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回归的“但见一证便是”探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18
“但见一证便是” 语出《伤寒论》 101条云: “伤 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 从古 至今, 对于此句的阐释颇多, 虽然各家理解不尽相 同, 但皆试图推究张仲景原意, 且在自己对于此条认 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其指导临床。 众多医家不仅 将其视为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导原则, 且进一步引申 到其他方证中去, 认为许多方剂都可以通过 “但见 一证便是” 这一法则进行应用, 且多或良效。 由此可 见, 这句话在理论及临床中都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值得仔细研究。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文献研 究与统计学研究两个方面。 在文献研究方面, 古今医 家通过对 “但见一证便是” 中 “一证” 的所指进行了 探讨, 问题主要集中在是指 “一证” 还是 “多证” [1-6] , 是 “哪一证” [7-10] 或是 “哪几证之一” [11-15] 。 而在统计 学方面, 则主要对于古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成功的 案例进行症状体征的频次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等, 旨在寻找小柴胡汤应用的核心症状、 体征有 哪些, 为 “但见一证便是” 寻找统计学的证据 [16-20] 。 但以上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为局限, 并存在各自的 问题。 因此, 我们在此试图应用新的方法尝试对 “但 见一证便是” 这个命题进行研究, 并思考 “但见一证 便是” 这一命题是否全面, 应当如何认识。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 其基本仅在寻找 小柴胡汤应用的正向指征, 即只分析了治疗成功的案 例, 但若能够寻找到治疗失败的案例, 将正反两方面 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则应当能得出更为可靠的结 论。 而逻辑回归则可以实现将疗效作为二值因变量, 从治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寻找对治疗结果影响较 大的症状体征, 给临床以一定的指导。

资料与方法

1. 基本情况 以 “小柴胡” 为检索词, 从 《中华 医典》第5版 “医案医话” 模块中进行搜索。 《中华医 典》是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 电子丛书, 第5版中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 156部,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 其中不乏 罕见的抄本和孤本, 大致涵盖了1949年以前中国医学 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 医类电子丛书。 通过检索, 并根据一定的纳入、 排除 标准进行筛选, 收集到记载应用小柴胡汤后症状不 减甚或反剧的案例共48例, 并选出57则应用小柴胡 汤原方及只多加入1味药治疗的成功案例, 将两部分 数据合并为一组, 整理出21个症状、 体征变量以待研 究, 在这些症状体征中, 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变量 为: 往来寒热、 发热、 脉数、 头痛、 脉弦、 谵语、 自汗、 不欲食、 胁痛、 恶寒、 呕吐、 胃脘痞闷、 渴等。 2. 纳入标准 ①所应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原 方, 或只加入其他1味药; ②有详细的症状记载。 3. 排除标准 ①在服用他药后应用小柴胡汤单 纯为巩固疗效者; ②用小柴胡汤送服他药者; ③非口 服给药者。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 17.0针对重新合 并后的105例医案进行逻辑回归分析, 以应用小柴胡 汤治疗的疗效为二值因变量, 21个症状、 体征为自变 量, 经测试, “进入” 参数值设为0.2, “删除” 参数值 设为0.25时, 所得结果最为稳定。

结果

1. 基本统计结果与分析 出现次数在5次以上 的医案来源见于表1, 最多的案例来源于《续名医类 案》 , 其中收录了清代以前历代医家的验案。 表2显示 所收集的案例中, 两组男女比例相近, 无偏倚。 表3显 示古代医案中大多对于年龄并无明确记载, 多为 “一 男子” “一妇人” “一小儿” 等此类描述, 其余从原文 描述可知大部分为成年人, 有明确年龄记载的只有26 例。 两组年龄分布基本相同。

表1 105条案例主要来源 (频次≥5)
朝代 书名 频次 百分比 (%)
清代 续名医类案 17 16.2
清代 古今医案按 10 9.5
民国 遯园医案 6 5.7
清代 王氏医案绎注 5 4.8

表2 性别比例分组统计情况
项目 性别 频次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A 女性 23 47.9 47.9
男性 25 52.1 100.0
总计 48 100.0
B 女性 26 45.6 45.6
男性 31 54.4 100.0
总计 57 100.0
注: A. 无效案例; B. 有效案例。 表3同。

表3 年龄比例分组统计情况

项目 年龄 频次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

A 2 1 2.1 2.1
10-19 3 6.3 8.3
20-29 4 8.3 16.7
40-49 3 6.3 22.9
50-59 2 4.2 27.1
60-69 1 2.1 29.2
无明确记载 34 70.8 100.0
总计 48 100.0
B 10-19 3 5.3 5.3
20-29 5 8.8 14.0
30-39 2 3.5 17.5
40-49 1 1.8 19.3
50-59 1 1.8 21.1
无明确记载 45 78.9 100.0
总计 57 100.0

