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太岁”含义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6-13
“太岁”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和丰富的药用价值。传说太岁运行到哪,相应的方位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即太岁星的化身。在此处动土,会惊动太岁,因而有“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禁忌传言。同时,《宣室志》中记载了服用“太岁”后人体能够焕发生机,发挥神奇的疗效,使得后世之人争相追寻长生不老之药——“太岁”。
 
自1992年,陕西周至县农民在渭河边上发现了出土的“太岁”疑似物后,近年来“太岁”出土报道较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各家之言也纷纷涌现,但有关“太岁的基原物种究竟是什么?”“太岁是否为生命体?”“出土的太岁疑似物是否为古籍中记载的太岁?”尚没有定论。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报道为搏眼球,肆意夸大,有违科学根本,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古代所记载的“太岁”,结合实地调查对古今“太岁”进行探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质谱等技术对随机选择的市售“太岁”疑似物进行探索分析,以期为正确认识“太岁”以及现代出土“太岁”疑似物的本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古代“太岁”考证
 
在古籍记载中,“太岁”有两层含义。一为风水学说中的术语,《广异记》《酉阳杂俎》记载了在“太岁”位掘地,发现类肉之物后,灾害接踵而至,因而有“太岁头上不得动土”的说法。二为物种“太岁”,是本文考证对象。
 
“太岁”始载于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外南经》。唐代《宣室志》“地下肉芝”中,术士称之为“太岁”。《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中,李时珍将“太岁”“视肉”及“封”归为一物。
 
历代本草著作对“太岁”的记载较少,《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太岁”可以食用,形态似肉,颜色较黑,大小如小儿手臂,有肚无嘴及眼,属于虫、鱼之属。同时,考证“太岁”的别称“肉芝”。《抱朴子内篇》称:“凡此又百二十种,此皆肉芝也。”古籍中对“肉芝”一类的描述较为夸张,且除“太岁”外,“肉芝”中还包括“万岁蟾蜍”“千岁蝙蝠”“千岁灵龟”“小人乘车马”及“风生兽”等。上述记载信息模糊,对其基原信息也难以考证。然而,关于“太岁”生命特征的记载,晋代郭璞对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所记载的“视肉”注释,其具有食之无尽,能够复原的特征。以及唐《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太岁”具有“蠕蠕而动”的生命活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古籍中记载的古代“太岁”是一种具有肉样特征的生命体。
 
现代“太岁”难以鉴定
 
由于研究人员难以亲自采挖到“太岁”,对现代“太岁”的确认缺乏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客观性,市面上流通着较多的“太岁”疑似物,来源难以确定。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太岁”疑似物的出土地址语焉不详,且形状差异较大。“太岁”疑似物大多体型完整、体积较大,表面质地坚硬、泛黄色或者褐色,内部质地柔软似肉,为较均匀的白色丝状物质,常储存于山泉水中,不添加其他营养物质。将现代“太岁”疑似物与古籍中的描述进行比对,难以发现其共同特征,但大致判断古代“太岁”与现代“太岁”疑似物不为同一物。
 
现代“太岁”疑似物的本质探讨
 
多位学者从微生物、显微结构和化学等方面对“太岁”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称“太岁”为黏菌复合体。然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分析“太岁”疑似物时,并未扩增出“太岁”特有的基因序列,研究结果之间相互矛盾。所以,现代“太岁”是否为生命体?究竟为何物?这些问题尚处于争议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现代“太岁”疑似物生命特征的探索
 
目前关于现代“太岁”疑似物生命特征的研究较为缺乏,我们首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随机收集的“太岁疑似物”组织并结合元素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清晰显示,“太岁疑似物”具有大量不规则的孔隙结构,但无细胞结构。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C)元素和氮(N)元素。测试样品中的C含量为51.6%~52.51%,N含量为0.14%~0.21%。C和N比例(367.3097~255.8487)难以维系生物的生命活动。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收集的市售“太岁”疑似物无明显的生命特征。
 
现代“太岁”疑似物本质的初步探索
 
为进一步阐述现代“太岁”疑似物的本质,我们采用了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以及热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现代“太岁”疑似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根据氢谱与碳谱化学位移值及其丰度,可计算出所收集“太岁”疑似物的氢(H):C比为16:8。比对收集“太岁”疑似物的五张氢谱图,发现化学位移一致,经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样品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聚乙烯醇,与文献报道一致。将送检样品与聚乙烯醇标准品的1H-NMR谱进行比对,确认以上结论。由于聚乙烯醇中的羟基可与苯酚硫酸发生反应,导致一些研究中出现假阳性结果,即“太岁”中含有粗多糖。采用渗透凝胶色谱技术分析发现样品的数均分子量(Mw):63381~90610;重均分子量(Mn):36944~54932,分子量达万级。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结果也显示:样品与聚乙烯醇标准品的红外光谱图一致。
 
现代“太岁”疑似物的复制
 
由于收集的市售样品主要组成为聚乙烯醇,因此我们根据物质的特性,利用冷冻后的聚乙烯醇溶液脱模制作出现代“太岁”疑似物,为揭示现代“太岁”疑似物的来源提供参考。
 
所制做出的现代“太岁”疑似物为均质的弹性体,失水一段时间后,表面质地坚硬,内部质地柔软似肉,发现与目前所报道的“太岁”样品形态一致。对比制作的“太岁”样品的一维氢谱图,发现与所收集的“太岁”疑似物一致。“太岁”疑似物一般表面泛黄白色,内部为白色,可能与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具有吸附性有关。其埋于土壤后,吸附土壤中的一些物质,形成“表面黄白、内部白色”的颜色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工艺可通过考察不同的原料、配比以及制备方法,制作出形态、质地以及颜色不同的“太岁”疑似物。对于“太岁”疑似物内部丝状的形成,被推测与聚乙烯醇的溶解度有关,即在不同的溶解度下,调整溶胀后的形态,通过层层冷却,其内部形成的纹理可呈现丝状。
 
现代“太岁”疑似物的存在原因
 
现代“太岁”疑似物为何存在?搜索相关文献发现,随着灌浆材料的飞速发展,灌浆工艺和灌浆设备也得到巨大发展,灌浆技术应用工程规模越来越广,几乎涉及所有的岩土和土木工程领域,如:矿山、铁道、油田、水利水电、隧道、地下工程、岩土边坡稳定、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陷等。在这些工程中,往往采用化学灌浆材料来处理一些问题,例如基础防渗加固、细砂土壤固结、高流速涌水的封堵等。聚乙烯醇作为化学灌浆材料之一,具有无毒,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其他建筑材料的性能,因此其应用广泛。具体应用过程为将聚乙烯醇于水中浸泡过夜,次日水浴加热溶解,最后按一定比例与其他工程材料复合。多余的聚乙烯醇很可能在后期再次的土地开发中,使人们发掘得到,从而被误认为“太岁”。
 
古代“太岁”信息的模糊并不妨碍现代“太岁”疑似物的科学验证,本文为尝试解决“太岁”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赵雅秋 段金廒 黄璐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