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7-13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创新模式探讨
 
传统概念中的岭南地区, 泛指大庾、骑田、越城、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区域[1]。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信息及地理环境, 是我国地域文化都会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而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鉴于岭南位于我国区域南端, 北以依托五岭作为屏障, 南濒近南海之滨, 归属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每年多数时间频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 故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雨多、热炎, 空气湿度偏大[2,3]。对此, 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指出:“岭南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易泄, 人居其地, 腠理汗出, 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 晨夕昏雾, 春夏淫雨, 人中多湿” (《医碥·卷六》) 。其次, 岭南区域的人群偏好于生冷饮食、食材多为寒凉之品 (鱼、虾、蟹等) , 且贪尝腻、甘、厚之味;经年累月, 加之素体外湿受浸、内伤饮食, 进而脾胃运化失衡或受阻, 日渐发展为湿困脾胃等状况。因此, 岭南之地的六淫以湿为首, 中医临床诊治常以“松通清重气化, 甘平淡护脾胃, 化渗养知气”为主要法则[4,5]。
 
作为当前区域国家理论内涵保留最完整、人群使用范围最广的传统医学体系之一, 我国中医药传统医学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独具特色, 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岭南地区气候相对偏湿潮, 为湿证频发之地;而湿证已经逐渐被视为多种慢性病的核心病机[6,7]。作为全国首家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靠单位与建设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领衔并整合区域的优势资源, 致力于对岭南中医湿证的发病规律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拓展性研究;预期可在慢性病管控领域获得显性成效, 这不仅符合十九大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 且能不断深化具有区域特色的岭南医学内涵。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并就岭南湿证的理论溯源及涵义、发生的规律及机制、疾患前期预警及防控、临床诊治及转化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 以期为当前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决策提供参考。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岭南地区因其存在独特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以及生活膳食习性等, 逐渐形成了区域个体以湿热、阳热、脾虚、阴虚为主的体质类型, 包含着显著的地域特性。岭南人群致病, 湿邪为首;临床多见热湿胶结、夹杂虚实的矛盾态势, 临床医师将此状况定义为“湿气”。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湿为阴邪, 特性多为黏滞、重浊, 易于损脾困阳;而且湿证多兼化, 从阳则伤津, 从阴则化浊;临证可为湿热证、湿瘀证、湿毒证等, 不乏兼证;因此, 临床诊治务必辨明主次, 综合考虑兼顾。《医碥》里强调, 岭南之病受累, 多湿、多火, 这为后续岭南医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4,8]。其次, 岭南医家先后编写了一系列的本草专著, 例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近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肖步丹《岭南采药录》、赵寅谷《本草求原》、赵思兢《岭南草药志》等, 记载着道地药材在论湿及治湿方面的应用经验, 进一步对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予以细化论述[9,10]。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随着岭南地区现代化社会的进程, 湿热体质逐渐成为最广泛的体质类型, 这也被认为是一系列慢病人群过渡变化相应的体质。在日常生活中, 我国传统中医日趋被社会大众所认识、熟悉、并针对性的使用, 获得了较佳的效用。从传统中医体质学理论分析:作为人群生命活动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体质现象与社会人群的机体健康潜在的直接关联性;从某种程度而言, 体质情况直接与人群或个体是否健康相呼应, 也决定着疾患易感性与患病后诊治干预的效应[11,12]。因此, 采取现代健康管理的思维, 例如合理的膳食调理、适宜的起居环境、科学的运动指引等, 对改善人群湿热体质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健康管理, 侧重于在维持人体健康的工作环节里优化融进管理学的概念, 把管理学思维拓展使用在临床诊治、疾患防控以及康复保健相应的领域里;作为一种交叉性学科, 健康管理兼容着临床医学、管理学与预防医学的学科特性;逐渐把预防医学领域中公共卫生专家所倡议的群体性健康宣教和临床医学健康促进行为实践相匹配, 同时依据人群健康高危因素予以有效管理, 旨在构建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及个性化的疾患防控机制[13,14]。在此语境下, 借用中医学体质辨识的理论知识, 依照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性和临证情况, 选择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 拟定个体化的防控法则, 采取预防、治疗、养生、保健等方案对体质状态予以优化调整, 这有助于优化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体系。
 
中医学理论中的湿证, 一般泛指水湿, 可以细化为外湿、内湿两种类别。鉴于岭南之地夏季多雨季、且临海之际, 外湿侧重于涉雨、居家潮湿或气候潮湿的范畴, 多为水湿侵袭人群机体所致。内湿则往往以病理产物的形式存在, 与消化功能正常与否潜在的直接相关性。中医学经典理论强调, 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效;如果人体易感体虚、暴饮暴食或消化不良, 过于偏嗜于甜食、油腻及厚味, 脾久受累而失于运化, 便可导致水湿内停的状况;同时脾虚之人群, 易于受到外湿之邪侵扰, 继而引起内湿, 即外湿往往因脾胃问题致使湿从内生;因此, 外湿与内湿二者, 一方面作为单一因素而独立存在, 另一方面彼此潜存着直接相关的效应。
 
