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 补阳还五汤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9-29
唐某某,女,65岁。2013年8月21日初诊。诉左大腿内侧肌肉肿胀、僵硬、麻木、沉重十多天。无明显起因,初起肿胀如钱币大,逐步增至手掌大,行动很不舒适,如异物附着大腿内侧。病变部位不红、不热、不冷,触按不痛,口微渴。舌下静脉紫瘀,舌苔白。脉沉弦涩。西医血常规检查化验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3.2×109),余未见异常。用氯唑沙宗和维生素B1治疗无明显疗效,转求中医药治疗。
 
诊断:(气虚血瘀,痹阻经络型)肌痹。
 
治则:益气活血,除痹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威灵仙20g,甲鱼壳15g,地龙15g,知母15g,木瓜15g,川牛膝(酒炒)15g,苡仁30g,路路通15g,鸡血藤30g,桂枝10g。5剂,每剂水煎3次,共煎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50ml左右,每日3次。
 
9月9日复诊:肿胀僵硬基本消除,略有麻木重着,仍口干,并见口苦。原方去桂枝,加黄芩15g。3剂。
 
随访4个月,未见异常。
 
按 患者之病发于农历七月上中旬,三伏之末伏阶段,为湿热交蒸的长夏至阴之季,必有贪凉受风之弊,故受湿热之邪侵袭为主,兼有风寒。《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又云:“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所以,此病笔者诊断为肌痹,病因病机为湿热风寒痹阻肌肉经络,营卫气血涩滞,经络气血空虚,肌肤失营。白细胞减少也为气虚(卫气卫阳不足)之类。总的辨证是气虚血瘀,邪痹经络。故治以益气活血,除痹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8剂获效。
 
补阳还五汤主要组成有: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补阳还五汤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补阳还五汤加味中,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战立克)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