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风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中风的病证转归

浅谈中风的病证转归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999年第1期第6卷 治则.方剂.针灸

作者:杨丽阳 曾凯军 周维骥

单位: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相对的特殊性,了解中风的病证转归规律对防治中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们通过对128例中风患者病证转归特点的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防治的依据,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128中风患者均为本院1995~1997年的住院病例。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43~84岁,平均61.3岁。出血性中风42例,缺血性中风79例,混合性中风7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后1周内经颅脑CT检查确诊。

  1.2 分期标准: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病进行分期辨证,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以发病4周内为限;恢复期以病后半年内为限;后遗症期为发病后半年以上者。

  1.3 证型诊断标准:

  1.3.1 风火闭阻型: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谵语或不语,声高息粗,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弦数。

  1.3.2 风阳上扰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口中气臭,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头晕、头痛,或有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1.3.3 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1.3.4 阴虚血瘀型:半身不遂或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语言蹇涩,头晕耳鸣,口舌干燥,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以上各型在临床上常相兼出现,为便于分析,以主症表现为辨证分型的依据。见表1。

表1 128例患者辨证分型情况          例

证类

  分期

风火

  闭阻型

风阳

  上扰型

气虚

  血瘀型

阴虚

  血瘀型

急性期 36 62 22 8
恢复期 4 58 42 24
后遗症   30 57 41

  2 结果

  本组辨证分析,急性期患者以风火闭阻型和风阳上扰型为主;恢复期以风阳上扰型为多,好转后多转变为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两型;后遗症期则以气虚或阴虚血瘀为主,且两者往往相兼出现。这与临床报道的中风患者初期以风、火、痰、瘀标实表现为主,后期以虚、瘀本虚表现为主的情况相符合〔2〕。这些变化与患者的素质及发病诱因等亦有一定关系〔3〕3 讨论

  中风病的病证转归,有顺转和逆转两种情况,如抢救治疗得当,约2周即可顺转进入恢复期,其病理转归亦即以风、火、痰、瘀为主的标实证转入以虚为主的本虚证。之所以有如此转归规律,我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中风病急者多以老年为主,年老多气虚或阴虚为其病理基础;再者中风诱因多因五志过极,初期表现为阳热亢盛病理改变,此所谓逆而在上则为壮火,壮火食气,既可耗气,又可伤阴,一俟阳热平静,则虚症俱现。初期之治,重于清肝平肝,通腑泻下,苦寒之剂或也伤及正气,同时病后不重视早期功能锻炼,长期卧床,以致“久卧伤气”。由此种种,说明了中风病经治好转后其病证转归必然是从实到虚的发展规律,在中风的全程治疗中应重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时期可预期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治方法,不致贻误病机,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杨丽阳,男,36岁,主治医师。

  4 参考文献

  1 任占利,王顺道.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5556

  2 黄炳山,李爱中.从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吉林中医药,1986;2:1415

  3 杨丽阳,谢谓南,朱金发.中风的证型与诱因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11:505

(收稿:19980323 修回:19981029)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从高血压出血性中风误诊误治探讨合理的降血压治疗
焦点新闻
·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
·早期乳癌的一种手术方法——乳腺四分区象限切除术(Qua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手术中的意义及探讨
·以持续性发热盗汗为主症卵巢癌误诊为结腹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4例
·96例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