人群的湿热体质表现为湿与热同时并存;故夏秋之季岭南区域的气候偏热、且湿重, 人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犯。具有湿热体质的人群,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易于长痘, 油光面垢, 机体呈偏黄肤色, 唇红, 口苦、口干, 龈齿偏黄, 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腻, 兼困倦、身重、耐热偏差, 伴眼睛红赤, 胸闷, 脾性相对易怒、急躁, 懈怠、烦闷等[15,16]。由于人群湿热体质通常归属为过渡型的体质, 其往往因时间变化逐渐转化为痰湿、气虚以及阴虚等。此外, 湿热体质人群一般容易发生的疾患类型包括:肥胖腹泻、暑湿、带状疱疹痢疾、妇科疾病、黄疸、肝炎、感染性疾病等。然而, 岭南地区人群的生活习性, 例如夏天长期置身于空调房内, 喜食冷饮冰镇饮料, 偏嗜油腻、甘厚之品, 而且机体活动不足或欠缺;随着时间推移及状况变化, 此类人群的湿热体质很可能演变为一系列疾患;因此, 有必要采取措施, 让区域人群获悉到此类有效的健康管理理念, 并应用于日常自我管理的实践之中。同时, 基于中医学问诊、脉诊以及问卷调研等, 对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价, 进而不断优化指导干预的模式。
 
1.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借助现代营养科学思维, 优化干预方案指引膳食结构是否合理、科学, 直接决定着能否取得有效的人群健康维持。膳食结构的科学性欠缺或不合理, 是岭南湿热体质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从营养学角度分析, 应致力于人群的平衡膳食, 即通过平衡膳食供给与机体营养需求, 达到摄入的营养、能量都可以符合机体正常生理与体力劳动所需, 且不同膳食之间的营养比例也相应均衡协调[1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参考营养学基本原则, 依照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及个体营养状况, 而在2016年拟定发布的具有科学、客观依据的纲领性文本[18]。人群湿热体质改进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之处, 即合理的膳食结构调整;减少或避免日常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例如:偏嗜油腻、寒凉的食物、肥甘厚味之品, 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性, 这被视为最主要的健康促进方案之一。为达到膳食平衡的初衷, 在具体实践中应以膳食搭配合理化为基点, 设法保证食物选择多样化。由于任何一种食物均难以符合个体所有的营养需求, 故膳食应包括类别不同食物, 保证每天3餐相对合理的营养比例, 例如:从人群基础能量代谢层面考虑, 碳水化合物应该达到55%~65%的总能量比例, 蛋白质方面设法符合10%~15%, 脂肪方面尽量趋于20%~25%;这过程也要力求蛋白质与脂肪的来源合理, 各种营养素摄入均可以符合相应的标准;唯有补充人体合理的营养, 才可为人群健康维持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19,20]。上述思维模式, 在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健康管理过程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并在实践中予以优势使用。在健康管理学的精细化管理的指引下,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营养素摄入量所产生的热量问题[18,21], 例如:蔬果类90kcal的热量来源一般要求500g食物量;肉蛋类90kcal热量要求50g食物量;谷薯类90kcal热量大概要求25g食物量;大豆类90kcal热量要求25g食物量;油脂类90kcal热量要求10g食物量;坚果类90kcal热量要求15g食物量;基于此, 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目标人群日常的膳食结构予以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2.改进工作居住环境:顺应自然和谐, 追求天人合一中医学理论强调, 维持生态平衡态势的环境, 一般可以视为适宜于人类生存、以及和谐发展的环境。由于广东岭南等沿海地区在近些年发展迅捷, 物质生活相对丰盛、发达;在现代化及智能化的环境下, 不少社会人群外出上车、下车入室上班, 所到之处多为空调覆盖、且低温冷气长期开放, 清新的自然空气相对流通偏差, 导致不少人群难以适应或与自然环境脱节, 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体征症状;夏天难以将人体汗液自然挥发于体外, 人体自体排毒功能不足或缺失。在此类背景下, 亟需对人群工作居住的环境予以改善, 顺应自然和谐之态, 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这与传统中医理论关注的节气养生相吻合, 即24个节气依次与人类自然养生之法相匹配对应;唯有采取有效方法, 才可趋于形神一体、天人合一, 不断促进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稳健发展。
 
