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10-27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无数灾难、瘟疫,但中医药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繁荣兴旺,生生不息。中医药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抗击疾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神奇的功效,但这些功效是怎么产生的,尤其是中药中含有什么样的物质,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为直观地揭示它们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领衔的系统中药学团队将复杂系统科学引入中药学,提出中药是与中药生态环境系统和人体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并提出中药的六要素(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反映中药和中药方剂产生作用的奇妙机制,是影响中药复杂系统的关键因素,从而形成系统中药学理论。
 
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
 
复杂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复杂性规律的科学,自提出以来,其理论和方法不断演变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新科学理论相继诞生。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方向,认为所谓“复杂性”实际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著名的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复杂科学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第二,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方法;第三,研究深度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是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推测其未来的发展。
 
彭成认为,系统是若干要素组成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元素,是系统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内部组织,是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关系;系统的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行为、效能和作用。而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中药的生态环境和中药作用的机体也是一个复杂体系,要认识和研究这三个复杂体系,就必须在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坚持“系统中药学”的特色,应用多维评价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杂系统的关键要素、结构与功能,即中药的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简称“品、质、制、性、效、用”)。
 
品种
 
品种包括药材品种、炮制品种和中成药品种。药材品种包括自然环境下野生的药用植物物种和药用动物物种,也包括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品种和驯化家养的药用动物品种,还包括天然药用矿物及人工加工品。
 
炮制品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即中药经加工炮制后的各种中药临床应用饮片,也包括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型饮片,如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颗粒饮片、袋泡剂、煮散剂、超微粉等,其中,中药配方颗粒应用较为广泛。中成药品种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药学和临床研究,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的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制剂。
 
品质
 
品质即指中药的质量,它反应的是中药种质、种苗、栽培、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制剂等方面固有的整体特性的质量,包括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两部分。
 
外在品质,主要指中药的性状质量,其质量评价内容包括以“辨状论质”为基础的形、色、气、味和以显微鉴别、理化测定为手段的质量评价。内在品质,主要包含遗传物质和药效物质。中药遗传物质主要是研究中药的遗传品质,即研究药材的生物遗传特性和优势,如优质品种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遗传分子标记,以及遗传物质与优质药材的生产、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药效物质是标定中药内在品质的主要方式,其研究主要应用化学和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揭示基于临床疗效的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有效成分,并达到可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的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质量标志物。
 
制药
 
制药主要包括药材产地加工、饮片炮制、中成药制药三方面。
 
药材产地加工是指药用部位收获至形成商品药材而进行的初步处理和干燥等产地加工过程,主要包括采收、净制、干燥、规格分级、包装、贮藏等。饮片炮制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其历史悠久、技术独到、理论和技术体系完整,作用显著。常用的传统炮制饮片多通过净制法、切制法、炒制法、炙法、煅法等制备而成,而新型饮片,多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备而成。中成药制药不仅是传统的膏、丹、丸、散,而更多的是现代中成药生产制剂,其剂型达50多种,包括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气体剂型等。
 
中药制药过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药材加工、饮片炮制、中成药制药,也包括中药汤剂的煎煮、中药人工制品、中药曲类发酵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中药生物工程、中药制药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药性
 
药性是中药作用于机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
 
药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除此之外,在历代文献中,药性还有补泻、润燥、走守、动静、刚柔、猛缓、敛散、滑涩、轻重等记载。
 
功效
 
功效是系统中药学的核心和主体,是系统中药学区别于传统主流本草学、现代药理学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标志。中药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治疗作用、保健作用的理性概括,主要分为治疗功效和保健功效。
 
治疗功效又可分为消除疾病发生的原因、发挥治本作用的对因治疗功效和改善疾病症状、发挥治标作用的对症治疗功效,以及对疾病直接发挥治疗作用的对病治疗功效三方面。
 
保健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对人体预防或养生、康复等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包括预防功效和养生功效等内容。
 
应用
 
中药临床应用是医药结合的桥梁,反映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的精髓和中医临床治病救人的根本,主要包括中药临床应用的形式、方法和规律。其应用形式主要有饮片和成药,应用方法与规律主要包括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内容。
 
