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次形成重点病种藏医诊疗体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12-26
    从制定《国家中医(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方案》,到确定脑溢血和肝硬化为重点研究病种;从构建较规范的藏医诊疗方案、路径、护理规范,到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5年时间交出一份成果丰硕的成绩单……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重点研究民族医的临床研究基地”,2010年,项目被纳入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自治区政府相继下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一场有计划有政策的建设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重点病种研究出成果
 
    由于高海拔和高脂高盐等特点,脑溢血疾病是当地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血瘫病的藏医药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工作在2009年以破竹之势展开。
 
    下基层,访民医,项目课题小组忘却路途艰辛,收集和整理藏医治疗脑溢血、肝硬化文献资料,整合老藏医专家临床经验。包括《四部医典》《秘诀补本》等藏医古籍文献106部,整理名医处方1万张和现代文献10万条。
 
    基地组织实施了15个临床科研项目,建起藏医古籍、现代文献重点病种(双语)文献信息库,涵盖重点病种相关的藏医古籍约5万条;制定脑溢血、肝硬化诊疗指南和藏医外治标准技术操作规范53项;总结藏医放血、涂擦、水泄、催泻等18个适宜技术;编撰完成著作《藏医中风诊疗方法》《肝病催泻及外治疗法操作规程》,形成较规范的重点病种研究数据库。
 
    西藏藏医院科教处主任普琼次仁说,“随着脑溢血、肝硬化临床路径和诊疗标准的形成,大大提升了整个藏医科研能力,一批能熟练操作藏医传统疗法技术的临床及科研骨干脱颖而出。”
 
    该院脑溢血治疗有效率由2009年的83.6%升至2012年的89.1%;治疗肝硬化有效率则由2009年的63.2%增至2012年的73.2%。脑溢血(血瘫病)急性期的“达卡”治疗新观点从根本突破了藏医在该类疾病的治疗困境,以催泻疗法治疗肝硬化使黄疸指数降低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
 
    完善藏医药学科研体系
 
    “抓住平台,辐射能量。”医院党委书记白玛桑布认为,正是西藏藏医院联合多家医疗单位组成“多中心、共资源的协作平台及机制”,实现藏医药人力、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整合。
 
    藏医临床研究各项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不无证据。
 
    医院首次编制形成《藏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法》《藏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工作指南》2本书籍,填补藏医临床科研无规范,书籍可参考的历史空白。
 
    在藏药卡擦研究室里,卡擦原材料达到100多种,卡擦理论得到传承和加强,研究室建设初具规模。
 
    标准化始终是制约藏药产品深入市场的“瓶颈”。医院牵头全区相关科研部门人员研究制定藏药材的质量标准,《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的颁布让这里有了地方药材标准。
 
    10年,西藏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从无人问津到硕果累累,已建成藏药材桃儿七种植栽培基地等两家研究试验基地。长果婆婆纳、桃儿七、卷叶贝母、甘青青兰、短柄金银忍冬、天仙子等藏药材品种正在接受人工驯化和种植技术研究。
 
    提及藏医方剂,不得不说《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书中共收载106种临床常用经典藏医方剂,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藏医方剂的理论,反映了藏医方剂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藏医当代用药水平。
 
    以基地促医院整体发展
 
    拥有97年历史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从原来的“拉萨门子康”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在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藏医药临床科研机制与运行模式的创新建设等方面所取成绩前所未有。
 
    走进藏医院新院区,临床研究基地科教综合楼建设工程基本完工,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这里设有重点病种研究室、药理实验室、名医工作室、临床文献研究室等。雄厚扎实的软硬件环境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和藏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
 
    临床研究基地主要以高原常见的脑溢血和肝硬化为重点研究病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为基地拓展病种,已形成较规范的诊疗方案、诊疗路径、护理规范。
 
    以基地促医院整体发展,伴随着胃肠、肺病、妇产、肝病和眼病等特色专科迅速发展,院内胃肠及骨伤科等重点学科建设也取得了突破。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总人数的80%以上,拥有124个获得批号的院内制剂,这些无疑不展示出医院强劲的整体实力。
 
    可以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了特定病种的疗效,突出了藏医特色,强化藏医药科研,在研究中形成可靠的医学证据,治疗方法手段更加标准,使得全藏区藏医药科研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梳理和健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