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疗疾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谈健康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10-11
中医养生疗疾向有 “持中守一,保健康医百病”的理念,“中”有中和、平和之意,“一”即指阴阳平衡。中医之“中”也包含了“尚中”与“和中”的意思。
 
医家之宗、养生宝典《黄帝内经》在不同的篇中谈论到了健康。
 
在《平人气象论》篇中谈到健康时,提出了“平人者不病也”的概念。在《上古天真论》篇中指出,人们要想取得“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养生效果,即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达百岁左右,就需要“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能够适应天地、八风,即人与自然保持和谐;“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能够适应嗜欲、行举,即人与社会保持和谐;同时还要“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注意形体、精神协同保养,即劳作适度、形神共养。
 
以上人与自然需保持和谐,人与社会需保持和谐,以及劳作适度、形神共养等,即是“养生保健,求于中和”的具体做法,实际蕴含着《黄帝内经》养生保健的“中和”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人与社会 保持和谐
 
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是养生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使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同时也会对人体的生命运动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紧张的人际关系将会成为心理应激源,进而导致苦恼、焦虑、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中医认为,紧张或焦虑的情绪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阴阳错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上文提到的“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即说明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实践中要重视适应世俗的行为举止,融入人群,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具体来说,宜注意如下方面。
 
善于克制自我
 
大千社会纷纷扰扰,人们总难免有种种私心和欲望,如果这种私心和欲望影响甚至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会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老子《道德经》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黄帝内经》提出的“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有相同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善于克制自己,如此才会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此外,平时还应举止低调。一个人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如果做事张扬,作风浮夸,喜好自我表现,那就容易招惹是非,甚至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上文提到的“举不欲观于众”,讲的就是举止低调、踏实的表现。这里的“观”是显示给人看、显摆的意思,既不在众人面前自我炫耀,也不受世俗的牵制,始终保持低调、踏实的为人风格,便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支持和欢迎,从而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和人相处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随和的态度,理智的处事方式,既不傲慢粗暴,又不感情用事,是十分重要的。在待人接物中,争取做到“无恚嗔之心”,不但不向别人发脾气,而且压根儿就没有产生烦恼、责怪他人的想法和意识。从心底里尊重、敬爱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他人友好共处,并从相互关怀、相互支持中获得安全感、舒适感和满足感。“行不欲离于世”,表示不需要离世脱俗,因此也不会让自己处于孤立闭锁的生活状态。
 
劳作适度 形神共养
 
劳作包括“用神”和“用形”两方面。每天适度地参加体力劳动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活动四肢筋骨,促使全身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保体健无病。每天也应适度地用神,适度用神不仅能增强思维,保持旺盛的脑力,维持生机勃勃的状态,而且能促进全身气血畅达,有助于脏腑功能协调,健康长寿。
 
但是,如果劳作过度,无论是形劳还是神劳,都会使形体、精神感到疲倦,气血受到损伤,甚至导致脏腑功能受到损害,以致积劳成疾。因此,“外不劳形于事”和“内无思想之患”是保养形神的重要方法。
 
外不劳形于事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劳作适度,劳逸结合,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不论是劳作或运动,均应有度,绝不能过度。《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生病起于过用”。由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和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若超负荷劳作,则会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失常,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正气虚衰等情况,进而引发各种疾病。《黄帝内经》一再强调“形劳而不倦”,要“不妄作劳”。不要过劳,包括劳作强度、时间的控制,劳作内容的选择和合理安排,以及适当、及时休息。休息,有利于机体脏腑功能的恢复。如《素问·举痛论》篇中即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内无思想之患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认为,精神与形体协调一致,是人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形体与神志、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健康和疾病都是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整天心事重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同样会对生理功能造成极大的伤害。《灵枢·天年》篇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胡文焕在《养生导引秘籍》中说“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在《教戒篇第一》中提道:“《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要想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人们就要志向淡泊,胸襟开阔,一切都能放得下,就要适度地用神,适度地养神,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神过度。此外,还要经常让内心保持一片清静。只有这样,才能形神兼养,形健神旺,才会健康无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邓沂)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