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老年性痴呆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MRI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在老年痴呆诊断上的应用

MRI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在老年痴呆诊断上的应用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0年第21卷第1期

安维民 贾建军 汤洪川 蔡幼铨 王鲁宁

  摘 要:目的:本研究为验证MRI上颞叶间距对于Alzhemier disease(A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在1.5 tesla GE Sign Horizon或Siemens 1.0 Tesla上对 476 例,其中AD组 61 例,Vascular dementia (VD)组 53 例,健康老年对照组(heathly control, HC)组 111例,和其他健康对照组(other heathly control, OHC) 251例,在常规轴位 T1序列上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并测量经两侧大脑角的大脑左右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AD组、VD组、HC组较OHC组颞叶钩回间距显著差异,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值显著差异;AD组较VD组、HC组颞叶钩回间距极显著差异,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值明显增大;VD组与H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表明在MRI上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对诊断AD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痴呆;磁共振成像;钩回间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口寿命的延长,下个世纪将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口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高达2.9%[4],因此老年痴呆的诊断引起越来多的重视。目前临床对痴呆的类型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体征、检测量表、影像学表现等综合判断,其中影像学的表现在定性诊断中较为重要的作用。利用MRI测量颞叶钩回间距作为诊断依据国内外均有报道[2,3,6]。笔者通过对Alzheimer disease(AD)、Vascular Dementia (VD)大宗病例和不同年龄组的健康对照组在MRI片上进行颞叶钩回间距的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的比值计算,并按临床分型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痴呆患者均选择在1989~1998年我院神经科老年痴呆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AD组61例,平均年龄72.27岁,VD53例平均年龄72.8岁,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等四版(DSM-IV-R)的标准和国内汤洪川等提出的AD与VD临床诊断标准[5],HC组111例,平均年龄67.07岁;OHC组251例,平均年龄38.65岁。

  1.2 方法 采用Siemens1.0T和GESignHorizon1.5T超导型MR扫描机,标准头部表面线圈。常规横轴位扫描,用自旋回波序列,T1TR/TE=500/14ms或500/11ms,T2TR/TE=2000/15,层厚8mm,层间距5mm12层,矩阵256×256。在横轴位T1加权图像上取上池层面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图1、图2)和经大脑脚层面测量大脑左右径,并计算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

图1 正常老年对照组(左图)

  颞叶钩回间距正常(长箭头),大脑左右径(短箭头)

图2 AD患者(右图)

  颞叶钩回间距增宽(黑箭头)

  2 结 果

  AD组患者的颞叶钩回间距和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着极显著差异;年轻对照组的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与其它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OHC组的大脑左右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各组MRI的测量数据和统计结果见表1~3。

表1 各组颞叶钩回间距(L/mm)

  ≥35 <35且≥30 <30且≥25 <25
AD组(n=61) 23 37 1
VD组(n=53)  1  1 22  29
HC组(n=111)   47  64
OHC组(n=251) 27 224

表2 各组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

≥0.25 <0.2且≥0.22 <0.22且≥0.2 <0.2且≥0.16 <0.16
AD组(n=61) 37 24
VD组(n=53)   2 12 38 1
HC组(n=111)   18 92 1
OHC组(n=251) 13 105 133

表3 统计结果(X±s)

  颞叶钩回间距(mm) 大脑左右径(mm) 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
AD组(n=61) 33.76±4.52** 131.84±6.9 0.256±0.034**
VD组(n=53) 24.94±4.77 133.15±6.69 0.187±0.038
HC组(n=111) 24.63±3.80 133.18±4.86 0.085±0.028
OHC组(n=251) 22.55±3.05 140.4±8.01* 0.161±0.20*

