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阴阳 内与外的阴阳 虚与实的阴阳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2-28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一种解释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相火论”。同时,又在相火论的前提下,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他的这一学术思想为后来的一些医家所接受,并不断运用于临床,曾获得了确定的疗效。然而,如同许多学说一样,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非议者也不乏其人。因此,重提这一学说的客观性及其理论意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朱丹溪
1
自然界的阴阳
1
动与静的阴阳
朱丹溪认为,“太极”因为“动”而产生的“阳”,而“凡动 属火”,把“动”与“火”联系起来。他认为“动”是物质属性,是自然界的规律 即产生能量。他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也就是 ,永不休止的运动是物质变化、生命产生和延续的原因。从动与静这对阴来说,中医一向认为阳代表动,阴代表静,凡是运动必然产生“阳”。这与现代学所证实的,物质始终处在不停的运动中的观点一致。地球只要一停止运动 会坠落于太阳而被焚毁。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普遍现象。可见,“动”是对的,“静”是相对的。因此,可以说,动阳常有余,静阴常不足。
 
2
 内与外的阴阳
中医一致认为外是阳,内是阴;大是阳,小是阴。朱丹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即宇宙,无 ,在地球的四周。地球,有限大,处于宇宙之中(至少四面有许多天体包 )。整个宇宙是阳(居外),而地球在宇宙中(居内)。可见,无论从内外阴 大小阴阳来说,都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3
虚与实的阴阳
中医同样认为,虚为阴,实为阳。朱丹溪说:“日实也,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从虚实这对阴分析,朱丹溪是对的。月亮受太阳光的照射而发亮,月球的光强度仅约为日光的50万分之一。太阳不仅是实体,而且温度很高,从地球观察,很少发生日蚀而月蚀的次数比日蚀多。
 
朱丹溪判定“阴常不足”的另一依据是月常“缺”。他说:“上弦前,下弦后月廓月空亦为一月之虚。”随着日、月、地相互位置的变化,呈现出夏历初(朔)至十五(望)之间的月亮圆缺的变化。所以,无论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日和月的外形的虚实,或两者亮度的对比,都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
人体的阴阳
1.爽口作疾,厚味措毒——节食欲、节色欲
朱丹溪所接触的病人中,有不少人经常处于厚味纵欲的环境中。他认为,这是很危险的,“爽口作疾,厚味措毒”。尤其是对一些老年人,封建的孝道常常促使其子女儿孙以厚味供养。因此,他大声疾呼要节食欲、节色欲。
 
“天产作阳,厚味发热”,人体过多地摄取含糖、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提供热量的食物,对身体并不都是有益的,而“天产”又是逢阳而长。这些过剩的东西,积存体内,不能散发,势必化“火”。另外,“欲”的满足的主要生理反应是机体的兴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过多的兴奋导致阳的有余。
 
从现代观点分析,朱丹溪的节食欲以降火,是有道理的。节食欲是长寿的条件之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马凯伊就做了大鼠的限食实验。结果表明,减食组大大延长了生存期,限制热量的摄取而生长缓慢的动物,寿命明显增长。马凯伊的实验后来经过多人的重复而得到证实。有些实验还证明,节食延缓了动物大多数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发生。通过限制啮齿类动物饲料对延长寿命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也证明,在动物断乳期及尔后适当控制饲料是减慢恒温动物衰老速率的一种方法。目前日益增多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断乳期后开始减少饲料也有利于延长寿命。
 
从免疫功能看,终身限制饲料的老年小鼠或经4至5个月限制饲料的中年小鼠(16.5月)比对照组(年龄相仿,饲料正常)显示出更为“年轻”的免疫系统。并且对幼鼠给予少量饲料,能相当明显地阻止胸腺生长,改变衰退时间。
 
现代的不少老年病学者也从许多调查中证实,人类长寿的条件之一是食量的适当控制。可见,朱丹溪认为“厚味发热”是和现代观点一致的。朱丹溪的不少病人既“厚味”又少劳(缺乏体力劳动或活动),因而热不得泄,变而生“火”。火与热在中医的概念中都属于阳,这些人常见的病理现象是“阳常有余”。
 
