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288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与治疗

288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与治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年第3期第7卷 经验交流

作者:杨劲松 钟妙文 邱国海

单位:广东省新会市中医院,广东 新会 529100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2000)03018202▲

  脑卒中发病率高、预后差,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1994年1月~1997年6月,我院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88例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288例患者全部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男174例,女114例;年龄21~97岁,平均69.9岁,其中<39岁7例,40~49岁13例,50~59岁30例,60~69岁94例,70~79岁103例,>80岁41例。

  1.2 中医辨证分型:缺血性中风212例(73.6%),出血性中风76例(26.4%)。中经络244例(84.7%),其中肝阳上亢型47例,痰瘀阻络型55例,痰热腑实型25例,气虚血瘀型79例,阴虚风动型38例;中脏腑44例(15.3%),闭证38例,脱证6例,其中痰蒙神窍型7例,痰热内闭心窍型13例,肝阳暴亢型18例,元气衰败、心神散乱6例。

  1.3 西医诊断:

  1.3.1 脑出血59例(20.5%), 其中基底节内囊出血11例,脑叶出血17例,丘脑出血21例,外囊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干出血3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出血量平均14.5 ml(0.5~55.0 ml);

  1.3.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7例(5.9%),按“Hunt”病情轻重分级:Ⅰ级1例,Ⅱa级2例,Ⅱb级2例,Ⅲ级7例,Ⅳ级4例,Ⅴ级1例。

  1.3.3 脑梗死123例(42.7%),其中皮质下白质梗死38例,基底节梗死49例,丘脑梗死16例,小脑梗死7例,脑干梗死7例,放射冠梗死6例;多发性脑梗死61例,大面积梗死(直经≥4 cm)45例,混合性中风2例。

  1.3.4 腔隙性脑梗死89例(30.9%),其中内囊梗死37例,外囊梗死6例,尾状核梗死8例,丘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3例,皮质下白质梗死10例,脑干梗死10例;单灶性梗死36例,多灶性梗死53例。

  1.4 临床特点:均以突然起病为特点,部分患者呈进行性加重。动态下发病105例:脑出血组38例,SAH组11例,脑梗死组30例,腔隙性脑梗死组26例;静态下发病183例:脑出血组21例,SAH组6例,脑梗死组9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63例。起病1日内就诊181例,3日就诊101例,2周内就诊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6例,糖尿病史26例,冠心病史21例,风湿性心脏病史10例(其中心房颤动8例),脑卒中史43例。起病时主要症状见表1。主要合并症见表2。

  1.5 治疗方法:

  1.5.1 纯中医治疗组:4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其中脑梗死20例,腔隙性脑梗死29例。合并意识障碍者加安宫牛黄丸鼻饲,醒脑静注射液20~30 ml加入5%~10%葡萄糖250~500 ml静滴2周;再分别选用川芎嗪、复方丹参或普乐林等注射液静滴,连续用药2~3周;按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药内服,每日1剂;中后期加服华佗再造丸或大活络丹1粒,每日2次;发病1~2周内进行针灸治疗,部分加理疗、推拿等;肢体功能锻炼康复疗法。

  1.5.2 中西医结合治疗:余23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组、SAH组和较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脱水、利尿降颅压,防治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加强护理。SAH组加6氨基己酸止血2~3周。根据病情加用神经营养药(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细胞色素C及ATP等)、扩血管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消除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等。

  1.6 疗程及评定方法:患者均在4~8周内完成疗程并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按文献〔2〕方法。

表1 288例中风患者起病时的主要症状

例(%)

组别 例数(例) 头痛呕吐 头晕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语言障碍 意识障碍 脑疝
脑出血组

59

25(42.4)

15(25.4)

56(94.9)

9(15.3)

21(35.6)

19(32.2)

10(16.9)
SAH组 17 12(70.6) 6(35.3) 2(11.8) 1(5.9) 1(5.9) 6(35.3)  5(29.4)
脑梗死组 123 13(10.6) 52(42.3) 121(98.4) 30(24.4) 56(45.5) 17(13.8)  4(3.3)
腔隙性脑梗死组 89 8(9.0) 32(36.0) 72(80.9) 16(18.0) 30(33.7) 2(2.2) 0

表2 288例中风患者的主要合并症

例(%)

组别 例数(例) 上消化道出血 泌尿系感染 肺部感染 脑心综合征 肾功能不全 多脏器衰竭
脑出血组

59

 8(13.6)

11(18.6)

16(27.1)

 5(8.5)

7(11.9)

3(5.1)
SAH组 17 0 1(5.9) 2(11.8) 0 1(5.9) 2(11.8)
脑梗死组 123  4(3.3) 11(8.9) 21(17.1)  8(6.5) 3(2.4) 2(1.6)
腔隙性脑梗死组 89 0 5(5.6) 11(12.4)  3(3.4) 2(2.2) 0
合计 288 12(4.2) 28(9.7) 50(17.4) 16(5.6) 13(4.5) 7(2.4)

表3 23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例(%)

组别   例数(例)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或恶化 死亡 总有效
脑出血组

59

21(35.6)

15(25.4)

10(16.9)

 5(8.5)  8(13.6)

46(78.0)

SAH组 17 8(47.1) 3(17.6) 2(11.8) 0  4(23.5) 13(76.5)
脑梗死组 103 40(38.8) 33(32.0) 18(17.5)  3(2.9)  9(8.7) 91(88.3)
腔隙性脑梗死组 60 31(51.7) 21(35.0) 6(10.0)  2(3.3) 0 58(96.7)
合计 239 100(41.8) 72(30.1) 36(15.1) 10(4.2) 21(8.8) 208(87.0)

  2 结 果

2.1 4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纯中医治疗组治疗效果:基本痊愈16例(32.7%),显著进步14例(28.6%),进步12例(24.5%),无效或恶化6例(12.2%),死亡1例(2.0%),总有效率 85.7%。

  2.2 不同病因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见表3。

  3 讨 论

  本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以静态下起病,而出血性脑卒中则以动态下起病多见。可能是安静状态下血压相对稳定或偏低,神经激素的调节波动在低潮期,脑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如有病理基础(如动脉粥状硬化)易发生缺血而致梗死;而动态下血压波动大或突然剧增,神经、激素调节呈应激状态,脑血流增速,有病理基础(有微动脉瘤形成)的小动脉易破裂而出血。大多数脑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脑出血均以肢体障碍为首发症状,而SAH则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易误诊,尤其以老年SAH更为不典型,临床上应高度警惕,对一般止痛药无效的头痛患者应及时行颅脑CT检查或腰穿检查,以明确诊断。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组占47.2%,所以临床上控制高血压,防治糖尿病、心脏病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为降低颅内压,防治脑疝形成;而缺血性脑卒中死因多为其合并症,最常见为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肾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故缺血性卒中要注意防治其合并症。■

  获奖项目:广东省新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836)

  作者简介:杨劲松(1965),男(汉族),广东兴宁,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获新会市科技成果奖2项。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5960.

  〔2〕孟家眉.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57.

  〔3〕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0.

收稿日期:1999-07-26

修回日期:2000-03-29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中风1号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
焦点新闻
·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
·早期乳癌的一种手术方法——乳腺四分区象限切除术(Qua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手术中的意义及探讨
·以持续性发热盗汗为主症卵巢癌误诊为结腹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4例
·96例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