  *表明P<0.05;**表明P<0.0013 讨 论

  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病因未明。该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功能障碍,继而出现全面智能衰退与神经功能障碍。病理切片除大脑皮层的广泛萎缩外,主要是海马、杏仁核以及颞叶萎缩、变性,是造成MRI上颞叶钩回间距增宽、大脑容积缩小的病理学依据。Dahldeck于1991首先利用MRI颞叶钩回间距诊断AD,并认为AD患者的颞叶钩回间距均大于30mm[6]。国内学者蔡幼铨等的研究结论与此相近[3]

  AD组、VD组和HC组的大脑左右径、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与OHC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这证实随年龄的递增大脑的容积[1,2],特别在AD患者中颞叶、海马、杏核仁的容积萎缩更为明显,因此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较其它几组明显增大。

  表1可以看出在本组研究中有1例AD患者的颞叶钩回间距在25~30mm,为29mm,但其大脑左右径为122mm,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大于0.22;这例患者经临床痴呆评定表(CDR)和总体退化量表(GDS)评估属于轻型痴呆。在VD患者组中有2例的颞叶钩回间距在超过30mm,在这2例患者中MRI显示脑梗塞的范围较广,不除外混合型痴呆的可能。在HC组均小于30mm其中颞叶钩回间距最大为28mm,其年龄均超过75岁,但大脑左右径均大于130mm;在OHC组中颞叶钩回间距均小于30mm。

  从表1、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AD组中颞叶钩回间距超过35mm占37.7%,超过30mm占98.3%,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大于0.25的占60.7%,全部大于0.22;VD组中颞叶钩回间距超过35mm占1.89%,超过30mm占3.77%,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大于0.22的占3.77%;各年龄正常对照组颞叶钩回间距均不超过30mm、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小于0.22。

  我们通过对61例AD,53例VD、111例HC的测量结果表明AD患者颞叶钩回间距与VD、HC和OHC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小于30mm的仅1例临床属于轻型痴呆,因此颞叶钩回间距的测量有助于AD的诊断;AD的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超过0.22的高达100%以上,VD组中颞叶钩回间距大于30mm仅为3.77%,VD组中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超过0.22的为3.77%。HC组和OHC组中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均小于0.22。因此颞叶钩回间距和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两者的结合提高了对A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笔者在国内第一次提出在MRI综合分析颞叶钩回间距和颞叶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之比有助于提高对AD诊断的特异性。

  (本文的数据统计得到军医进修学院统计教研室张高魁同志的协助,特表感谢)■

  作者简介:安维民,男,1966-4-24生,天津,199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进修学院97级放射科硕士研究生,导师蔡幼铨教授。电话:(010)66937754

  作者单位:安维民(解放军总医院核磁共振室,北京 100853;)

     蔡幼铨(解放军总医院核磁共振室,北京 100853;)

     贾建军(解放军总医院核磁共振室,北京 100853;)

     汤洪川(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王鲁宁(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Jack CR Jr, petersen RC, Xu YC et al. Medical temporal atrophy on MRI in normal aging very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J]. Neurology, 1997,49:786-794.

  [2]Qiwen Mu, Jingxia Xie, Zongyao Wen et al. A quantitative MR study of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the Amygadala, and the Temporal horn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healthy subjects 40 to 90 years of Age [J]. AJNR,1999,20:207-211.

  [3]蔡幼铨,汤洪川,赵 霖等.MRI测量颞叶钩回间距对老年期痴呆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5,3(4):243-245.

  [4]张明园,Katzman R,陈佩俊等.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195-198.

  [5]汤洪川,朱明伟,马志中等.老年期痴呆 104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4-167.

  [6]Dahlbeck W, Neluney KW, Yeakley JW. The interuncal distance: a new MR measurement for the hippocampal atrophy of Alzheimer′s disease [J]. AJNR,1991,12:931-93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香港科大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
焦点新闻
·<sup>99m</sup>Tc-MIBI乳腺肿瘤显像与组织病理学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瘤与甲状腺改变的关系观察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声像图变化的意义
·CT对乳腺癌诊断的探讨
·双功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小乳腺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量化
·彩超诊断副乳腺癌1例
·彩超诊断男性乳腺癌1例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