2.人生——上阳“有余”,下阴“不足”
从人体的上下阴阳分析,朱丹溪也认为人的一生中是上阳“有余”,下阴“不足”。
 
他说:“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儿童和老年人上下阴阳很不平衡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惟阴长不足……童子不衣裘帛……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他引用《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现在临床常见缺乏体力活动的壮年乃至老年人,往往呈现上实虚,如果体重增加,下肢又不经常锻炼的人,上实下虚的状况更严重;人的下肢和平衡器官以及站立时的反馈调节系统的生理性衰老,是使得老年人“人老腿先老”的原因。朱丹溪所遇到的,有些也是这种上阳“有余”,下阴“不足”的病人。
 
脑力劳动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大超过体力劳动者,其中部分原因也在于上下阴阳的失调。这是因为处于上阳地位的脑组织,它虽然只代表体重的2%,但通常要接受心输出量的16%,并且几乎要消耗全身在基础代谢下氧利用率的20%。可见,人的正常生理就有促使上阳上亢的条件和趋势;脑力劳动者的生活习惯或职业,正是出现这种条件的基础。同时,四肢缺乏运动者情况更严重。人的肢体活动或者看书、写作、谈话等意识活动都伴随着脑组织的相应部位的血流增加。肌肉血循环的丧失(特别是下身)和脑的局部(非体感觉运动区,如语言中枢)血流量的增加,促使上下阴阳的量不仅在人的整体,而且在脑区也发生悬殊而失去平衡。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没有明显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其单位脑重的血流量和氧摄入量没有明显的下降。
 
目前,一些患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采取走路打太极拳、甩手或散步等肢体活动,其改善症状和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其原因之一,可能正是调整了上下阴阳的结果。大家知道,当一个人站立时,尽管脑的耗氧量不变,但是脑血流量可以减少20%。
 
显而易见,久坐动脑的人,站一会儿于健康受益不浅。祖国医学中所指的“丹田”,虽然所在部位有不同的记载,但多数系指脐下。现在有人研究认为,人体直立时的重心在脐下2.5厘米处。丹田和人体重心有关系。丹田气虚,有使重心上移的趋势。太极拳气沉丹田的锻炼,一部分因是为了降低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使上下阴阳保持平衡。
 
太极拳有许多分脚、蹬脚等单腿站立的动作,它的目的在于训练前庭的平衡器官和大脑皮层的协调关系,减缓退行性变化,防止衰老。单腿的平衡、负训练很重要,这是老年人防止上实下虚、调整上下阴阳的特殊训练。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就是两腿微屈,这是重心下降,使躯体保持稳定的必要措施。
 
不仅太极拳,其他拳术也讲究“站桩”,这是武术家的基本功。
 
站桩是一种静力紧张性锻炼,它影响人体的许多系统。肌肉的收缩做功和耗能,因而使血循环增加自不待说。这种站立的方式使牵张反射的敏感性增高,又可提高脊髓本体感受的灵敏度。站桩的平衡很难保持,因此,前庭受到深刻的功能训练,并且又锻炼了视觉系统。而控制精细平衡动作的机制涉及小脑的功能。
 
近来研究表明,不仅小脑的绒球小结叶与平衡密切相关,而且整个小脑蚓部的正中区都与平衡发生联系。太极拳的单腿站立和站桩这种平衡训练,有可能在大脑和小脑的有关皮层以及脑干网状结构的广泛易化区和抑制区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太极拳锻炼的一部分机制是通过纠正人体上阳有馀、下阴不足和阴阳关系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人体上下阴阳的调节不仅限于通过肢体锻炼来达到目的,它又可通过意识进行调节,如做气功者,意守丹田,能使血压下降;意守印堂或鼻部,可使血压上升。这就是通过意识调节上下阴阳的证明。
 
3.热为阳,冷为阴
人的体温升高应为阳,降低应为阴。最常见的人体的病理体温是升高的;从37℃(口腔)可以上升到38℃、39℃、40℃,但是临床很少见到体温从37℃下降到36℃、35℃、34℃。当然,中医的热与寒并不等于人的体温高低。不过,体温升高常常是热象的主要表现。外感热病,所以称它为“热病”,热象是主要的。朱丹溪说:“经曰,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又曰,禁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火……·《原病式》曰:“病热甚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他认为上述这些寒象的实质也是热。
 
