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2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医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 进步, 中医的辨证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宏观辨证, 更需 要结合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微观辨证 [1] , 以实现中医的 客观化、 可视化, 促进中医的发展。 红外热成像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被认知以后便开始广泛的应 用于全球各个领域, 现已在中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 诊断学领域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2-4] 。 但目前为止, 从文献检索来看, 尚未有将证素特征和红外热像图 识别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就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 与红外热像图识别相结合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做一个 初步的探讨。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的提取

本研究方法证素的提取是建立在朱文锋教授 [5] 的 “证素辨证” 体系上的。 证素, 即辨证要素, 它分为 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 反映的是证的本质, 揭示的 是疾病发病的根本规律。 证素辨证是中医学发展到 现代的一个大的进步, 临床医生应该都深有体会, 临 床患者的证候往往错综复杂、 变化万千, 难以辨别。 “证素辨证体系” 用有限的证素将这些动态的证候 统一了起来, 既使辨证规范化, 又保持了临床思维的 灵活性, 满足了临床的实际需要 [6] 。 证素辨证思维的 基本原则是通过收集证候, 包括症状与体征等信息,确定证素, 最后形成证名 [7] 。 以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 证体系为基础, 制定出相应的四诊信息调查表, 全面 收集临床证候, 并使之规范, 根据所收集的证候, 运 用 “WF文锋-Ⅲ中医 (辅助) ” 诊疗系统, 经过证候- 证素积分转换, 得到证素的总权值, 根据证素诊断 标准, 提取其证素。

红外热像图在寒热识别中的运用

红外热像图是根据物体温度在高于绝对零度 (-273℃) 的时候都会产生红外辐射的原理 [8] , 将红 外仪器设备与计算机成像系统相结合, 采集到的可 以被人类视觉直观可见的以不同颜色显示物体表面 分布温度值的图像 [9] 。 一般而言, 疾病不是一蹴而就 的, 往往在人体出现疾病症状之前, 机体内部的组织 代谢和血流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时, 体表温度也会 出现分布异常的表现 [10] 。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 这就是 五脏阴阳盛衰导致的失衡造成的五脏寒热失常的表 现 [11] ,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 我们能捕捉到体表异 常温度分布的热图信息, 依据这些信息对功能异常 区域定位, 对其严重程度定性, 能为疾病的早期发现 与防治赢得宝贵时间 [12] 。 在中医的辨证中, 准确地辨别疾病的寒热证候 尤为重要。 中医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中医之难, 不 难于用药, 而难于辨证, 亦不难于辨证, 而难于辨寒 热阴阳” 。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采集人体红外热像 图, 分析体表的温度数据, 可以清晰客观地分辨疾病 的寒热本质, 为中医的辨证分型提供直观而准确的 依据, 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 可以 为临床辨证准确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13] 。

朱琦 [14] 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20名健康人, 68例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支气 管哮喘患者在肺经和大肠经的多个穴位上表现出皮 肤温度的异常, 并且发现支气管哮喘寒证的患者在肺 经和大肠经的相关腧穴的体表温度多低于健康人, 热证患者相关腧穴的体表温度则明显高于正常人。

人体各部位的五脏分诊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 人体的诸多部位均可找出 五脏对应分诊的区域。 李洪娟等 [15] 基于《中医诊断 学》 总结了面部各部位各区域的五脏对应分诊区, 而 五脏关系最为密切的面诊理论中, 一个是根据《素 问·刺热》将面部区域粗略的划分为左颊候肝、 右颊 候肺、 额部候心、 颏部候肾、 鼻部候脾的候诊方法。 另一个是根据《灵枢 ·脉度》 “肺气通于鼻, 肝气通 于目, 心气通于舌, 肾气通于耳, 脾气通于口” 提出的 鼻、 目、 舌、 耳、 口唇分别可察肺、 肝、 心、 肾、 脾的诊 断方法。

徐珊等 [16] 根据人手经络联系与脏腑内外相应, 通过研究手掌八卦方位图和文王八卦图, 揣摩其中 的规律, 如, 掌根中心处的位置, 方北名坎, 五行属 水, 为肾所主, 因此可候肾、 诊断肾脏的疾病健康状 态。 以此类推, 五脏在手掌处均能找到相对应的候 诊区, 提出了人手脏腑分部诊区。 目前, 脏腑疾病在 手掌相应部位有反映已得到诸多学者的证实 [17-18] 。 除此之外, 由于五脏各有其对应的经络, 在经络 上可找到其对应的背俞穴、 募穴等, 背俞穴为脏腑之 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 腹部的腧穴, 此两种腧穴均可反映脏腑之气的盛衰。 另外, 足底部、 耳部等亦有五脏对应的分诊区, 此处 不再详细叙述。

五脏寒热证素特征与红外热图的结合

临床上把握住了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 便把握 住了疾病的本质, 把握住了复杂动态的证, 从而可以 提高诊疗水平。 五脏寒热证素特征是以五脏为病位 证素, 寒热为病性证素的证素特征研究。 运用红外 热成像技术采集五脏分别对应分布在各部位各区域 的红外热像图, 分析图像中五脏分属的各区域反应 的温度值, 研究其体表温度的分布变化情况, 将其与 所提取的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探究其中的规律, 或许可以发现脏腑功能活动的变 化情况, 达到通过识别红外热像图来辅助辨别病变 脏腑部位及其病性寒热偏向的目的, 可为红外热成 像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进一步促进中医辨证的数字化、 客观化, 提高临床 疾病诊治的疗效。

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应用于中医五脏寒热证 素特征的研究中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①缺乏具有 中医特性的红外热成像设备, 没有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和最佳检测条件, 实验容易受操作者的主观影响, 导 致实验结果主观化、 经验化; ②红外热成像的数据采 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采图时环境的温度、 湿度等, 导致可信度大大降低; ③人体自身的体温受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要想建 立正常的体表温度有一定的难度, 使得实验的可重复 性较差, 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19-20] 。 传统中医辨证多是从宏观把握和定性分析, 证 候的判断易受医家个人临床经验的影响, 缺乏客观 定量的标准, 具有不确定性(无标准、 重复性差) 、 模糊性 (不能定量、 不规范) , 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传 承和发展, 因此, 探究疾病中医证候本质, 揭示其现 代生物学基础和微观证治规律, 对于诠释中医药治 疗疾病的科学内涵、 发展和创新中医药学理论, 逐 步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外热成像技术由于其具有非接触性、 无创伤 性、 无辐射且适用范围极为广泛、 可以用于人体多个 部位和多种疾病的诊断、 图像清晰、 分辨力强、 可定 量分析、 诊断正确率较高等特点, 已经越来越多地被 用于中医的微观研究, 在辅助诊断、 辨识体质、 治未 病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21-23] 。 红外热成 像技术灵活地将中医的宏观把握和定性分析微观化 和数据化。

将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与红外热像图相结 合进行研究, 分析五脏寒热证素特征与红外热像图 温度变化的相关规律, 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或 许可以探索出通过识别红外热成像图来辅助诊断 五脏寒热病性偏向的方法, 使红外热成像技术更有 力的服务于临床, 对于促进中医的 “数字化” “定量 化” “客观化” 发展,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周娴 黄碧群 许艳巧 卿龙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