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6-30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皮毛”等,是指人类机体的最外层。附有毫毛,有汗孔(又叫毛孔、气门、汗空、玄府),是人体卫气白昼主要分布并且发挥作用的部位。部,即分区。所以皮部就是指人身体表皮肤按照经脉循行的分区。人体十二皮部是按人身体表皮肤依从十二正经循行路径而划分为二十四个皮肤分区,故以十二经脉循行在体表的相应区域命名之。皮部包含着分布于体表的浮络,故谓“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肤的生理机能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藏》)可见卫阳之气既能温养皮部,又能维持皮部抗御外邪的机能,还可以调节分布于皮部的汗孔的开阖启闭,调节皮部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等。笔者集成整合《内经》中的相关经文,发现皮部具有如下七方面的生理机能:一,保护机体的防护作用;二,抗御外邪的免疫作用;排泄汗液的调节水液代谢作用,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灵枢·五癃津液别》);通过排汗机制达到调节体温作用;五,借助汗孔达到辅助呼吸的作用,亦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将汗孔称为“气门”的缘由;六,是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又一通道;七,感知、表达并能传导相关信息。因为皮部是经络系统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部分,外界对人体的各种良性或不良的刺激都是通过皮部进行感知,然后通过经络系统内传于脏腑。而人体内在的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的活动状态,也会通过皮部形态、色泽、寒温、润燥的相应变化显现于外。
 
这七条作用既是皮部在人的整体生命活动中所担负的、其他脏腑组织无可替代的机能,也是临床医生通过各种外治法取效的前提。
 
皮部与经脉的关系 皮部是十二经脉于体表皮肤的分区,与经脉的区别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范围大致属于该经脉分布的区域,而比经脉更为宽泛。从近代经络感传现象观察,刺激某些穴位,感传线路呈带状分布,甚至出现较宽的过敏带和麻木带,说明十二经脉确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区,皮肤与经脉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皮部与脏腑关系 “肺主身之皮毛”(《素问·痿论》)。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肺与皮部的关系尤为密切。但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之每一脏腑的经脉都在人的体表有其相应的皮部,所以人体各部都与皮部有关。如与心密切联系的皮部位于双侧上肢内侧后沿(桡侧)的手少阴经皮部,与脾联系密切的皮部位于下肢内侧前缘的足太阴经皮部。
 
六经皮部命名
 
阳明经皮部名为“害蜚”,通“阖扉”。阖扉,有关上门扇之义,此喻阳明经主里。阳明经皮部的浮络谓之“阳明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变化进行阳明经寒、热、虚、实的病证诊断。阳明经皮部以及脉络是阳明经信息传导的通路,也是邪气入侵的路径,《素问·皮部论》“络盛则入客于经”即是言此。
 
少阳经皮部名为“枢持”,又叫“少阳之阳”。枢持,即门轴,喻指少阳经为枢机,是气机出入表里之枢纽。少阳经皮部的浮络,谓之“少阳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进行少阳经寒、热、虚、实病证的诊断。
 
太阳经皮部名为“关枢”,又叫“太阳之阳”。阳,指该经的皮部。因皮部在机体的最外层。外为阳。关枢,即门闩与门轴。喻指太阳经有固护卫气、防御外邪,以及转输阳气的机能。太阳经皮部的浮络谓之“太阳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进行太阳经的寒、热、虚、实病证诊断。
 
少阴经皮部名为“枢儒”,又叫“少阴之阴”。“儒”,当作“欞”,简化为“棂”。枢棂,门窗的轴和木格。喻指少阴转输三阴经气机的机能。少阴经皮部的浮络谓之“少阴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进行少阴经病证的诊断。
 
手厥阴经皮部名为“害肩”,又叫“心主之阴”。“害肩”,通“阖枅”,本意指门窗放置“枢”的部位。喻指手心主之经有关阖、闭藏之功用。手厥阴经皮部的浮络称为“心主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进行手厥阴经的病证诊断。
 
太阴经皮部名为“关蛰”,又叫“太阴之阴”。关,指门闩;蛰,本意指冬眠的虫,此有闭藏之义。喻指太阴经皮部有封藏之功用。太阴经皮部的浮络称为“太阴之络”,临证可以根据其色泽进行太阴经的病证诊断。
 
原文用“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等门、窗的建构名称予以类比,进而命名各经络脉及其皮部,同时结合门窗的开、合、枢,类比十二皮部的生理机能。因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人体与外界的屏障,所以具有感知、调节和适应四时六气变化的能力。脏腑气血均通过经脉皮部充养于肌表,特别是卫气循于皮肤之中,充皮肤,加强了人体抵御外邪、卫外卫表的作用。生理情况下,十二经脉将气血精微输布于体表,则皮肤色泽鲜明,呈现一派生机,临床常常通过望诊皮部可以测知脏腑经脉的生理状况。十二皮部不但是人体整个机体的一部分,而且对于连经脉、通脏腑、合阴阳、固体表、密腠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素问·皮部论》全面论述了十二皮部的命名、生理机能,就其临床意义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概括。
 
发病上的意义 皮部是人体的最外层,外邪侵袭时,皮部首当其冲,邪气可通过皮肤而深入络脉,继之传入经脉乃至脏腑,即经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相反,内脏有病,亦可通过经脉、络脉反应于皮部。由此可见,皮部是外邪伤人的途径之一,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是人体抗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素问·皮部论》为何用门户不同部位的名称作为各经皮部命名的理由,以此比喻其在发病中的意义。
 
疾病传变上的意义 外邪伤人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外邪伤人→皮肤(皮部)→络脉→经脉→筋骨→脏腑。
 
辨证治疗上的意义 外邪传入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这些不同表现正是病传不同阶段的辨证要点。临证时,据其临床表现可以辨别病证的寒热性质,如“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等。
 
诊断学意义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并可确定内在脏腑的虚实以及病变的性质。如络脉“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就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将人体五脏与五色联系起来。此与“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灵枢·论疾诊尺》)一致,后世从小儿指纹观察络脉色泽的变化来判断寒热虚实,即是此理论的拓展。
 
治疗上的意义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治疗皮肤病,如运用玉屏风散、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疹等皮肤病即是其例。临床亦可依据不同病证,在不同脏腑经脉的皮部进行拔罐、灸刺、按摩、药物贴敷等外治法方,调理全身疾病。皮部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针灸治疗中,《内经》多篇都载有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灵枢·官针》之刺皮部的“毛刺”“半刺”法。
 
皮部治病原理
 
刺皮部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一是与皮部的生理机能有关,“卫气先行皮肤,先交络脉”,而皮部正是“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因)而去之”(《素问·五藏生成》)的所在,针刺治疗就是要充分调动卫气的作用,故《灵枢·禁服》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把卫气放在抵抗外邪、治愈疾病的首要地位。二是因为刺皮部治病与刺穴位治病一样,都是借助外来刺激以激发经络脏腑功能活动,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防病治病。
 
刺治皮部的方法古代有上述的毛刺、半刺,还有扬刺、络刺、赞刺、豹文刺、直针刺,现代有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滚刺筒等。艾灸拔火罐也是刺激皮部的方法,通过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阳气,治疗疾病。此外还有皮内针法、挑治法、药物敷贴法、推拿疗法、捏疗法,都是对皮肤的直接刺激,通过经气的传导影响脏腑经脉,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张登本)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