发烧正是发挥了人体防御机能的反映。从动物向人类进化的结果,人体选定38℃(人体深部)为正常体温,并非完全是好事。虽然人类比起某些脊椎动物如鸡和鸟的正常体温(42℃)降低了一些。它不能进一步降低的原因,在于维持正常的生化反应以及抵御和消灭病菌的需要。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常常也是必须的。但是,人体38℃的正常深部体温和某些生理或病理原因的体温升高可能也是人类不能长寿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美国罗森堡教授根据热力学原理,研究采取减低人的体温以增进寿命。他预计,只要人的体温降到30℃,就可以使人类的寿命增进到200岁。其做法是研究一些作用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以降低人的体温。这一原理在低等生物的实验中已初步得到证实,目前正用于哺乳类,可望得到成功。不过,由此而带来的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须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阐明。
 
朱丹溪说“岐伯历举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以及他在临证中观察到的许多外感热病的病例,从寒热阴阳来说,可能也是他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依据之一。因为他还说过,水之体静,火之体动,动易而静难。
 
4.人体左右阴阳——非等量齐观
祖国医学对人体左右阴阳的定位,一向有争议。不能肯定认为左阳右阴或左阴右阳。同时,掺杂了男左女右等社会学的观念,使人体左右阴阳的概念复杂化。然而,人体的左右阴阳并非可以等量齐观,一半对一半。
 
例如,大多数人的右手比左手大,右臂比左臂长出大约一厘米。据统计,大约有95%~98%的人习惯用右手。有人曾作过一个实验:把一个4个月的婴儿,让他坐在椅子上拿面前的一些玩具,发现他两手伸出去拿玩具的124次中,有74次是用右手,50次用左手。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婴儿使用右手的次数逐渐增加,即使把玩具放在他的左手旁边,他也用右手去拿。
 
人体的左右阴阳是互相渗透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大脑的左侧半球支配右半身的躯体运动,大脑的右侧半球支配左半身的躯体运动。人类管理语言活动的布洛卡回在左侧大脑半球,因此,言语功能(包括语言运动、书写性语言运动、语言感觉、文字符号感觉等功能)定位于优势半球。而完形知觉能力(画图音乐等)却在非优势半球。大多数人的左侧半球优势决定了大多数人是右利的,然而,即使左利的人,往往还是左侧半球占优势。
 
新近发现,左侧大脑损伤者出现抑郁情绪;右侧大脑损伤者对自己漠不关心。左侧大脑受伤的病人,常常不能理解别人的话,但能识别说话人的情绪和语调;右侧大脑患病者虽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义,却不能辨别说话人的语气。同时,大脑两半球的非对称性不仅反映在功能上,目前已从解剖学上得到说明。人类躯体的右利和大脑的左半球优势,既体现了阴阳的相互渗透和有主有从的关系之外,而且说明了有余与不足是生命不平衡运动的正常表现。如果,人的躯体是右阳左阴的话(古人当然只能从体表观察,不可能认识大脑的左半球优势),也可能得出左右阴阳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5.男女比例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从人类男女的群体量的分析,也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供了例证。近代的遗传统计证实,男女出生率并不是1比1,我国大约是106(男):100(女)。朱丹溪不可能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过,这一事实支持了他的理论。此外,雌雄阴阳与雌雄个体大小阴阳是一致的;雄性、大个体为阳,雌性、小个体为阴。
 
有人在电镜下发现,大鼠下丘脑附近的视前区中神经细胞突触联系的分布有性别差异,而后又发现,雌雄仓鼠脑的视前区和视交叉上核也有类似差别。更有意思的是,用肉眼就能看到,大鼠脑的视前区中有部分(二形核)区域,雄性比雌性大五倍。
 
6.背阳有余,前阴不足
从人体前后阴阳分析,首先一个事实是,人的背面积大于体前面积。前后阴阳并不等量,而是背阳有余,前阴不足。
 
这种背阳腹阴的阴阳概念在大多数脊椎动物身上已得到反映。它们四足行走,背部接受阳光的照射,是向阳部位,腹部不易受到阳光的照射,是向阴部位。这又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佐证。
 
“气有余,血不足”是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重要论据之。鉴于目前对气的概念分歧颇大,认识不一,故本文未作讨论,留待以后研究。
 
——摘自《杏林漫步曲》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