3.倡议运动健康促进模式:科学指导运动以改善体质状况, 规避其他慢病的发生对于岭南湿热体质的人群, 一般日常生活疏于运动或运动量偏少, 相对易于感觉到乏力, 这种状况反过来也会引起个体更加不喜爱运动、或产生内在抗拒感。本课题组认为:改善岭南湿热体质状况、规避其他慢病的发生, 应倡议运动健康促进模式, 采取可行措施增加机体运动, 并注意量的把握。生命之贵, 在于运动并持之以恒;合理的运动锻炼, 一方面能够控制或减轻体质量, 提升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对个体自身抑郁、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起到舒缓效应[22,23]。其次, 对于运动锻炼强度, 不同人群情况应有所差异;心率多数可控制在170次/min以内;若强度偏大, 容易损伤或影响正常的身体功能;若强度偏小, 则对机体的肌肉、心肺等发挥不到锻炼的作用。其次, 在运动实施之前, 一般需要做好有效的“热身”准备动作, 降低机体在运动中损伤的发生;运动结束之后, 还需配合完成某些起到放松作用的动作, 力求尽速的恢复自身状态。在人体刚进食、或处于空腹之时贸然展开运动锻炼, 这也不利于机体健康功能。在运动环节可以适当补充机体水分;运动过程避免喝凉水, 运动结束之后切勿偏嗜冷饮, 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即刻进食。此外, 疾患病情不稳定、或素体虚弱的人群, 不建议进行跑步等锻炼运动, 应以休息、静养为度;处于妊娠或其他特殊生理时段, 也不建议进行剧烈的锻炼运动[24,25]。
 
针对岭南湿热体质的人群, 可以参考运动金字塔, 以优化运动健康促进模式。具体如下: (1) 静态活动类 (例如看电视、坐办公室、打游戏) , 建议适当减少此类活动, 持续时间避免≥1h, 应定期进行原地活动、或间隔配备一些健身操等; (2) 肌肉适能运动类 (例如仰卧起坐、拉力带、伏地挺身或其他重量训练为主的动作) , 建议坚持2~3d/周, 每天选择1~3组动作, 每组进行8~12次练习; (3) 有氧运动类 (例如游泳、骑单车、太极拳等) , 建议坚持3~5d/周, 每天≥20min; (4) 伸展运动类 (例如拉筋运动、瑜伽、柔软体操) , 建议坚持3~7d/周, 每次选择6~10项, 每项维持30min左右; (5) 生活形态为主的体能活动类 (例如家务劳动、日常走路、园艺活动等) , 建议每天坚持≥30min。上述这些运动建议方法对改善岭南湿热体质状况具有一定的指引价值。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模式探讨
针对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模式研究, 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4方面进行努力。
 
1.梳理岭南湿证的理论溯源及涵义
在此阶段, 本课题组提出的科学问题侧重于岭南湿证主要的辨识要素是什么, 怎样进行岭南湿证证型的细化分类以及如何弄清岭南湿证内在的生物学基础。上述过程需要从岭南湿证的理论溯源及涵义进行梳理及分析, 并对相关理论表述予以文本术语规范;这一步的有效开展, 是后续探讨岭南湿证相关疾患发生的规律及机制, 提高中医学理论对临床诊治实践指引以及岭南湿证相关产品研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探讨岭南湿证相关疾患发生的规律及机制
岭南湿证致病多表现为迁延、缠绵;作为一系列慢性病证候的共性核心要素, 湿证和疾患预后及病情发展均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因此, 设法弄清岭南湿证相关疾患发生的规律及机制, 是提升慢病临床诊治效果的必由之路。在此阶段, 本课题组提出的科学问题聚焦于岭南湿证是怎样导致疾患发生的, 有哪些核心规律以及湿邪是怎样对疾患预后转归产生影响。
 
3.开展岭南湿证相关疾患前期预警及防控研究
中医整体观以及未病先防的思维, 是中医学在临床干预过程独具的自身特色及显性优势;因此, 有必要采取可行措施对湿证高危状态展开主动干预, 对湿证前期预警的相关指标予以筛选及评价, 从而促进慢性病的窗口前移与及早防控。在此阶段, 本课题组提出的科学问题着力于怎样对湿证高危状态 (易于往慢性病发展变化) 进行确定, 以及采取何种方法对湿证高危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4.拓展岭南湿证相关疾患临床治疗及转化
岭南湿邪致病, 多数泛于皮肤, 窜于关节, 或内留于脏腑;上述过程会引发靶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 亟需利用当前国际前沿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岭南湿证及从湿论治慢性疾患的有效方药及相应机制予以全面阐析,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相关成果转化的效率。在此阶段, 本课题组提出的科学问题, 关注点在于:什么是“从湿论治”的效应机制, 怎样阐述传统医学中医干预并发挥效应的物质基础。
 
小结
岭南中医认为湿证已经逐渐演变为多种慢性病的核心病机;故在当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岭南湿证全链条研究进行规范及系统的探索, 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指引临床诊治实践为初衷的岭南湿证治疗理论体系, 提高慢性病防控的质量与能力, 从而推进我省及国家区域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曾令烽 杨伟毅 梁桂洪 罗明辉 陈红云 郭达 潘建科 韩燕鸿 黄和涛 林炯同 侯森荣 欧爱华 梁伟雄 刘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