2. 多重共线性诊断 应用SPSS 17.0对自变量进 行共线性诊断, 结果见表4。 容忍度均>0.1, 方差膨胀 因子(VIF) 均<10, 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 逻辑回归结果 逻辑回归旨在发掘影响二值 因变量的主要自变量有哪些, 本文105例用小柴胡汤 有效与无效的病例组合, 其逻辑回归结果见表5。 表5在step 8中, 虽然已经筛选出8个变量, 但只 有寒热往来、 胸膈不适、 渴、 脉无力4个变量P<0.05, 说明其对于小柴胡汤的疗效有较大的影响。 由系数值 (B) 与OR值[Exp (B) ]可以看出, 胸膈不适、 脉无力与 疗效呈负相关, 即见到两种表现时不应用小柴胡汤, 而寒热往来、 渴与疗效呈正相关, 且相关性很高, 即这 两个症状与应用小柴胡有效紧密相关。

《伤寒论》第96条言: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 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 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 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 第99条书: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 一般认为在太阳伤 寒入里转为少阳之时会出现口渴, 但若转为阳明时 也会出现口大渴, 因此, 这里也不能仅仅见到口渴就 应用小柴胡汤, 还应当结合往来寒热、 脉弦等。 只是 如果在同等条件下 , 出现口渴可能更适于用小柴胡汤 治疗。

虽然 《伤寒论》 中有 “胸胁苦满” 的描述, 但若只 有单纯的胸膈不适可能要考虑如胸痹等其他的问题 而谨慎使用小柴胡汤。 类似的禁忌症在 《伤寒论》中 也有论述, 如第123条: “但欲呕, 胸中痛, 微溏者, 此 非柴胡汤证,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 此处有 “欲呕、 胸 中痛、 便溏” , 这样病机为极吐下后胃气损伤, 其病变 不在胁下 , 而在胸、 在腹, 因此, 不能作少阳治。 还有 第149条: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 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 半夏泻心汤” 。 因此, 当见到心下满, 而非胸胁满时, 也不考虑用小柴胡汤, 虽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小 柴胡汤的变体, 但主要偏重于治疗脾胃之气受损之 后的气机升降失常的心下痞, 伴有呕吐下利等症。 因 此, 在理解小柴胡汤证时应当全面仔细, 不能断章取 义, 如果将胸胁满简化为胸满或单纯胸部出现的其 他不适, 则会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

另外, 脉无力在小柴胡汤误治的案例中多有出 现。 虽然柴胡证的起因是 “血弱气尽腠理开” , 但应 当是有正邪纷争的情况, 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外出 但也并不衰弱, 而脉无力则提示体内正气明显不足, 应当以辅助正气为主, 因此, 也不宜用小柴胡汤治 疗。 而适宜小柴胡汤的脉象应当为脉弦或脉沉紧, 此 时的脉都不应是虚弱无力的。

一般认为, 寒热往来、 不欲饮食、 呕吐、 脉弦等 症状是人们认识并使用小柴胡汤的依据, 而且这种 依据基本上来源于《伤寒论》 , 但这些症状体征 (除 寒热往来外) , 并未对结果产生影响。 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样本量有限导致的, 也可能由于 这些症状的确是人们应用小柴胡汤的依据, 但如果 无效, 可能是由于还伴随了其他的属于小柴胡汤禁 忌证的症状体征。 如果不考察其他的表现而只依据 这些一般认为的特征性症状, 并不能得到临床满意 的疗效。 如果在诊疗中, 能够认识到更多的 “但见一 证不是” 的禁忌似乎更为有益。 通过识别高频的、 被 公认的症状体征, 如, 小柴胡汤的主症、 少阳提纲证 等, 再结合以上统计得出的与疗效有关的症状体征, 则能使小柴胡汤的应用更为精当。

本文不仅收集了古代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成功的 案例, 还收集了误治的病例, 应用逻辑回归分析, 从 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古代应用小柴胡汤的思路。 通过 统计分析可知, 寒热往来、 口渴与小柴胡汤有效有着 密切的联系。 虽然不能准确地得出但见哪一症或那 几症便可使用小柴胡汤, 但至少又从统计学方面给 出了一个可借鉴的参考。 另外, 对于中医来说, “但见 一证便是” 并不等于 “只能是” , 而更多指的是 “可以 是” “最好是” , 过多地探讨 “但见一证便是” 的 “一 证” 究竟指什么可能会陷入某种僵局, 如果跳出来看 “但见一证便不是” , 似乎能给临床以更加明确的指 导。 如当患者出现 “胸膈不适” “脉无力” , 则提示最 好不用小柴胡汤, 即使不算用错, 也不一定有效。 或 许有一天, 当所有的禁忌证全部明确之后, 就自然而 然达到了 “但见一证便是” 的彼岸, 或者探讨起来会 更加容易。 在对其他方剂进行方证相应研究, 或是 希望寻找某方剂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时, 可以考虑应 用逻辑回归进行分析。 但由于现如今极少有失败案 例的报道, 因此想获得大样本的统计并不容易, 然而 这种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路仍值得借鉴。 本 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样本量不够充足, 今后将在扩充 样本量的基础上, 综合多种方法, 对上述问题进行 更加深入的阐释。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朱丽颖 贾春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