系统中药学的创建过程
 
纵观本草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中医药始终重视整体、系统、动态的变化过程,已经有“系统中药”的萌芽。而真正的系统中药学是在中国中药高等教育出现以来,逐渐认识、提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1956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成立四所中医学院。1956年9月1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招生,中药学仅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涉及本草、方剂相关内容,1959年开办中药本科专业,招生60人。中药本科专业的创办,使传统中药人才培养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列,但中药本科专业建设与教材无可借鉴。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提出“大中药”的概念。“大中药”包括本草与方剂、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草药化学、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内容。凌一揆、雷载权教授主编了《中药学讲义》《方剂学讲义》,徐楚江、冯向贤老师编写了《中药制剂学讲义》《中药炮炙学讲义》,贾敏如、李方尧教授编写了《中药鉴定学讲义》,曾万章、万德光教授编写了《药用植物学讲义》,万德光教授编写了《药用动物学讲义》,陈道森、邓先久老师编写了《中药栽培学讲义》,肖崇厚教授编写了《中草药化学》。其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主编了第一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药用动物学》等中药专业主干课程。
 
为了揭示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和关键要素,彭成教授于2000年以来,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针对中药品种的多样性、化学成分的复杂性、药效作用的多向性、临床应用的广泛性等问题开展研究。
 
彭成教授选择常用中药附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附子不同来源,不同炮制品种,不同制备工艺,不同化学层次的空间特征、生态特征、数量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试图阐明附子空间、时间、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应用规律;系统研究了参附注射液的品种、质量、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和制药生产关键技术应用,实施全程自动化数字监控,进行品质控制;首次提出中药“品种、品质、药性、功效、应用”和中药注射剂“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应用”的多维评价研究模式,系统研究附子和参附注射液的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其中,“附子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应用”获得201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永炎院士函评“附子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应用”时写道,对附子进行“品、质、性、效、用”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当是首创,项目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是一种值得向国内外推广辐射的新模式,具有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肖培根院士在函评意见中写道,本项目构建的中药系统研究“多维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对中药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200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时,彭成教授带领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专家,对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本科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总结,即“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并对系统中药学进行了解释,即“系统中药学是指中药是一个系统,是研究中药认采种制用(品、质、性、效、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知识”。2010年,彭成教授在《中药与临床杂志》发表论文,详细阐述了系统中药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内涵,并应用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思路,结合系统中药学的特点,提出“多维评价”是 系统中药学研究的优选方法。2012年,针对中药注射剂研制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彭成教授在《中药与临床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中药注射剂“品、质、制、性、用”的研究模式,并以参附注射液为例,解析中药注射剂研制与生产过程中“品种、质量、制药、性效、临床应用”几个关键问题的科学内涵,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2017年,彭成教授在《中药与临床杂志》发表论文,再论“品、质、制、性、效、用”的科学内涵,自此,系统中药学的理论技术体系和实践方法日渐成熟。2019年,彭成教授主编创新教材《系统中药学》,完整阐释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认知过程和现代研究,在14个高校中使用,系统中药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系统中药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
 
系统中药学在实践中创建,并不断完善丰富,同时系统中药学的理论不断指导中药研究的实践创新。在彭成教授的带领下,通过系统中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促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的发展与创新。将系统中药学的学术思想应用于“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有毒中药毒—效多维评价”“抗耐药菌创新中药研究”等方面,体现了中药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推动了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彭成教授将系统中药学应用于“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提出了“品、质、制、性、效、用”的研究模式,组建了“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益母草川芎附子等道地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利用,并对参附注射液、益母草注射液、三七通舒胶囊等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增直接经济效益达50多亿元。
 
将系统中药学应用于“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首次建立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模式,提出“中药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起草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肝脏、心脏毒性指导原则。与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共同解决了参附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参附注射液的品质控制,解决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质量问题。后深入开展三七总皂苷安全性、有效性与质控标准研究,201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导的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载入《德国药品法典》,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标准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药典的范例。彭成教授团队通过对有毒中药安全性的长期研究,提高了大众对有毒中药内涵的认知,攻克了中药毒效评价的科技瓶颈难题,率先构建了中药毒理学学科体系,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优秀重点学科。
 
将系统中药学应用于“抗耐药菌创新中药研究”,提出了“方—病证—菌、药—病菌—证、部位—病证—菌、成分—病菌—证、物质结构—作用靶标”的中药防治耐药菌感染创新药物发现模式,为解决全球性耐药菌、超级细菌问题带来新思路,为人类攻克耐药和变异菌株感染重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系统中药学学术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教学构架,首建“复合—创新—应用”中药学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科教融合,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中药基础基地,打造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坚持产教融合,创建“企业订单式”中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太极班;坚持学科交叉,建立“医—理—信”融合、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药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中药制剂人才。
 
系统中药学理论的创建是在当今科技发展进程下,对中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现在已形成了成熟理论技术体系,并指导开展了系列中药创新实践。同时,系统中药学也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将在中药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为解开中药瑰宝的奥秘作出贡献。(成都中医药大学供稿)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