [8 ] 采用沿皮浅刺和皮内针法在局部寻找阿是 穴治疗腰肌劳损,总有效率约为 93. 3%。

2. 1. 5 骨刺法 阿是穴在骨的刺法有输刺 ( 五刺 之一) 、短刺 。《灵枢·官针》曰 : “输刺者,直入 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 下摩骨也。 ”两者均深刺至骨骼附近,主治骨痹, 现代临床上的小针刀即是本法的衍生。周志华 等 [9 ] 在病变部位寻找阿是穴,采用针刀松解治疗 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总有效率达 98%,治愈率 达 70%。

2. 1. 6 浅、深刺法 阿是穴浅、深刺法具体为大 写刺、赞刺 。《灵枢·官针》云 : “大写刺者,刺 大脓以铍针也 ” ;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 浅之出血,是谓之痈肿” 。两种刺法均治疗痈肿, 赞刺为浅层病变,大写刺为较深层的病变。大写刺 即为现代外科切开引流手术,多用于疮疡成熟以及 久不收口的窦道或瘘管等外科疾病,如乳房囊肿, 治疗此类疾病在脓肿处 ( 即阿是穴) 用切开引流 的方法,为临床常规首选方法。

2. 1. 7 三部刺法 阿是穴三部刺法即天、人、地 三部与补泻结合的复合刺法。1) 阿是穴与烧山 火 : 《素问·针解》云 :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 也,气实乃热也。 ”针下热是烧山火的理论基础, 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周智旭等 [10 ] 在阿是 穴上行烧山火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51 例患者中 48 例痊愈,3 例明显好转。2) 阿是穴与透天凉 : 《素 问·针解》曰 : “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 寒也。 ”针下寒是透天凉的理论基础,适用于肌热 骨蒸等实热证。刘厚生等 [11 ] 对阿是穴、合谷、阑 尾、右侧天枢等穴位施以透天凉手法,干预阑尾炎 性包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2 阿是穴多针刺法

阿是穴傍针刺、齐刺、扬刺三法均治疗寒证, 源于 《灵枢·官针》 ,曰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 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傍针刺法适用于痛点 固定、压痛明显、病程日久的病症 ( 头痛、关节 痛、肌纤维组织炎等 ) 。《灵枢·官针》曰 : “齐刺 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 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齐刺法与傍针刺 法的临床应用相近 。《灵枢·官针》曰 : “扬刺者, 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扬刺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大、病变位置较浅、寒邪凝 滞为主的病症 ( 如风湿痛、皮神经炎和软组织损 伤等) ,现代梅花针叩刺法是扬刺法的演变。胡幼 平等 [12 ] 在患者伏兔、风市、阿是穴上采用扬刺法 加闪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总有效率达 90. 9%。

2. 3 阿是穴循经远取法

《灵枢·官针》曰 :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 之下,刺府腧也” ; “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 也” 。远道刺、俞刺均主治脏腑相关的疾病,这两 种刺法的运用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阿是穴形成机制之 一即体表牵涉痛的体现。张敏 [13 ] 远道取穴针刺下 合穴等治疗腹腔手术后患者,结果证实,远道取穴 针刺可明显促进腹腔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临 床疗效较好。

2. 4 阿是穴整体刺法

阿是穴整体刺法主要涉及阿是穴的辨证选穴、 配穴以及施术等。1) 阿是穴与焠刺 : 《灵枢·官 针》曰 : “刺燔针则取痹也。 ”阎翠兰等 [14 ] 用火针 取疮面及疮周以阿是穴治疗褥疮,结果火针疗效满 意率为 91. 4%。2) 阿是穴与阴刺 : 《灵枢·官针》 曰 :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 足踝后少阴也。 ”经历代补充发展,阴刺不再局限 于针刺双侧太溪穴治疗下肢逆冷,而补充发展为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相配同刺,现代临床运用很普遍。 如陈陆陆 [15 ] 通过阳推阴刺黄褐斑皮损局部等穴位 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有效率为 92. 6%。3) 阿是穴 与偶刺 : 《灵枢·官针》曰 : “偶刺者,以手直心 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张 官印等 [16 ] 通过偶刺背腧穴配合灸法、拔罐法治疗 胃脘痛,有效率达 100%。4) 阿是穴与报刺 : 《灵 枢·官针》曰 :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 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 刺之也。 ”报刺主要治疗痛症。李和平 [17 ] 用报刺痛 着点和夹脊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治疗骶髂关节 炎,临床疗效良好。

综上,古典针法在阿是穴治疗疾病的临床中应 用广泛,疗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应用阿是 穴理论治疗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的临床报道和研 究远多于针灸治疗内脏病的报道,这正是激痛点干 针疗法对传统针刺疗法带来冲击的主要原因。另 外,需要指出的是,阿是穴与激痛点有一定的相关 性,但总体来说,激痛点理论没有脱离阿是穴的范 围。可从以下两点说明: 1) 从治疗范围来看,临 床研究发现,阿是穴可用于软组织损伤、内脏痛、 皮肤病、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 节炎等 30 余种病症的镇痛治疗,并且效果显 著 [18 -20 ] ,而激痛点主要用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 治疗,这也属于阿是穴的治疗范围。2) 从针刺手 法的层次来看,阿是穴能针刺皮、脉、肉、筋、骨 各个层次,而激痛点的本质是退变挛缩的肌小节, 多位于骨骼肌肌腹中央,即刺到肌腹上,对应针刺 层次在肉,属于阿是穴针刺层次之一。

3 小结与展望

阿是穴是最早的取穴原则也是治疗疾病的显效 穴位,系统整理阿是穴的古典针法对阿是穴理论和 临床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希望阿是穴理论在疾病 治疗,特别是内脏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 系统的研究。要进一步发展阿是穴理论,我们建 议: 1) 将经穴诊疗技术 ( 如经穴望诊、经穴按 诊、经穴电测定、经穴光子测定等手段) 引入到 阿是穴的研究中。在生理状态下很难发现穴位的特 殊物质基础,但在病理状态下很有可能会发现不同 的改变,阿是穴是研究经穴- 脏腑相关的一个重要 窗口,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突破口。2) 可穿 戴技术在阿是穴的研究上具有广泛的前景,如采用 可穿戴的生物传感器 ( 穴位磁贴、手环、背心等) 获取阿是穴的生物信息,可用于慢性疾病的临床诊 疗。3) 从 “局部- 脏腑- 脑”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有望进一步明确阿是穴古典针法的作用机制。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徐嘉媚 李晓君 曾桐 许云祥 陈贵珍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